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教育法在培育高校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应用研究

2020-11-09 03:15银燕李立
文存阅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课应用研究

银燕 李立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应当将思想政治课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做好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背景,明确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现状,以此为基础,提出思想政治课教学措施,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感染教育法的育人功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感染教育法;思想政治课;爱国主义教育;应用研究

随着科技与经济全球化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碰撞交流,构成复杂繁复的多元文化,西方文化以其强大科技与经济实力为依托,成为世界强势文化。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构成了多元价值观,为各个领域树立多种价值标准,突出了个体本位思想,人们愈发追求个人利益,淡化了全局观与整体观,进而导致爱国主义与国家意识减弱。为此,高校作为青年教育主阵地,应当利用思想政治课的平台,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以树立青年民族复兴责任感,增强青年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青年应当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人生观,热爱祖国与人民,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焕发出青春的光彩。爱国是公民最重要的价值理念与基本素质。尤其是在科技与经济全球化发展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西方文化以其科技与经济实力为依托,滋生出更多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与个人本位主义,减弱了国家意识与民族精神,让爱国主义教育面临严峻考验。

我国在千百年发展以来,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与优良传统,是激励和鼓舞中华儿女团结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源泉。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爱国主义仍然是实现复兴、振兴民族的伟大旗帜。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引导爱国行为、升华爱国思想,做到热爱和了解祖国,以全新视角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整合爱国主义教育,以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达到高效的育人目标。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以随机抽样方式,抽取某高校1-3年级学生564人实施问卷调查。其结果如下:

(一)爱国主义情怀较强

大学生对于祖国拥有深厚情感必定是了解祖国国情基础上,所以关注国家利益与发展时事是衡量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标准之一。在调查中,34.8%的学生每周关注时政新闻次数0-2次,30.5%的学生每周新闻次数3-5次,34.8%学生六次以上。可见,大部分学生拥有爱国主义情怀,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特别是对于国家利益相关问题,展现出强烈爱国情感。

(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爱国就需要做到爱社会主义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爱国主义作为其力量源泉与精神支柱,爱国主义中社会主义则是其发展方向与内涵要求。在调查中,92.2%的学生认为新中国自成立七十年以来即有成绩,也有错误,而成绩是主要的。并且,22.7%的学生对国家发展非常自豪,为国家进步而喝彩,42.6%的学生认为国家正进入大国行列,与发达国家仍有一段距离。可知,大学生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认同感,对于我国提升的综合国力也展现出民族自豪感。

(三)缺乏奉獻精神

爱国主义具有鲜明时代性。当前,爱国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爱社会主义祖国,将个人事业与理想融入到祖国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事业中。所以,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让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要唤醒其投身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感与决心。在调查中,61.0%的学生对于中国未来十几年发展较为乐观,对自身未来发展也较为看好,仍有23.4%的学生看好祖国未来发展,对自身发展却有所疑虑。而在出国留学动机方面,则37.6%的学生是学习先进科学知识为祖国效力。可见,学生大部分能够理性认识个人与祖国依存关系,却未能认识到自己作为大学生的使命,个人奉献对祖国发展的意义,缺乏投身建设祖国的决心与目标。

(四)理性实践有所不足

爱国主义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其内容也有所不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下,弘扬爱国主义应当提倡学生以建设性方式、成熟心态做到理性爱国。35.5%的学生认为爱国意识表现明显,在有关“保卫钓鱼岛”、“抵制日货”、“反对藏独”等示威游行活动,19.9%学生认为此活动是不错的表达爱国情绪的途径,16.3%的学生认为示威游行表示了反抗精神,63.8%学生表示示威游行过于冲动,需要在实践中爱国。据此可知,大学生对于国家大事十分关注,拥有一定理性判断力,仅部分学生可将理性认知转变为理性行为,学生通常不清楚理性爱国行为。

三、感染教育法的概念和基本形式

(一)感染教育法的概念

“感染”一词,最早出现于医学领域,而后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其基本含义可概括为:受到传染;通过语言或行为引起别人相同的思想感情。感染是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动。它实质上是情绪的传递与交流,在互动中具有很大的作用。所谓“感",就是感化。“感”的关键在于立足于启发诱导,而不是强制灌输,以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染”的含义是浸渍,也就是感染。是由点到面,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进行的。所谓“感染性",就是以情动情,使情感刺激者和情感感受者的内心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即师生的情感共鸣。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请大国工匠、英雄模范作报告,宣讲英雄模范的故事,通过声影视频、现场报告、名人传记等感染学生,激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由自在转变为自为的学习,产生强大的情感驱动。

(二)感染教育法的基本形式

1.情境感染

情境感染主要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根据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营造相关的教育氛围,由此来感染、激发学生的情绪,使其身临其境地感受教育内容,从而达到以境感人的目的。

2.艺术感染

艺术感染主要指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艺术形式陶冶学生情操,达到以美感染学生的目的,使大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形式包括文学、舞蹈、歌唱、戏剧、朗诵等艺术形式,在感官享受的同时震撼心灵,给人以感化,让学生在艺术审美的过程中接受教育。

3.个体感染

个体感染主要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通过个人魅力及个人的品质道德去感染大学生,达到以德感染、以情感染的目的,为大学生道德品质的转化提供驱动力。教育者的德行是学生学习的标杆,如果教育者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爱国情怀,学生就能够在教师的熏陶下,坚定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

4.群体感染

每个人都是社会人,都是与他人产生各种各样关系的个体。当个体感受到群体的压力时,会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表现出和群体中大多数人一样的行为,也就是大家普遍认知的从众心理,而从众心理正是群里感染的理论来源。

四、感染教育法在思政课教学中对培育高校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路径

爱国主义教育是渗透到学生灵魂深处的教育,要使学生能够在理性、情感认知上达到对祖国的完全认同,就需要一种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而感染教育法是思政教育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也是被普遍接受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寓理于情,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乐于接受教育,从而保持教育信息系统的开放状态,对教育内容保持亲和的、积极的和兴奋的情绪,潜移默化地接受某种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因此必须创新和改革高校思政课感染教育方法,进一步提升思政课育人功能,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转变教学理念

党的十八大中提出国家层面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公民层面上,爱国处于首要位置,在新时代,将爱国主义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则需要转变教育理念。高校思政课传统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将会抹杀学生主动性、创造性与积极性,更无法让学生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因此,为了让爱国主义融入到思政教学中,应当转变教学理念,一是做到与实际相结合,推动思政课实现创新性改革,以达到教育主体客体化、教育客体主体化目的;二是融合爱国主义与历史教育,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强化感染教育法在思政课课堂的应用,注重启发式隐形教学的作用,同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从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发展至今,是依赖众多爱国主义人士投身于国家振兴建设中,学习中国共产党史、改革开放史,明确中国是通过一代一代人民努力才让她变得愈发强大,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意识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

(二)选好用好案例库

笔者认为思政课的案例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在个案中受到情感启发,在感染教学氛围中迅速而准确的接受新的知识,同时促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和谐全面发展,达到在情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描述具体事件,尽量还原真实情境,以缩短实践与教学距离,有效转变了传统纯理论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可通过现实问题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讨论中,将自身经验与案例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且在讨论中还能够让学生实现优缺点互补,开发学生潜力,提高学生合作与沟通能力。

如,在树立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时,如若仅讲述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则难以达到目标效果,以正面案例描述则会事半功倍。此次疫情则是良好的教育案例,可播放“大连小伙”采访视频,当时小伙误入武汉,为了解决吃住问题,到医院当志愿者,最开始每天都在担心自己感染疫情,被患者在身上喷上秽物后,护士为他仔细消毒,从那一刻开始,他对护士感到由衷的敬意,充满了感激,对待工作也愈发认真,真正肩负起了神圣使命。学生在看到大连小伙的做事全过程,都对其产生了敬佩心理,明确爱国主义不仅仅是口号,还应当体现在行动中,不是做出经天纬地大事,而是在平凡小事中,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脚踏实地,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三)创新教学载体

随着VR技术不断发展,其与教育结合已经取得一定成效。感染教学方法需改变传统的以实物为主导的教学载体模式,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戴上眼镜,能够将历史人物与历史故事灵活生动的展现到学生面前,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传统思政课忽视实践教育、固定教学方法的问题,为改革思政教育提供了可行方案。因此,在高校思政课堂中,为了充分发挥感染教育法有效性,一是应当建立红色旅游文化三维模型,设计VR方案,以三维全景扫描的副将红色旅游文化遗迹保留下来,对于受损文物则以软件算法修复,构成立体的三维红色旅游文化。在建立模型过程中,通过背景音乐、摄像机、互动界面、音效及电子评论等设计,完成VR模型建设,有助于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二是设计红色旅游路径,收集完整的红色旅游资源,尤其需要滚珠未开发或未能充分利用的红色资源,通过网络对其进行着改造,与文献、材料、书籍、图片等结合,对其归档分类。并且,利用VR设计可扩展思维元素或符号,且在其中融入地方红色资源,包含历史人物、红色文物、历史事件等,以此提高学生积极性,为其展示更加真实的爱国场景,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

(四)创设情景体验

思政课教学中,可通过情感体验实现情感沟通,以达到教学情感目标,做到春风化雨的感染学生,达到爱国情感的认同。而情景体验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一定教育手段,声影结合,以形象生动的场景,引起学生态度体验,满足学生情感需求,让其能够加深对教学知识的理解,推动学生情感、意识、行为、知识等获得积极变化。为达到良好教育效果,则需要明确课堂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选择适当内容,做到以情育人、以情动人,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达到真正的情感认知的转变。

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学中,要求学生拒绝污染、提高眼力,区分腐朽文化与落后文化,提出相应解决方式。可将中央台《揭秘“全能神”邪教》记录片为学生播放,以全能神信徒行为,对社会、他人及家人危害性分析,让学生明确邪教的危害性,不仅能够让学生明确宗教与邪教的区别,还能警惕学生远离邪教组织,在家庭范围内宣传所学知识,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达到爱国教育目的。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课应用研究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进驻数字课堂的新兴教学媒体
AG接入技术在固网NGN的应用研究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