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患者的规范化围手术期管理方法及其临床护理效果分析与探究

2020-11-05 06:15李娟张红
智慧健康 2020年27期
关键词:微创内镜规范化

李娟,张红

(1.阳信县人民医院,山东 阳信 251800;2.阳信县卫生计划生育保健局,山东 阳信 251800)

0 引言

内镜微创治疗属于侵入性和创伤性操作,因而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患者对于临床护理有很高的要求[1]。应采取更为规范化的围手术期管理方法,提高护理质量与护理效果,更好地满足内镜微创治疗患者的需求[2]。基于此,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患者108 例,研究了消化内科微创治疗患者的规范化围手术期管理方法及其临床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1 月至2018 年11 月医院收治的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患者108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分别54 例。对照组中男28 例,女26 例,年龄在24-72 岁,平均(48.6±3.7)岁,其中34 例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12 例行消化道息肉切除术,4 例行固有肌层剥离术,2 例行超声内镜引导下介入治疗,2 例行其它术式。观察组中男30 例,女24 例,年龄在25-74 岁,平均(48.7±3.6)岁,其中32 例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12例行消化道息肉切除术,6 例行固有肌层剥离术,2 例行超声内镜下介入治疗,2 例行其它术式。两组比较性别、年龄、手术类型,均无显著差异(P>0.05)。纳入标准:均为消化内科收治患者,均符合内镜微创治疗的手术指征,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有手术禁忌症或不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合并其它严重慢性全身性疾病的患者,有认知或沟通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1)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方法,入院后对患者基本情况进行评估,准医嘱完成药物治疗护理、饮食护理、对症护理、健康教育等。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出现变化立即通知医生。出院前提供出院指导。定期进行护理质量检查,发现问题随时解决[3]。

(2)观察组:观察组采取规范化围手术期管理方法。

采取临床护理路径模式,以患者入院时间为横轴,分为入院当日、入院3 d、治疗前1 d、治疗当天、治疗后3 d、治疗后7 d 等不同时段。对每一时段患者的护理需求加以评估,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以规范化护理措施为纵轴,与健康教育指导单相配合,在整个围手术期,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表开展无缝隙护理管理[4]。

采取医护一体化患者安全管理模式,建立医疗小组,将医生和护士共同纳入,强化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全程、全面、连续的医疗护理服务[5]。考虑患者围手术期安全管理中的薄弱之处,实行相应的管理措施。治疗前采取共同交接班制度,包括患者姓名、床号、住院号、治疗内容、术前护理情况等内容[6]。着重强调患者禁食禁水、肠道准备药物、术前检查等情况,以及静脉通路建立情况、肠道准备情况、患者心理状况等。在治疗后共同查房,明确患者病情、检查、治疗等各方面情况,总结患者护理问题、基础护理信息、心理问题等。护理人员要主动和医生沟通,详细传达患者情况,共同沟通协调安排下一阶段的治疗护理方案[7]。

出院前采取详细的延续护理管理措施,规范化建立对患者随访登记本,对患者基本资料、出院诊断情况、内镜治疗情况、并发症情况、回访结果和处理情况等信息详细记录[8]。分别在出院后第5 d、第15 d、第30 d 时采取电话随访,如有必要也可上门随访。随访时主要了解患者疾病恢复情况,患者和家属对疾病护理知识的了解情况,家庭护理中遇到的问题及难以解决的情况等,并提供相应的指导方法和健康教育。另外,也要专门设置患者接诊热线,随时解答患者的疑问和咨询,并叮嘱患者按时到院复查,确保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护理。

在护理质量管理方面,采取持续质量改进的措施,针对内镜微创治疗患者,专门建立护理质量控制表,主要调查护理文书、护理操作、护理安全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也要了解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满意度情况。其中护理文书主要是正确使用健康教育指导单、临床护理路径护理记录、患者随访信息记录等。护理操作主要是日常护理操作中各项护理工作的完成情况和达标情况[9]。护理安全主要是患者在围手术期是否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等。总结患者在围手术期出现的不良事件情况,仔细分析原因,对护理中的不足之处及时发现和整改。调查患者的满意度情况,了解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感受和评价,认真听取患者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患者需求调整护理措施。科室建立专门的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定期对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由于发现一些低年资护理人员对于内镜微创治疗知识缺乏了解,因此加强针对性的培训,再由高年资护士在日常护理中随时指导,提高低年资护士的护理知识和护理能力,推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期间发生不良事件的情况,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指标包括护理文书、护理操作、护理管理,评分采用自制问卷,总分100 分,分数越高,说明护理质量越高。不良事件指标包括感染、便秘、腹腔疼痛。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 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均数±标准差和数或率的形式代表,用t和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的对比

观察组护理文书(97.25±2.23)分、护理操作(96.46±2.28)分、护理管理(97.22±2.45)分,分别高于对照组的(82.46±1.35)分、(80.15±1.74)分、(81.37±1.19)分,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的对比()

表1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的对比()

注:相比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发生不良事件情况的对比

观察组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70%,低于对照组的22.22%,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发生不良事件情况的对比[n(%)]

3 讨论

在规范化围手术期管理的实施中,先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了解患者各个方面的信息和情况,从而改变以往被动执行医嘱的护理方式,能够主动与患者、与医生沟通。在护理管理方面,也能够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护理的预见性。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模式,能够让护理人员对患者整个护理过程更为明确,同时根据患者的要求,按照护理路径为患者提供有序的护理服务,提高程序化和规范化程度,避免护理不及时或护理不当的问题发生。在护理管理中,采取无缝隙健康教育模式,加强团队合作,发挥医护人员的作用,考虑到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需求,在不同班次的护理人员中,明确护理职责。护理人员能够主动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提高了护理的主动性。确保各个护理环节的紧密衔接,不同班次的护士根据护理责任,开展相应的护理措施,提高了临床护理的实效性。

采取规范化围手术期管理方法,能够为患者的安全提供更大的保障。要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协作,实行医护一体化的护理模式。在护理中,能够随时对患者病情和术前准备情况加以了解,评估治疗及护理方案,提前发现患者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加以处理,减少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采取规范化围手术期管理方法,能够促使患者满意度大大提升。如在护理中加强医护合作,能够提高医疗及护理水平,促进患者康复。将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作为一个护理管理的整体,加强护士和医生的沟通交流,随时进行信息传递,能够确保各项护理措施更为及时准确的开展。在患者出院后提供完善的延续护理管理,将护理措施延伸到院外,让患者在出院后也能够得到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健康知识和自我护理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从而实现了满意度的提升,也促进了护患关系的改善。

综上所述,在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取规范化围手术期管理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相比于常规护理管理方法,临床护理效果更理想。

猜你喜欢
微创内镜规范化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分析微创无痛治疗龋齿的效果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一种用于内镜干燥的酒精收集器的设计与应用
分析比较经耳内镜鼓膜切开与耳内镜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不翻瓣微创口腔种植的临床研究
时间都耗在表表、牌牌上 变味的规范化令人厌烦
谁“捆住”基层的手脚?——泛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