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浅析

2020-11-02 02:35陈锡钧
写真地理 2020年31期
关键词:计算习惯计算教学小学数学

陈锡钧

摘 要: 数学在人们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利用数学知识进行数学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计算又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这个阶段数学计算能力关系到今后的数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抓好计算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对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计算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1.186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年的数学测试调研以及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们农村的小学生计算出现的问题很令人担忧,大家都发现现在的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在下降,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计算速度大大降低了,而计算结果的错误比较偏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比较差,作业中列式对了计算却错的比较多等等现象。这些现象在教学中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将会直接影响学生数学成绩及他们的数学素养。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如何抓好计算教学,改变我们多数学生计算能力比较差的现状呢?下面本人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谈谈浅显的看法:

1 新课程理念下计算教学的任务

1.1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计算意义,激发计算意识

计算意识是指学生从丰富的生活情境中有意识地感知数量关系,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思考,获得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数学信息的特点筛选出大量数学信息进行感知的能力,从中提取问题,并能有意识地将问题与计算联系起来。这种“加工活动”是一种从计算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的心理倾向。这种计算意识是由问题的发现而产生的。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渐认识到,计算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它应该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意识,当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可以自觉地从数与思维的关系中去思考,在对操作意义的理解中,形成自觉的计算意识。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四年级下册“手拉手”一课教学时,巧妙地将教材提供的素材转移至学校正在进行的“城乡学校手拉手”活动中,以全校学生都熟悉的学校少先队大队长于浩然同学在手拉手活动中对两名学生的捐助同样的学习用品和故事书作为线索引人。《数学家的故事》每本8.3元,文具每套11.7元。信息给了学生,让学生从信息中提取问题并试着解决。学生从分析信息中提出问题:于浩然同学需要花多少钱为两名同学准备礼物?为了解决问题而自然生成计算的必要,此时计算的提出是出自解决问题的需要。

1.2 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学是一种认知过程,每当计算教学的内容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容易被吸引住,他们从内心深处上喜欢,自然而然地接受知识的能力就越高。计算教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形式也比较单一,那么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激发他们的计算兴趣。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课堂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以生活情景贯穿始终,这样能激起学生的计算兴趣,从而使他们在兴趣地引领下走进并喜欢上计算。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口算除法》一课中,教者创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蔬菜批发市场的教学情景。

师:咱们三(1)班的同学是最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走,咱们今天去看看我们海南的蔬菜批发市场吧!(多媒体出示课文的主题图)大家快看看,这里好热闹啊,工人们都在忙着运输蔬菜呢!

师:同学们,请问你们从蔬菜批发市场里收集到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了呢?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赵伯伯)我3次就能运完这60箱;(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我也运3次就运完了;(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我也运3次。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怎样列式?

生 1: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60÷3)

生 2: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600÷3)

生 3: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240÷3)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个算式,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它们都是用除法来计算的。

师:为什么它们都用除法来计算呢?

生:因为它们都是求平均每次运多少。

师:看来,除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处可真大!那么像这样的除法算式该怎样口算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口算除法。在此环节,教师把丰富的生活情景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扑捉情景里的数学信息,感知题里的数量关系,提出问题然后列出算式解决问题,学生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学习新知,把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计算问题,通过有效的生活情境的创设,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效的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也相应地增强了,这时计算才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1.3 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培养良好计算习惯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对算理能够理解,计算方法掌握的也很好,但是一旦遇到具体的计算时,正确率却不容乐观,也就是说有时候学生的口头计算和笔头计算效果有很大的不一致现象。从心理学角度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习惯使然。由于学生的心智正处在生长发育的不成熟阶段,有时候学生的注意关注不够全面,造成粗心大意的现象。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地纠正,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观察事物不细心的习惯,如果能够得到及时地引导纠正,就会减少粗心现象的发生,久而形成良好的仔细认真的习惯。

(1)重视学生交流和倾听的习惯养成。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计算方法介绍给同伴,在向同伴讲述算理算法过程时,尽可能让同伴都能听清楚,必要时可以结合操作进行讲解,这种对算法算理的解说无论对人对己都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计算习惯。学生在倾听他人发言过程中,也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新的课程理念非常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重視学生认真观察和有序思维的习惯养成。观察是思维的眼睛,是提高正确计算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分析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在计算之前观察分析,正确、迅速地感知数据算式,把握算式的结构和要求,思考采取什么方法和运算顺序进行运算;计算中认真观察计算数据抄写准确,思维过程合理有序;计算后观察验算,采用合理的方式对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进行检验,养成计算后验算的习惯。为了便于观察,认真书写也是一种好的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观察思考,仔细工整的书写计算过程,算后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验算的习惯,都会减少计算的错误,保证计算的准确。

参考文献

[1] 祝旭.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18(11):24.

[2] 尹静.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提升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03):94.

猜你喜欢
计算习惯计算教学小学数学
浅谈怎样更好得开展小学计算教学
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探析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