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临床术前分期诊断中CT影像的价值研究

2020-11-05 06:15韩中山国玉东
智慧健康 2020年27期
关键词:浆膜肠壁肌层

韩中山,国玉东

(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0)

0 引言

直肠癌作为常见消化道癌症,在中年群体中高发,多发于乙状结肠交接区域至齿状线。如今现代人作息紊乱,饮食习惯改变,直肠癌发病率显著提高。直肠癌常规诊断包括检查大肠潜血和内镜检查,但存在误诊的概率。患者发病后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病情进展至晚期会造成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性症状。直肠癌恶性程度高,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及早诊断对治疗有积极影响。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发现术前准确分期,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指导意义,有助于降低复发率,改善预后效果。CT 影像检查作为临床上最常见的检查手段,在术前分期诊断中有重要指导价值,可协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改善预后效果。为研究CT 影像对术前分期的价值,本文于本院的患者中随机选取40 例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2 月至2020 年2 月本院40 例患者为样本,男22 例,女18 例,平均年龄(61.52±5.37)岁,平均病程(10.93±4.21)个月。患者之间具有可比性(P>0.05)。纳入与排除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诊断,确诊为直肠癌,且接受过CT 影像检查。②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允许,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自愿参与。③排除存在其他消化道疾病的患者。④排除存在其他恶性肿瘤疾病患者。

1.2 方法

患者CT 检查前48 h,食用流质饮食。检查前1 d,给予50%硫酸镁100 mL,并坚持饮水2 L。当天使用生理盐水灌肠,肌肉注射山莨菪碱。使用CT 扫描仪检查,设定120 KV 管电压,300 mA 管电流,0.625 mm 重建层厚以及0.625 重建层间。让患者保持卧侧位,从患者膈顶至耻骨下缘扫描。静脉注射碘伏醇100 mg,动脉期控制在30 s 内,静脉期控制在70 s 内,延缓期控制在240 s 内。完成扫描后,上传影像。

1.3 观察指标

分期标准:①T1-T2 期:可在CT 影像中观察到固有肌层和粘膜下层受到了癌细胞的侵犯,患者病灶主要位于内层区域,外缘光滑,外周有清晰的脂肪层。②T3 期:可观察到固有肌层受到癌细胞侵犯,已经向浆膜侵犯,直肠旁没有腹膜覆盖的位置受到侵犯。患者病灶分布至外层,直肠壁光滑度显著降低,结节呈现出凹凸不平的情况。③T4 期:癌细胞已经穿过腹膜脏层,肿瘤细胞向附近器官组织侵袭,患者病灶超过直肠壁外层区域。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 软件处理数据,使用t和χ2检验资料,P<0.05 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分期诊断结果对比

术前CT 诊断结果如下,和术后病理诊断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2.2 CT检查漏诊、分期错误情况

T1-T2 期患者CT 诊断有1 例(6.3%)误诊,T3 期有1 例(6.7%)分期错误,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CT检查漏诊、分期错误情况[n(%)]

3 讨论

直肠癌老年群体中高发,且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受饮食影响,直肠癌发病率会呈现出升高趋势,随着患者病情进展,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大部分直肠癌病灶位于直肠中下段区域,发病早期,患者无明显症状,造成病情被忽略,得到确诊时,已经进入中晚期,患者治疗效率和预后效果受到直接影响,生存期被一再压缩。目前针对直肠癌发病机制的研究尚未得到统一结论,但和遗传因素、饮食习惯有着密切关联。目前直肠癌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患者癌肿情况严重,癌细胞大范围扩散,不适合使用根治术治疗。有研究提出,Ⅲ期直肠癌患者有45%可达到五年生存率,Ⅳ期患者有13%五年生存率。为改善临床疗效,术前对患者分期具有重要作用,可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改善预后效果[1]。

目前早期诊断主要使用CT 检查和直肠指检,肠镜检查能够准确判断肿瘤位置,诊断肿瘤浸润和转移的情况,但由于检查过程中,患者不适感较强,患者依从性低,推广应用存在一定困难[2]。CT 影像可清楚地显示肿瘤大小和形态,但由于无法清晰观察肿瘤转移情况,检查准确率存在一定争议[3]。应用CT 扫描进行术前分期检查,可任意放大间隔和层面,多方位观察病变,分析肠壁外缘脂肪间隙、密度以及光滑性[4]。借助于X 线,也能够扫描腹腔以及盆腔脏器,转变光信号为电信号,检查速度快,患者全程无不适感,操作便捷,具有突出优势。通过CT 影像观察肿瘤突破浆膜和侵犯情况,分辨T3 和T4 期,有助于指导手术方案的设计。经本文研究,术前CT 影像确诊38 例(95.0%)。与术后病理诊断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术前CT 诊断准确率达95.0%,无统计学意义(P>0.05)。CT 影像用于评估术前分期具有突出优势,和病理检查符合率较高,但仍然存在一定偏差。主要是由于CT 检查过程中,将肠系膜脂肪间隙中观察到的小血管误认为是周边侵犯,增强门脉期肌层深化低于黏膜面,误认为肌层渗出为侵犯,分期准确性主要和医生临床经验有密切关联[5]。

通过CT 影像能够对病灶进行观察,根据肿瘤大小、范围、浸润程度等,评估患者分期,具有突出优势,相比于内窥镜和肛检优势明显。分期标准如下:T1 期:通过观察肠壁各层对患者进行分期诊断。T1 期患者的CT 影像表现出轮廓完整,隆起息肉状,有蒂或者无蒂,顶部可观察到分叶以及不规则形状,需要加强肠道准备,便于诊断。T2 期:瘤体在肠壁内,肠壁增厚但外缘光整,外周可见脂肪清晰,肠壁出现变形,部分患者有炎症反应。和T3 期差异在于浆膜层差异。T2 期患者浆膜面光滑完整,直肠周可见脂肪清晰,密度没有变化。T1、T2 期为直肠癌早期,特异性和敏感度较低,影响CT分期诊断的准确性。因此,需要依赖于影像科医师的专业性和经验,注意分辨,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等,提高诊断准确率。T3 期患者浆膜面不规则,肠壁不光滑,肠腔可观察到狭窄,肠壁外周可见脂肪密度提高。T3、T4 属于中晚期,CT 影像分期较为敏感,准确率较高。T4 期可见病灶已经突破肠壁外层,直肠壁有明显增厚变化,浆膜层模糊,外周可见脂肪密度升高,周围脏器可见浸润。

通过CT 影像观察能够判断肿瘤大小以及和周围组织之间的关联,为术前分期提供依据[6]。早期直肠癌患者,未发生黏膜水肿情况,经过CT 检查后,准确判断肿瘤浸润以及肌层,可有效提高术前分期诊断的准确性。但若患者肠壁厚度<5 mm,CT 影像并不具备呈现肠壁层能力,对T1、T2 期分期难度较高。因此术前分期需要由具有丰富经验、较高专业素养的影像科医生检查,指导临床治疗的开展。此外术前要进行灌肠处理,患者肠道清洁程度和CT 影像检查准确性有密切关联,早期诊断病变位置,观察黏膜水肿时,肠道清洁度低,会影响分期判断,无法辨别肿瘤浸润和肌层。

综上所述,对比病理诊断,CT 影像诊断准确率达到95%,具有较高准确性,术前评估直肠癌患者病情分期,可作为参考依据,指导临床治疗,以提高治疗效率。

猜你喜欢
浆膜肠壁肌层
CT小肠造影在鉴别克罗恩病活动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急性肠系膜血管梗死中多排CT征象与肠梗死病变分期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经阴道超声造影诊断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价值
超声检查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决策的意义探讨
淀粉/聚丙烯酸酯共混浆膜的吸湿放湿性能探讨
以多浆膜腔积液和溶血危象为特征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1例
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效果观察
安徽某地鸭浆膜炎三价灭活疫苗对浆膜炎预防效果的评估
腹水、胸水、心包积液,都是什么病?
64排CT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