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市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2020-11-02 02:16王莉萍黄翠华王波
农业灾害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随州气候特征雷暴

王莉萍 黄翠华 王波

摘要 利用随州国家基本气象站1981—2013年逐日雷暴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线性趋势分析、滑动平均、Mann-Kendall等方法对随州雷暴气候特征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3年间随州平均年雷暴日数为29 d,雷暴日数线性变化呈下降趋势,大约每10年雷暴日数减少2 d。雷暴日数具有明显季节变化,夏季(6~8月)是雷暴多发期,平均雷暴日数19.1 d,占全年雷暴日数66%;初雷日有提前趋势,平均提前近8 d/10年,终雷日有推后趋势,大约推后5 d/10年,雷暴活动期呈增加趋势;一天中,62%雷暴出现在白天(08:00至次日20:00),其中13:00~15:00是雷暴高发时段(占38%);随州雷暴天气系统多来自西北方向,突变检验显示随州雷暴1982年、1996年、2011年存在突变。

关键词 随州;雷暴;气候特征

中图分类号:P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4-0-02

DOI:10.19383/j.cnki.nyzhyj.2020.04.017

雷暴是夏季常见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是大气瞬间放电的过程,常伴随强降水、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出现,其强大电流在短时间内释放,具有突发性强、历时短、破坏性强等特点[1]。国内多位学者已对全国及湖北省雷暴天气和雷电灾害有过很多研究,但雷暴天气有很大局地性,针对随州雷暴天气分析研究还未见报道。随州位于湖北省中北部,地处桐柏山与大别山交汇处南麓,大洪山北部,长江与淮河流域分水岭,地形为山地、丘陵、河谷小平原过渡带,地形多样复杂,境内水系密布[2]。南北山地山高坡陡,中部以平原、丘陵为主,冷暖气流交汇频繁,容易产生局地强对流天气,强对流天气发生时,往往伴随有强雷暴。随州雷暴多出现在夏季,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偶尔出现。据不完全统计,仅随州城区,每年都有因雷击而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事例发生,损坏供电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等现象更是不胜枚举[3-5]。一次雷击事故往往造成数十万元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则更大,因此,有必要对随州雷暴天气气候特征进行认真分析,探讨该地区雷暴活动特点和气候规律,以期为雷暴天气预报预警、雷击灾害评估和防雷减灾提供科学支撑。

1 数据来源及方法

选取随州国家气象站1981—2013年逐日雷暴观测资料(人工观测资料),1 d(20∶00~翌日20∶00)中闻雷(不论其次数多少)即为一个雷暴日,只出现闪电而无雷暴记录不作雷暴日统计,各方位雷暴按一天中首次闻雷方位进行统计。初雷日是指一年中第一次闻雷日期,终雷日是一年中最后一次闻雷日期,年雷暴日数为一年内雷暴日数总和。采用统计分析、线性趋势分析、滑动平均、Mann—Kendall等方法对随州市雷暴气候特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2 结果和分析

2.1 雷暴的初、终日和活动期特征

1981—2013年,33年间随州平均初雷日3月9日,初雷最早出现在1月4日(2000年),最晚出现在4月25日(1985年)。初雷出现在1月份有3年(2000、2001、2013),出现在4月份有6年(1984、1985、1994、1995、2006、2008年),初雷出现在2月、3月分别有7年和17年,随州初雷出现在2、3月概率最大,占73%,出现在1、4月概率为33%。值得一提的是,初雷出现在1月份全部在2000年以后,说明2000年以后,初雷日有提前趋势。

33年间,随州平均终雷日为9月26日,最早出现在8月18日(2013年),最晚出现在11月29日(2011年)。终雷日出现在9月份共17年,占52%;出现在10月份6年,占18%;出现在8月和11月均为5年,各占15%。

从随州雷暴初雷日和终雷日变化趋势来看,33年间,初雷日有提前趋势,平均提前近8 d/10年终雷日有推后趋势,大约推后5 d/10年。

33年间,随州平均雷暴活动期为202 d。从雷暴活动期天数变化来看,雷暴活动期呈增加趋势,平均增加12 d/10年,这与前面平均初雷日有提前趋势、平均终雷日有推后趋势相吻合,与王学良等[3]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具有一定地域特征。

2.2 雷暴的年际变化

1981—2013年,随州近33年平均年雷暴日数为29 d,20世纪1980年为31 d,20世纪1990年为30 d,2000年为30 d,2011—2013年仅20 d[4]。年雷暴日数最多年份出现在1988年,为43 d,年雷暴日数最少年份是1993年和2012年,均为19 d,年雷暴最多日数和最少日数相差24 d。

近33年,雷暴日数线性变化呈下降趋势,大约每10年雷暴日数减少2 d。这与沈定成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从三阶滑动平均趋势看,雷暴日呈先下降,再上升,再下降趋势,1980年为波动下降趋势,1980年末下降至最低点,1990年开始呈现波动上升,2000年中期又开始下降,这與巩崇水等[6]的研究结果有所差别(图1)。

2.3 雷暴的月、季变化

近33年,随州1—11月均有雷暴发生,12月没有出现过雷暴。随州月平均雷暴日数高值出现在7—8月,占全年雷暴日数54%,最大值出现在8月,其次是7月,分别为8 d和7.8 d,4—6月为次高值区,4—8月雷暴日数占全年84%,2—4月是雷暴突增期,8—9月是雷暴陡减期,8月份平均雷暴日数是9月份的5倍。

一年中,冬季(12—翌年2月)平均雷暴日数最少,为0.5 d,占全年2%;其次是秋季(9—11月),平均雷暴日数为2.2 d,占全年8%;春季(3—5月),平均雷暴日数为7 d,占全年24%;最多为夏季(6—8月),平均雷暴日数19.1 d,占全年66%,这主要是因为夏季对流旺盛,局地强对流天气多发,引发雷暴天气(图2)。

2.4 雷暴日变化

分析2001—2013年隨州雷暴日变化规律,38%的雷暴出现在夜间(20∶00~翌日08∶00)不记录雷暴的具体时间),62%的雷暴出现在白天(08∶00~20∶00),上午9∶00~10∶00雷暴出现概率最小,而13∶00~15∶00是雷暴高发时段(占38%),这与大部分地区雷暴发生时段基本一致(图3)。

2.5 各方位雷暴频数

33年间,随州S、SW、W、NW、N、EN、E、SE 各方位雷暴出现频率分别为8%、28%、13%、16%、4%、8%、6%、16%(图4)。可见出现频率最高方位是SW,其次是NW和SE。一定程度上表明随州西南方向雷暴最多,为28%,其次为东南和西北方向的雷暴,均为16%,北方雷暴最少,为4%。在该地区直击雷防护中,应将接闪杆安装在被保护物西南方向。

2.6 雷暴突变检验

气候突变是普遍存在于气候系统中一个重要现象,它表现为气候在时空上从一个统计特性到另一个统计特性急剧变化。利用Mann—Kendall[7]法对随州年雷暴日数序列进行突变检验,用原气象序列构造统计量UF,用原气象序列反序列构造统计量UB,由UF曲线可见,雷暴日数1996年以前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随后有上升趋势,2009年以后呈显著下降趋势(通过了信度为90%的显著性检验)。从UF与UB交点判断,随州雷暴日数在1982、1996、2011年存在突变(图5)。

3 结论

(1)随州雷暴平均初雷日出现在3月9日,平均终雷日出现在9月26日,平均雷暴活动期为202 d,雷暴活动期呈增加趋势,平均增加12 d/10年。

(2)33年间,随州平均年雷暴日数为29 d,雷暴日数线性变化呈下降趋势,1—11月均有雷暴发生,12月没有出现过雷暴。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出现雷暴,最多为夏季(6—8月),占全年66%。一日中,13∶00~15∶00是雷暴高发期。

(3)随州西南方向雷暴最多,在该地区直击雷防护中,可将接闪杆安装在被保护物西南方向。

(4)利用Mann-Kendall法突变检验显示,随州雷暴日数在1982、1996、2011年存在突变。

参考文献

[1] 张敏锋,冯霞.我国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1998(2):3-5.

[2] 徐桂玉,杨修群.我国南方雷暴的气候特征研究[J].气象科学,2001(3):299-307.

[3] 王学良,王海军,李卫红.近45年湖北省雷电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暴雨灾害,2007(1):83-87.

[4] 黄小彦,王学良,李慧.2000-2006年湖北省雷电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暴雨灾害,2008(1):73-77.

[5] 沈定成.湖北省雷暴气候特征及背景场分析[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

[6] 巩崇水,曾淑玲,王嘉媛,等.近30年中国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13,32(5):1442-1449.

[7] 符淙斌,王强.气候突变的定义和检测方法[J].大气科学,1992(4):482-493.

责任编辑:黄艳飞

猜你喜欢
随州气候特征雷暴
新德里雷暴
“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牙克石市图里河地区雷暴特征统计分析
随州市兰花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产品营销
联合办学,随州花鼓艺术中职班花落技师学院
1961—2012年西宁地区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基于GIS的鄂尔多斯市暴雨灾害风险区划
沈山高速公路大雾气候变化特征的海陆差异
1957—2013年莘县雷暴气候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