氟比洛芬酯预处理后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肺损伤和血清SP-A、白细胞介素-10浓度变化△

2020-11-02 01:24章利财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比洛氧分压动脉

章利财

(四川省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四川自贡 643000)

体外循环引发的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极易引起患者术后死亡[1]。本研究探讨了氟比洛芬酯预处理后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肺损伤和血清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pulmonary surfactant asso⁃ciated protein A,SP-A)、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IL-10)浓度变化。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氟比洛芬酯预处理组(氟比洛芬酯组,n=60)和0.9%氯化钠溶液预处理组(对照组,n=60)。氟比洛芬酯组中男14例,女46例,年龄为(50.3±8.4)岁;体质量为(65.2±10.3)kg;38例为心功能Ⅱ级,22例为心功能Ⅲ级。对照组患者中男18例,女42例,年龄为(51.1±8.6)岁;体质量为(65.8±10.5)kg;36例为心功能Ⅱ级,24例为心功能Ⅲ级。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均为首次心脏手术;(2)意识清楚,能与医生进行沟通、交流;(3)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二次心脏手术;(2)合并凝血功能障碍;(3)术前1周内应用过双嘧达莫、阿司匹林、激素等对凝血功能造成影响的药物。

1.3 方 法

麻醉前30 min给予患者肌内注射0.2 mg/kg吗啡+0.006 mg/kg东莨菪碱,将其最大剂量分别控制在10 mg、0.3 mg以内。让患者戴面罩吸氧,对其进行局部麻醉,穿刺左桡动脉、右颈内静脉置管,对其有创动脉压、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进行测量。首先给予氟比洛芬酯组患者氟比洛芬酯预处理,给予患者静脉注射1 mg/kg氟比洛芬酯;给予对照组患者0.9%氯化钠溶液预处理,静脉注射0.1 mg/kg 0.9%氯化钠溶液,静脉注射0.05 mg/kg咪达唑仑+0.5 μg/kg舒芬太尼+300 μg/kg依托咪酯+0.6 mg/kg罗库溴铵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将Drager Primus麻醉剂连接起来,对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直肠和鼻咽温度、CVP、尿量等进行监测。术中给予患者静脉泵注0.5~0.8 μg ·kg-1·min-1舒芬太尼,TCI泵注1.5~2.0 μg/mL丙泊酚,把BIS控制在40~60之间,依据其数值变化对用药量进行调整,同时给予患者间断静脉推注0.01 mg/kg哌库溴铵,有效维持肌肉松弛。采用人工心肺机(瑞典Terumo-Sarns)及变温器(Jostra20-600型),cobe膜式氧合器对患者进行体外循环,在此期间将温度、MAP、尿量分别控制在28℃~32℃、6.66~10.66 kPa、2~10 mL ·kg-1·h-1之间。复温后给予患者静脉泵注5 μg ·kg-1·min-1多巴胺+0.3 μg ·kg-1·min-1硝酸甘油。

1.4 观察指标

麻醉诱导前(T0)、阻断主动脉前5 min(T1)、开放主动脉后5 min(T2)、心肺转流停止后30 min(T3)、2 h(T4)、1 d(T5)分别抽取两组患者5 mL静脉血,首先将其中1 mL取出来进行血气分析,测量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计算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RI)、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肺泡动脉氧分压(A-aDO2);接着将剩余4 mL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将1 mL上清液取出来,在-80℃的冰箱中放置保存待测。应用苏州卡尔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患者的血清SP-A、IL-10浓度进行测定。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e,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n=60,n(%),]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n=60,n(%),]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比较

氟比洛芬酯组患者T0、T1、T2、T3、T4、T5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T1、T2、T3、T4时的心率、MAP均显著低于T0时(P<0.05),但T0、T5时两组患者的心率、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0、T5时两组患者的心率、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T4时氟比洛芬酯组患者的心率、MA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比较 [n=60,]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比较 [n=60,]

2.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肺损伤指标比较

氟比洛芬酯组患者T1、T2、T3、T4、T5时的RI、肺泡动脉氧分压均显著低于T0时(P<0.05),OI均显著高于T0时(P<0.05);对照组患者T1、T2、T3、T4时的呼吸指数、肺泡动脉氧分压均显著低于T0时(P<0.05),氧合指数均显著高于T0时(P<0.05),但T0、T5时的RI、OI、肺泡动脉氧分压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T0、T1、T2、T5时两组患者的RI、OI、肺泡动脉氧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时两组患者的呼吸指数、肺泡动脉氧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氟比洛芬酯组患者的OI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4时氟比洛芬酯组患者的RI、肺泡动脉氧分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OI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2.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清SP-A、IL-10浓度比较

两组患者T1、T2、T3、T4、T5时的血清SP-A、IL-10浓度均显著高于T0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T1、T5时两组患者的血清SP-A、IL-10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时氟比洛芬酯组患者的血清SP-A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IL-10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4。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肺损伤指标比较 [n=60,]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肺损伤指标比较 [n=60,]

表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清SP-A、IL-10浓度比较 [n=60,pg/mL,]

表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清SP-A、IL-10浓度比较 [n=60,pg/mL,]

2.5 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氟比洛芬酯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n=60,]

表5 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n=60,]

3 讨论

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属于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归属于丙酸类,能够对炎性因子进行靶向抑制,对炎性平衡进行调节,通过对前列腺素(PG)合成进行抑制将药理作用发挥出来[2-8]。相关医学研究表明[9-15],氟比洛芬酯能够促进体外循环后心肌损伤及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体外循环后肺损伤的有效减轻。本研究结果表明,T1、T2、T3、T4时氟比洛芬酯组患者的心率、MA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时氟比洛芬酯组患者的O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4时氟比洛芬酯组患者的RI、肺泡动脉氧分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O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2、T3、T4时氟比洛芬酯组患者的血清SP-A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IL-10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SP-A基因位于10号染色体长臂,主要由SP-A1与SP-A2及1个假基因构成,其表达水平受多种生长因子、激素与细胞因子的调控,尤其是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TII)相邻细胞、细胞外基质与局部体液因素构成。国内学者研究表明:SP-A能分泌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调控,能吞噬磷脂酰丝氨酸(PS),参与磷脂酰丝氨酸的清理过程,促进磷脂酰丝氨酸的分泌、合成,并维持磷脂酰丝氨酸浓度稳定。IL-10功能复杂,呈网络、复杂重叠,在免疫细胞的成熟、活化、增殖与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能直接参与机体多项生理、病理反应。同时,IL-10能参与机体免疫表达与调节。IL-10在正常人体中表达水平较低,但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持续的应激反应能引起IL-10浓度异常。

氟比洛芬酯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和上述相关医学研究结果一致。

总之,氟比洛芬酯较0.9%氯化钠溶液预处理后心脏瓣膜置换术更能有效减轻患者的肺损伤,降低患者的血清SP-A浓度,提升患者的血清IL-10浓度,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比洛氧分压动脉
以横动脉及趾底动脉为蒂的Flowthrough游离皮瓣修复指掌侧软组织缺损
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神经阻滞超前镇痛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颈总动脉高位分叉、舌动脉与面动脉共干1例
上颌动脉终末支参与眼球血供1例
单侧“腋深动脉”变异1例
俯卧位通气在ARDS患者中应用的护理效果观察
基于《TiO2基阻变存储器件性能》的教学实践探索
载人航天器组合体氧分压控制仿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