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诊断高血压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的关系

2020-11-02 01:24魏晓丽李转霞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脂肪组织比值粒细胞

魏晓丽,李转霞,齐 茗

(1.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陕西延安 716000;2.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综合内科,陕西延安 716000;3.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陕西延安 716000)

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一般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1]。患者发病早期的症状不明显,偶尔会出现血压增高、精神紧张、头晕眼花等现象[2]。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血压会持续上升,脏器受累,头部会出现剧烈头疼,视力模糊、昏迷或者失去语言沟通能力等[3];心脏功能代谢异常,甚至有心力衰竭发生,肾脏会出现肾小动脉硬化、整体功能减退,重者会导致氮质血症和尿毒症的发生[4]。血压检测一般是通过动态血压检测仪(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easure,ABPM)检测患者24 h内的平均血压、昼夜平均血压、最低压和最高压。心外膜脂肪组织是一种内脏脂肪组织[5],分布在心脏和冠状动脉周围,具有旁分泌、血管内分泌和炎症的效应[6]。在健康人的身体中,心外膜脂肪组织的厚度约为5 mm,在生理条件下心外膜脂肪组织起缓冲作用,通过吸收游离脂肪酸来保护心脏免受高游离脂肪酸浓度的影响[7]。此外,心外膜脂肪组织对血管功能有保护作用[8],并供给心肌能量。心外膜脂肪组织的增加可能会使该组织变为脂溶性、凝血酶原性和促炎性发生[9]。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属于炎症最基本的细胞[10],是导致心血管类疾病的直接原因,是炎症状态的标志物。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是目前临床上新发现的心血管危险标志物[11]。本研究探讨新诊断高血压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的关系。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524例受试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正常血压组(n=246)和新诊断高血压组(n=278)。纳入标准:新诊断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90 mmHg,患病1年以上,未经过药物治疗;正常血压组受试者的年龄与高血压患者相匹配,收缩压为90~140 mmHg,舒张压为60~90 mmHg。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中度肾功能损害的患者,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收集患者资本资料,包括年龄、身高、体质量、遗传史、是否吸烟等情况。

1.2 多普勒超声诊断方法

采用DW-T6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患者左侧位,准胸骨旁左心室长轴切面,超声波探头中线垂直于右心室游离壁,测量心肌外层和脏层心包膜之间的无回声区空间厚度,在胸骨旁长轴视图中获得最大的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同时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主动脉直径、左心房内径。取心尖四腔切面,将取样容积放在二尖瓣环左心室侧壁和心室间隔处,启动组织多普勒成像脉冲多普勒模式,记录二尖瓣环长轴运动的频谱,测量心房收缩期峰值充盈速度(A)、舒张早期峰值充盈速度(E),同时计算二尖瓣E/A比值;在心尖四腔切面,将取样容积放于三尖瓣环右心室侧壁及室间隔处,启动组织多普勒成像脉冲多普勒模式,记录三尖瓣环的长轴运动频谱,测量舒张早期运动速度、心房收缩期运动速度(Em)、心房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Am)、三尖瓣环处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Sm),同时计算E/Em、Em/Am,根据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记录对收缩期和舒张期以及舒张功能障碍程度进行鉴别。

1.3 动态血压检测方法

采用美国迪姆动态血压监测仪DMS-ABP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将袖带固定在左臂,充气测量,动态血压昼间早晨06:00到晚上23:00,每30 min测1次;夜间为晚上23:00到早晨06:00,每间隔1 h测1次,监测有效次数大于80%为准。观察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情况和日夜、24 h平均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判定血压的昼夜变异率:变异率小于10%为非杓型高血压,变异率大于10%为杓型高血压。

1.4 血液样本采集及细胞和炎症指标检测方法

采集两组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3 mL,采用酶法检测(酶法试剂盒购自购自Amersham公司)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浓度。磷钨酸镁沉淀法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选择贝克曼AU58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液分析,对比细胞和炎症指标情况。

1.5 观察指标

(1)患者基本资料情况对比;(2)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对比;(3)动态血压监测情况对比;(4)细胞和炎症指标情况对比。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卡方(χ2)检验和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均选择Pearson,并进行双侧检验,|r|从0到1描述为不相关到极度相关,r>0为正相关,r<0为负相关。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腰围、体质量指数、冠状动脉疾病遗传史和吸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和表2。

表1 两组研究对象计量基线资料比较 []

表1 两组研究对象计量基线资料比较 []

2.2 两组研究对象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比较

正常血压组和新诊断高血压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Am、Sm、A、二尖瓣E/A、E/Em和Em/A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血压组主动脉直径、室间隔厚度、左心房直径、E、Em、舒张早期运动速度和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明显优于新诊断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正常血压组研究对象舒张功能障碍程度2级占比低于新诊断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2 两组研究对象计数基线资料比较 [n(%)]

表3 两组研究对象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比较 []

表3 两组研究对象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比较 []

2.3 两组研究对象动态血压监测情况比较

新诊断高血压组患者日间、夜间、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详见表5。在新诊断的高血压中杓型占比为68.71%,非杓型占比为31.29%,杓型显著高于非杓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

表4 两组研究对象舒张功能障碍程度比较 [n(%)]

表5 两组研究对象动态血压监测情况比较 [mmHg,]

表5 两组研究对象动态血压监测情况比较 [mmHg,]

2.4 两组研究对象血脂浓度、细胞和炎症指标比较

正常血压组和新诊断高血压组的淋巴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肌酐、空腹血糖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血压组和新诊断高血压组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C反应蛋白浓度及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详见表6。

2.5 相关性分析结果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腰围与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r=0.816;P=0.012);高血压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r=0.685,P=0.003)、C反应蛋白(r=0.563,P=0.001)、24 h平均收缩压(r=0.249,P=0.024)呈正相关,详见表7。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是炎症标志物,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是反映炎症的主要指标[12]。本研究证明,正常血压组和新诊断高血压组受试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血压组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显著低于新诊断高血压组,证明新诊断高血压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高于健康人。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心血管类疾病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律失常等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相关[13-14]。

表6 两组研究对象血脂浓度、细胞和炎症指标比较 []

表6 两组研究对象血脂浓度、细胞和炎症指标比较 []

表7 各项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慢性心血管类系统疾病,可引起多个器官组织的并发症,持续性血压过高与左心室肥厚、脑卒中、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肾部损害等相关,这些疾病都会给家庭以及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本研究结果显示,正常血压组和新诊断高血压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腰围、体质量指数、冠状动脉疾病遗传史和吸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的腰围与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关系;正常血压组和新诊断高血压组研究对象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Sm、A、Am、二尖瓣E/A、E/Em和Em/A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血压组主动脉直径、室间隔厚度、左心房、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m、E和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明显优于新诊断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诊断高血压组患者日间、夜间、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新诊断的高血压患者中杓型占比为68.71%,非杓型占比为31.29%,杓型显著高于非杓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研究证明,动脉硬化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被用作高血压患者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物[15],但目前也只有少量的数据证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在高血压中的重要性[16]。

血脂是维持生理正常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血脂的变化影响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大量研究证明,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呈正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正常血压组和新诊断高血压组研究对象的淋巴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肌酐、空腹血糖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血压组和新诊断高血压组研究对象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C反应蛋白浓度及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C反应蛋白、24 h平均收缩压呈正相关。有研究表明,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与高血压心室肥厚患者的左心功能评定相关[17]。也有研究证明,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与高血压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平均的收缩压相关[18]。

综合上述,在新诊断的高血压患者中,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和血液检测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增加,提示其可作为高血压诊断的标志物。

猜你喜欢
脂肪组织比值粒细胞
GDM孕妇网膜脂肪组织中Chemerin的表达与IRS-1及其酪氨酸磷酸化分析
罕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嗜碱性粒细胞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高脂肪饮食和生物钟紊乱会影响体内的健康脂肪组织
也谈极值点偏移问题破解策略
物理中的比值定义法
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的比较与应用
胖孩子脂肪组织6岁时已现病理变化
蒙西医结合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中性粒细胞及CD4+/CD8+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