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特色藏品的数据化管理与服务研究
——以天津美术学院图书馆为例

2020-11-08 12:27师中萃ShiZhongcui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藏品检索数据库

师中萃/Shi Zhongcui

特色藏品是指图书馆收藏的具有地方特色、院校特色、学科特色及专业特色的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最新版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指出:“要保持重要文献、特色资源的完整性与连续性,注重收藏本校以及与本校有关的各类型载体的教学、科研资料与成果,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1]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加速发展,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备受关注,[2]—[5]许多院校都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献资源和实物资源库,如厦门大学“东南海疆研究数据库”[6]、暨南大学“华侨华人族谱数据库”[7]、天津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家资源数据库”[8]、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的“数字海洋博物馆”[9]“海洋文库”[10]等。

天津美术学院作为专业型高等美术院校,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古籍、绘画、书法等特色藏品,这些藏品是学校办学历史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教学、创作的重要参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研价值。对于这些藏品,传统的管理方式是以收藏的时间顺序登记入册,将信息记录在纸质账本上,需要使用时查找提取。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在信息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已经愈发显现出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账本登记信息缺乏直观形象性,使用时检索困难,信息登记不规范,信息更改、变动、扩充困难,不利于藏品的核对,不利于与数据库对接,频繁翻查取放易造成原作破损等。因此,提升特色藏品的管理方式,具有十分迫切和重要的意义。

此外,特藏资源由于本身的不可再生性,以及保护修复的困难,大多是以“藏”为主,对外开放也有严格限制,致使藏品利用率低,价值无法充分发挥。为了改变上述局面,天津美术学院图书馆通过探索实践,结合本馆实际,对特色藏品采用了数据化管理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项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就对其作一探讨。

一、藏品数据化管理研究

(一)数字化

特色藏品数据化的基础工作是进行数字化,主要是图像的数字化,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拍摄和扫描。拍摄时要注意不同的藏品采用不同的背景与灯光,如拍摄文物时要布置与本色有反差的背景,选择色温为5600K的偏暖白灯泡和白色滤光罩布;拍摄油画时,为避免人工光照明造成的反光,采用自然光照明,根据画面内容采取侧光或正面光,并调整画作的角度进行拍摄。选择像素高的数码单反相机(如天津美院使用佳能EOS 5D MarkⅡ,2110万像素),将模式调整为多点对焦,感光度调为100或更低,以保证拍摄画面的清晰度和细腻度。

对于一些细节丰富的小幅速写、素描、版画作品,则采用扫描的方式进行数字化,选取400dpi以上的分辨率、24位全彩图像类型、专业模式进行扫描。对于一些幅面巨大、不易固定的壁画,或者长度很长的手卷作品,采用分小块拍摄或扫描,后期用软件拼接的方法来完成。

数字化的后期工作是采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包括裁切、校色、去噪、拼接、色阶调整、不规则的画幅的抠图等,以确保图像的美观性和还原度,最后统一以JPG格式保存。

(二)数据化

1.元数据著录

藏品经过数字化后,仅仅是载体形式发生了变化,由于缺乏藏品的多维度著录信息,使用时仍需要耗费与查阅原始载体文献同样多的时间。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对数字藏品资源进行多维度、精细化的元数据著录。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描述性背景信息,说明数据的内容、质量、状况和其他有关特征,使用的目的是促进数据集的高效利用。目前,主流的元数据有Dublin Core(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简称DC)、LOM(Learning Object Metadata学习对象元数据)和MARC(Machine Readable Cataloging机读目录)三种,其中Dublin Core是为标识数字化信息资源、支持网络检索而创建的元数据格式,正在成为数字图书馆和网络教学资源的主流元数据。根据上海图书馆的DC中文规范,[11]DC元数据由15个核心元素组成,包括Title(题名)、Creator(创建者)、Subject(主题)、Description(描述)、Publisher(出版者)、Contributor(其他责任者)、Date(日期)、Type(类型)、Format(格式)、Identifier(标识符)、Source(来源)、Language(语种)、Relation(关联)、Coverage(覆盖范围)、Rights(权限)。

以绘画藏品为例,根据DC标准,结合藏品的实际形态和数据检索的需要,我们设定的元数据方案共有16个元素,分别为类别、登记号、名称、作者、年代、质地、尺寸、数量、等级、登记日期、来源、作品形式、完残程度、存放位置、备注、作品照片。经过元数据著录的藏品信息如图1所示;与DC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绘画藏品元数据方案的元素列表

图1 绘画藏品元数据著录信息

此外,在进行元数据著录时,还应尽可能地加强标引深度,[12]例如为图片命名时,以“登记号+作者+作品名称”的形式命名,与账本登记号、实物标签号相对应,方便二次检索、提取图片。为方便与数据库对接,还要做好归档工作,选取Excel作为元数据存储软件,将每一类元数据存储为一列字段信息,便于批量导入,提高效率。

通过建设多维度的元数据著录信息,我们对数字化藏品对象进行了深度、精确的元数据标引,揭示了更丰富的数据间关系,建立了更可靠的规范档。这些经过系统化加工、内部关联的数据信息,有助于用户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13][14]从而为进一步完善数据内容提供正反馈。

2.数据化资源发布

完成藏品信息系统化的元数据著录后,内容的使用仅限于单机用户,为了实现共享,需要进行内容发布。我们使用的内容发布平台是清华同方的TPI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系统。TPI系统是基于网络平台上用于知识仓库构建、生产、管理、维护和发布的工具软件系统,支持B/S和C/S架构,完全兼容国内普遍使用的CNMARC标准和国际主流的Dublin Core标准,能够同时管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各种资源,提供全文检索、分类标引、内容发布、文档转换等服务,具有检索功能强大、操作简单、管理规范、稳定性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特色库建设中。通过构建数据库、批量上传对象、分类标引,最终发布后的藏品信息检索界面如图2、图3所示。用户可以检索、浏览、下载需要的内容,如图4所示。

图2 以作者为关键字的检索界面

图3 以名称为关键字的检索界面

图4 浏览下载界面

(三)数据化的难点

1.图像精度与存储空间的平衡

数据化过程中,既要保证图片的清晰度,又要保证网络传输速率,确保用户能正常浏览、下载,因此,图片的物理存储空间不能过大,要做好精度与存储空间的平衡。

2.正确录入藏品信息

由于藏品的特殊性,其原始登记信息中有相当多的繁体字、生僻字、异体字、难检字,在录入电脑时较为困难, 这些字不能凭固有的印象简化处理,一带而过, 而是逐一在《中华字海》《汉语大字典》和网上查找,明确落实后再录入电脑中。

3.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素养

藏品的原始登记信息由于年代久远,出自多人之手,难免有不规范之处,例如,“海上四大家”之一的吴徵的作品,有的登记为“吴徵”,有的登记为“吴待秋”;“津门五老”之一的陆文郁,又登记为“陆莘农”“陆辛农”。如果不了解画家的字、号、别名等,在录入信息时就无法统一标准,造成检索时的漏检。还有一些文字上的不严谨,如将清末海上画派的朱梦庐,登记为“朱梦卢”;民国年间北京画坛的“萧谦中”,登记为“肖谦中”等。因此正确地鉴别原始信息,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素养,才能为用户提供完备、严谨、规范的数据化信息。

二、藏品数据化管理应用与服务研究

(一)数据化管理的意义

1.方便查阅,有利于保护珍贵原作

藏品的元数据从多维度描述了藏品信息,科学准确,直观形象,用户可以自行浏览、查看,获取所需要的信息,避免频繁取放、打开画作造成折旧破损。

2.大幅提高检索效率

传统的检索方式是对照账本逐条查找所需的藏品,费时低效,漏检率高;采用数据化管理方式后可以一次性检索出所有所需的信息,且能实现跨分类检索,快捷高效。

3.便于对藏品信息进行精确管理

传统藏品的信息登录是手动填写在纸质账本上,不同管理者在登记信息时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标准,如对瓷器尺寸的登记,选择的参数有的是口径,有的是底径。采用数据化管理后,统一和规范了各项元数据信息,便于进行精确管理。

4.便于信息的修改和扩充

藏品的一些信息有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如存放位置改变、分类改变、作品形式经过外借展览后由“镜心”变为“卷轴”等,这些信息如果用传统方式管理,只能在账本中加以涂改,造成页面凌乱、可读性差;此外,美术作品成套的册页很多,动辄几十页,这些页面信息在一个登记号内呈现是不现实的,采用数据化管理后,可以方便地进行扩充和修改,反映藏品的动态信息。

5.便于与数据库对接

藏品信息进行数据化加工后,可以批量导入资源发布平台数据库,用户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访问,界面友好方便,同时能够扩大受众面。

6.有助于对藏品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利用

传统的特色藏品使用基本上是“借、还、藏”的模式,缺乏对藏品的系统化整理和研究,使用效果完全由借阅者决定;采用信息化方式后,管理者可以宏观掌握藏品情况,对藏品进行系统研究和知识加工,实现特色藏品的专业化管理和服务型应用。

综上所述,藏品数据化管理具有显著的优势,在我们实际应用中,有效克服了传统管理方式的弊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能够更好地发挥藏品价值,开展服务。下文就结合天津美术学院的实际使用情况展开探讨。

(二)数据化管理的应用与服务

1.服务教学,实现藏品从“藏”到“用”的转移。

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下,借阅者只能通过简单的账本登记文字了解藏品信息,造成大量藏品不被了解,使用率低;采用数据化管理后,借阅者可以不必入库逐个翻阅,通过平台数据库,就能全面、高效地了解藏品信息,选择出最适合教学的藏品,更好地实现特色藏品信息服务和教育服务的职能。

传统的藏品管理由于资源使用效率低,借阅者了解程度不高,使得一些二级学院为了教学方便,也去建设自己的教学资源,造成资源重复浪费。实现数据化管理后,大幅提高了藏品资源的使用效率,与临摹室课程灵活结合,避免了资源的重复建设。因此,数据化管理有效改变了特色藏品传统管理“重藏轻用”的现象,实现了从“藏”到“用”的转移。

2.服务科研,提供便捷、丰富的学术资源

天津地处京畿门户,明清以来,大量的文人墨客聚集于此,艺术活动十分繁荣,天津在美术方面也呈现出特有的地域性。数据化的藏品信息为“二十世纪天津美术史料数据库”“清代天津美术史料数据库”等地域美术科研项目提供了便捷、丰富的学术资源,也为研究京津画派文脉、艺术家风格提供了参考资料。此外,还为校史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3.服务展览,提供符合需求、信息完备的展品资源

展览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策展环节,策展人可以方便地利用平台数据库,根据需要搜索浏览所需的展品;在布展环节,经过数据化处理的藏品信息,其元数据能直接与展览所需的各项信息对接,极大地提高了布展的效率。如馆藏作品为“大匠之园——老教授艺术作品展”“天津美术学院办学110周年教师作品展”“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作品展”“百年流变——天津近现代美术发展历程展”等学院和地方美术馆展览提供了展陈作品,促进了学术交流。

4.其他服务

特色藏品采用数据化管理后,由于信息完备、规范,易提取,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如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登录、馆藏文物定级评审鉴定、固定资产明细填报、馆藏作品出版等,在学校事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结论与展望

在“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特色藏品如何更好地发挥价值、开展服务,是当前高校图书馆特藏管理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天津美术学院特色藏品的数据化管理与服务的实践,以期与同行交流,探索特藏服务的新思路。今后应当对藏品资源进行更加系统化的知识加工,完善二次检索、高级检索、检索排序功能,通过云技术、交互技术、虚拟技术等加强推广和运用,[15]—[18]为用户打造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艺术教育资源体系,促进特色藏品管理服务工作不断创新与发展。

猜你喜欢
藏品检索数据库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CNKI检索模式结合关键词选取在检索中的应用探讨
瑞典专利数据库的检索技巧
2019年第4-6期便捷检索目录
英国知识产权局商标数据库信息检索
数据库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