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时应用中医三联疗法治疗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2020-11-10 09:12刘蓓
天津护理 2020年5期
关键词:吴茱萸耳穴三联

刘蓓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385)

我国高血压防治现况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以及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1]。 且发病率逐年增高,低龄患者发病逐渐增多。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而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杓型血压( dipper hypertension,DIP)指在生理条件下夜间平均血压较白天下降10%~15%[2]。非杓型血压( Nondipper hypertension,NDIP)即当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时,夜间血压均值较白天下降不足10%[2]。 与DIP患者比较,NDIP 患者夜间心血管和脑血管及肾脏在较长时间内处于较高的血压负荷,增加了靶器官损伤的趋势,因而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尤其脑卒中及肾功能损害的发生较为多见[3]。本研究根据子午流注理论[4]将中医三联疗法(即:耳穴贴压、中药足浴、穴位贴敷)运用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治疗和护理,效果良好。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84 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住院患者,所有病例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年修订版》中的诊断标准[5]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的指导原则。纳入标准:①年龄≥18 岁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有一定的沟通理解能力;②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本研究。 排除标准:①肢体功能障碍无法训练;②语言障碍,精神障碍和认知障碍;③过敏体质及局部皮肤病变患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合并严重脏器损害等严重并发症。 将84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 例。 两组之间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体质量指数、病程、动态血压及用药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高血压药物治疗,根据不同证型进行针灸治疗及相关常规护理措施(包括每日血压监测、情绪护理、用药指导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以中医三联疗法,即耳穴贴压、中药足浴以及穴位贴敷。并根据子午流注理论,于每日7:30~7:45 进行耳穴贴压、15:30~15:45 进行中药足浴、20:00~20:30 给予穴位贴敷,持续天数为14 天。

1.2.1 耳穴贴压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下发的《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中相关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7]应用王不留行籽进行操作。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下发的《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证候要点进行辩证分型。 选穴原则:主穴:降压沟、耳尖、交感、神门、肝。12 例肝火亢盛证患者,配穴:心、内分泌;9 例阴虚阳亢证患者,配穴:肾、皮质下;15 例痰淤互结证患者,配穴:肺、皮质下;肾气亏虚证6 例,配穴:心、肾[8]。每日进行耳穴贴压处按压3 次,每次按压1~2 分钟,双耳轮流进行耳穴贴压。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2 中药足浴 采用“降压足浴方”。药物成分:桑叶15 g,桑枝 15 g,夏枯草 15 g,茺蔚子 15 g,钩藤 30 g,川牛膝30 g,磁石60 g[9]。 将中药汤剂熬制后加入3 000 mL 左右温水备用。患者取坐位,水量以没过踝关节为宜,同时相互搓脚。 水温维持在38~43 ℃,足浴时间为30~45 分钟。 足浴前后注意保暖。

1.2.3 穴位贴敷 吴茱萸研末后用醋调制成膏状,药物宜现用现配。 操作前评估患者局部皮肤清洁情况。取双侧涌泉穴 (约相当于足底第2、3 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 与后2/3 焦点上,即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 分别取药3 g 敷贴吴茱萸软膏于2 个穴位,每次贴敷 6~8 小时[7]。

1.3 评价标准 分别于入院当天和干预14 天后,监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72 h)。 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峰值血压和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 使用的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检测仪均通过统一校准精确验证。检测器测量频率是白天每30 分钟1 次,晚上每1 小时1 次。 参照2002 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标准,有效:① 舒张压下降不及 10 mmHg(1 mmHg=0.133 kPa),但已达到正常范围; ②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19 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 ③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0 mmHg 以上。须具备其中1 项。 显效:①舒张压下降10 mmHg 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②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 mmHg 或以上。 须具备其中1 项。 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总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描述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值的比较 干预14 天后,观察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低于对照组, 收缩压峰值和舒张压的峰值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表 3。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干预14 天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3 讨论

3.1 中医三联疗法的作用原理 高血压属中医 “眩晕”范畴,虽临床诊断容易,但多数患者不能单纯的通过药物治疗来实现血压的平稳控制。 这会导致严重的大脑、心脏和肾脏等靶器官并发症的发生。 造成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打击, 同时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运用中医药理论与技术配合药物平稳降压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且疗效确切。 耳穴全息理论证明耳穴与人体脏腑和经络关系密不可分。 根据患者不同类型的证型,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选取肝、心、脾、肾等穴,结合降压沟理论、皮质下、交感、内分泌等现代医学理论指导穴位[8]。 耳穴贴压能够通经活络以促进精华得沛, 使内脏和血液协调, 升降功能恢复,从而达到降压目的。 “降压足浴方”方中的君药是磁石、夏枯草,能质重沉降、平肝潜阳;茺蔚子为臣药,能够散瘀消肿利尿;桑枝、桑叶清肝祛风、散瘀通络,川牛膝、钩藤清热平肝、通络利湿,均为臣药。 四药合用具有利尿消肿, 降低有效循环血容量, 益肝阴,平肝阳,从而达到降血压的目的[9]。 中药足浴具有促进血液和气的运行,温煦脏腑和通经活络的作用,可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恢复动脉壁弹性,缓解小动脉痉挛,使外周血管阻力降低,从而达到降压的效果。吴茱萸味辛、苦,性热,五脏归肝、脾、胃,可减轻呕吐、消肿缓解疼痛,助阳止泻;涌泉穴归属足少阴肾经,可以泄热、减少逆转。 吴茱萸作用于涌泉穴能够引火下行,泻热止逆,以平衡阴阳。 用醋调和吴茱萸末, 是利用醋的收敛防止药物消散, 更好地刺激腧穴,加强引火归元[10]。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为高血压常见证型。 因此吴茱萸加醋调和贴敷涌泉穴,可调和阴阳以达到降压之目的。

表2 两组患者72 h 血压值变化比较(mmHg,)

表2 两组患者72 h 血压值变化比较(mmHg,)

组别 例数 收缩压峰值 t P 舒张压峰值 t P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2 148.15±9.35 138.34±7.23 5.379 <0.001 95.73±8.09 88.73±8.09 3.965 0.002对照组 42 149.70±10.31 143.77±8.46 2.881 0.005 97.17±9.66 92.67±9.72 2.128 0.036 t 0.772 3.162 0.741 2.019 P 0.442 0.002 0.461 0.047

表3 两组间夜间血压值变化比较(mmHg,)

表3 两组间夜间血压值变化比较(mmHg,)

组别 例数 收缩压 t P 舒张压 t P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2 108.15±6.21 99.38±6.54 6.302 <0.001 79.42±6.09 68.51±4.68 9.206 <0.001对照组 42 109.70±7.83 106.3±7.76 1.999 0.049 77.87±8.55 74.41±5.35 2.223 0.029 t 1.005 4.419 0.957 5.379 P 0.318 <0.01 0.341 <0.01

表4 两组患者干预疗效比较(例)

3.2 中医三联疗法配合子午流注理论对非杓型高血压的影响 子午流注理论是中国古代医学中最早运用人体时间节律的医学,是在《内经》辨时针刺治疗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时间治疗学, 是中医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3]。 与子午流注经络理论相一致,人体正常血压昼夜节律为双峰一谷的杓型曲线。 血压第一高峰出现于辰巳时(8:00~10:00),这个时候是一天之中阳气逐渐上升至极致之时, 在阳气的激动下血压达到一天的高峰[11];血压第二高峰出现于申酉时(16:00~18:00),这个时候阳气逐渐衰退转阴,少阴肾经与膀胱经同气相求使第二次血压达到高峰;低谷出现于子丑时(0:00~2:00),这个时候是一天当中阴中之阴,多气少血,夜间血压降低[12]。非杓型曲线源于夜间血压处于非生理性较高水平, 没有夜间血压低谷现象, 中医三联疗法根据非杓型高血压动态血压曲线特点结合子午流注时间治疗学理论, 在患者一日三次血压高峰前予针对性治疗, 使治疗效应与血压变化节律一致, 即于7:30~7:45 进行耳穴贴;15:30~15:45 进行中药足浴;20:00~20:30 予以穴位贴敷,以降低血压峰值和控制夜间血压,达到有效维持一整日血压平稳,从而保护大脑、心脏和肾脏等靶器官,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13]。

4 结论

本研究根据中医子午流注理论择时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实施中医三联疗法, 充分发挥了中医药及中医传统疗法简、便、验、廉的特点。 并且药物通过皮肤吸收, 避免药物刺激胃肠道而造成患者胃肠道反应,给患者带来痛苦。 并且该方法的使用不会增加患者肝脏和肾脏的负担,具有安全性。 同时,该研究发现择时应用中医三联疗法在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具有实用性。

猜你喜欢
吴茱萸耳穴三联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在高血压伴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一站式”三联CTA诊断急诊胸痛的临床意义
HPLC双波长法测定荜铃胃痛颗粒中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含量
山西浮山县:“三联模式”打造生猪品牌
耳穴按压对肺部疾病患者的保健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毛囊闭锁三联征2例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种植良种吴茱萸 荒山喜变聚宝盆
澳门歌剧“三联篇”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