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当代启示

2020-11-06 04:22陈静
新闻传播 2020年14期
关键词:启示马克思主义

陈静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社会政治学说纷纷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传入中国,此时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尝试了各种救国方案,最终都以失败告终。马克思主义传入之后,早期的知识分子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同时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工人运动,取得了许多的成功经验。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的途径和经验进行分析,可以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有效传播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本文就是针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背景、途径以及早期传播对当代的启示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背景

国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极端形式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调和矛盾,使那些原本热衷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也并不完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也存在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正值此时,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极大地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世界上正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看到了新的希望,他们纷纷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开始民族解放道路。

国内,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各阶级爱国人士做了各种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是民众心中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为了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发起了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爆发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对旧文化进行批判,批判封建主义的糟粕文化,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和科学思想。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文化运动进入后期阶段,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新文化运动从资产阶级激进派领导的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无产阶级领导的爱国革命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途径

(一)通过报刊杂志宣传马克思主义

1899年,由当时的上海教会组织创办的刊物《万国公报》上刊登了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文章《大同学》,在文章中第一次提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这是“马克思”的名字在中国的首次出现。其中提到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和观点,引起学界关注,并由此开始对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1902年,梁启超第一次在《新民丛报》中介绍了马克思的相关事迹和理论。“五四”运动后,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研究和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并在报纸杂志上发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文章。其后,学者们开始从不同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发表各种文章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和陈独秀对其中唯物史观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瞿秋白主要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内容;艾思奇重点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并编写了《大众哲学》一书;李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之后编写了《社会学大纲》;《晨报》于1919年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这些文章、论著、专栏成为当时中国人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途径。

(二)在青年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

青年学生是知识分子的重要群体,在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年代,他们渴望寻求能够救国救民的真理。1918年初,李大钊在担任北大图书馆馆长期间,在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之后,他经常向学生们推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一些进步的报刊杂志,帮助同学们认识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同时,他还帮助学生创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通过社团活动,影响和推动了更多的青年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和传播者。1920年,正式成为北大教授后,李大钊在北大开设了《社会主义》《唯物史观研究》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课程,方便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他还与其他马克思主义学者合作,举办“现代政治讲座”等学术讲座,在青年学生中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在工农群体中宣传马克思主义

20世纪初,中国的工农群众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其中,农民人口占当时全国人口的70%以上,而中国的工人阶级大部分在外资企业工作,他们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所受到的剥削和压迫是世界上所罕见的,因此,他们的革命意愿最强烈。在此背景下,只有让广大工农群众也能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才能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去指导工人运动,因此,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深入工农群众之中,向他们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组织工人运动,早期的重点在工人较为集中的铁路工,人群体中成立工会,成立各种形式的工人学习孙组,向工人们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本質,领导工人进行工人运动。在农民群体中,早期的共产党员深入广大农村,了解当时的农村状况和农民的基本需求,通过组织农民成立农民协会、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等形式向广大农民群体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让他们也能够不断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对当代的启示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不断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传播过程中面临了许多新的挑战。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同时,不仅要继承早期传播的宝贵经验,又要结合当前实际,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有效利用多种传播平台,不断与错误思想作斗争,不断创新传播方法,促进马克思主义更好的传播与发展。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

鸦片战争失败后,各阶级爱国人士的救国救民方案都以失败告终。十月革命的胜利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的可能性,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工人运动,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不管经历怎样的曲折,一代代中国领导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了极大的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二)坚持与各种错误的思想作斗争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同时,传入中国的还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多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以李大钊、陈独秀、李汉俊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与非马克思主义展开了三次激烈的论战,揭露了其唯心主义、改良主义的本质,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价值观不断传入中国,这些思想中有精华,也有大量糟粕。其中,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大影响了中国青年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崩溃论”等一些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言论不断出现。那些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人,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怀疑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更加积极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决与错误思想作斗争,同时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坚定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性的认识,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指导地位。

(三)加强传播队伍建设

青年一代在每个时代都是希望的一代,高校承担着培养青年的重要责任,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对青年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形成起着重要作用。高校要重视思政课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作用,首先就是要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一支队伍,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必须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自己的理论扎实、思想过硬,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学生思想的引导者。

马克思主义最早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清末民国初期,最先走出国门的先进的知识分子带回了各种思想,但在各种思想的传播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最终被民众所接受,究其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理论,并且在传入中国后,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能够把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指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当前虽然国富民强,但我们依然要做到居安思危,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不断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科学化、民族化、大众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1.

[2]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8.

[3]徐信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研究的新进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史(1918-1922)》简评[N].光明日报,2013年11月20日11版.

猜你喜欢
启示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