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钢琴体系的传承与发展—论罗森塔尔与达尔贝特的钢琴演奏及教学(上)

2020-11-12 01:01吴文超
钢琴艺术 2020年9期
关键词:罗森塔尔钢琴家李斯特

文/ 吴文超

引 言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是钢琴艺术蓬勃发展的年代。自1869年起 ,弗朗兹·李斯特在魏玛、罗马、布达佩斯三地广泛开设钢琴大师课程。其中,莫尔兹·罗森塔尔(Moriz Rosenthal,1862—1946)与尤金·达尔贝特(Eugen d’Albert,1864—1932)是此期间李斯特最杰出的两位学生。一方面,二人艺术生涯的发展受到李斯特钢琴教学体系的深远影响,并且都被认为是李斯特学派的“正统继承人”;另一方面,二者在其钢琴演奏风格、钢琴教育理念乃至于创作风格上又带有独特的特质。

对于这两位李斯特艺术生涯晚期的杰出学生—莫尔兹·罗森塔尔及尤金·达尔贝特,笔者将从艺术生涯、演奏特色、教学理念及其所创编的作品等角度,力求进行全面、客观且翔实的分析。与此同时,也在对二位钢琴家的对比分析过程中,探求“贝多芬—车尔尼—李斯特”这一钢琴艺术传承的深刻性、包容性与其独特的魅力,并以此视角一窥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蓬勃发展中的钢琴艺术之风貌。

一、罗森塔尔的艺术生涯

莫尔兹·罗森塔尔出生于奥匈帝国伦贝格市(现乌克兰利沃夫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其父亲是伦贝格学院的数学教授。1869至1872年间,罗森塔尔在文策尔·伽罗斯(Wenzel Galoth,生卒年月不详)的指导下正式开始学习钢琴。在伽罗斯的教学中,并未充分地强调演奏技法,而是更加重视对于罗森塔尔视奏能力、转调能力及联想能力的训练。①

1872年,罗森塔尔开始随波兰钢琴家、肖邦的嫡传弟子卡尔·米库里(Karol Mikuli,1821—1897)学习,米库里曾在利沃夫音乐学院给予罗森塔尔更加学术化的钢琴教育。在与米库里学习的三年间,罗森塔尔每周上两次课,他充分地掌握了“肖邦式连奏”的技巧②。罗森塔尔曾与米库里在音乐会中共同演奏双钢琴版的肖邦《C大调回旋曲》。

罗森塔尔于1875年迁居维也纳。在那里,罗森塔尔跟随李斯特的一位学生拉菲尔·约瑟夫(Rafael Joseffy,1852—1915)继续学习。

罗森塔尔认为,他在约瑟夫这里受到比米库里更好的指导。约瑟夫在钢琴演奏的断奏技巧中有独特的建树,罗森塔尔充分吸收其教学理念,并融入自身的演奏特色当中。

1876年,罗森塔尔在维也纳举办了首场音乐会,并取得成功。音乐会上,罗森塔尔演奏了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21,由其当时的老师约瑟夫在钢琴上演奏乐队部分)、贝多芬的《c小调变奏曲》、一些肖邦的独奏小品及李斯特的《钟》。这次演出可以说是罗森塔尔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开启了他此后的巡演生涯。在一次罗马尼亚的旅途中,14岁的罗森塔尔被誉为“宫廷钢琴家”,他也由此开启了同李斯特此后长达九年的师徒关系。

1877年,罗森塔尔开始接受李斯特的教导。在此后的九年里,罗森塔尔跟随李斯特在魏玛、罗马两地进行学习。期间,除去李斯特对罗森塔尔的私人教导外,罗森塔尔得以阅读大量的李斯特的手稿以及李斯特的藏书。与此同时,罗森塔尔同样注重自己的通识教育,1884年,罗森塔尔就读于维也纳大学学习哲学和美学。直至李斯特1886年去世,罗森塔尔始终追随着大师。

作为李斯特晚年最杰出的学生之一,罗森塔尔虽然没有像李斯特的其他学生(如尤金·达尔贝特)一样对当时的音乐界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但他的艺术事业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直至20世纪40年代)③。

罗森塔尔在维也纳大学全力攻读哲学和美学课程,暂停了自己的音乐会演出,直至1886年,才重新开始延续自己的钢琴事业。1888年,罗森塔尔在德国莱比锡、美国波士顿的演出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后在1895年于英国的演出同样获得了成功,再度回归演出事业的罗森塔尔深深地折服了每一位观众。也在此期间,年轻的罗森塔尔结识了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包括小约翰·施特劳斯、圣-桑、柴科夫斯基、勃拉姆斯,以及安东·鲁宾斯坦(罗森塔尔经常同安东·鲁宾斯坦作为旅途的同伴一同出游)等。

直至20世纪30年代,罗森塔尔一直坚持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断在欧洲与美国之间游历,并举办多场音乐会。同他的朋友安东·鲁宾斯坦一样,以自身的演奏经验为参考,研读巴赫、勃拉姆斯的全部作品并为之做出演奏标注。

罗森塔尔65岁时开始录制第一张唱片,一生留下的录音数量并不多(四十余张唱片,总计时长约四小时)。开始录制唱片时,年逾花甲的罗森塔尔已经不再有青年时期的体力,却更多地展现出他非凡的精湛技巧,同时发扬了更加精致、纤巧的风格。

二、罗森塔尔的钢琴艺术

1.罗森塔尔的演奏风格

1884年,罗森塔尔完成在维也纳大学的学业后重新回归音乐会的舞台,演奏以令人叹为观止的技巧与其深刻的音乐洞察力著称。1895年,罗森塔尔在英国巡回演出时,英国邓迪的报纸上曾对其有过这样的评论:“罗森塔尔的演奏是一场革命。作为一名艺术大师,他无人匹敌。对于音乐表达,他具有不可思议的执行力,他的手指在钢琴琴键上几乎无所不能!毫无疑问,在钢琴演奏这一领域他已得到各方面的广泛认可。在周六出席音乐会的观众中,也无人敢否认他作为艺术大师的地位。在贝多芬、韩塞特、舒伯特、肖邦的音乐作品当中,往往需要相当深度的、对于诗意的感受,而罗森塔尔先生即便是在技巧艰深的勃拉姆斯或是李斯特的作品当中,也完美、自如地做到了这一点。”④

罗森塔尔在演奏过程中也不乏幽默感。他在英国巡演的最后一场于圣詹姆斯大厅举行,在演奏贝多芬《“告别”奏鸣曲》(Op.81a)时,被街上的一辆四轮马车的号角声打断了,而罗森塔尔毫无怨言地等到号角声结束,并为之喝彩。随后,在观众热烈的掌声当中继续自己的演奏。

1895年,完成首次伦敦演出的四个月后,罗森塔尔投身于室内乐的演出。他曾与小提琴演奏家约翰内斯·沃尔夫(Johannes Wolff,1861—1931)、大提琴演奏家保罗·路德维希(Paul Ludwig,生卒不详)在“周一大众音乐会”(Monday Popular Concert)上共同演奏了贝多芬《降B大调钢琴三重奏》。

青年时代的罗森塔尔往往擅长在钢琴上“穷轰猛打”,使得钢琴发出如晴天霹雳般的巨大轰鸣—在罗森塔尔以后,可能直至弗拉基米尔·霍洛维兹出现,才得以在钢琴上再现如此的速度、活力与持久力。但在当时,也不免会有些委婉的质疑。例如,有评论家曾如此委婉地提出指责:“在习惯于现代钢琴炫技技巧之后,我已经几乎忘了什么叫作吃惊,但是我发现年轻的罗森塔尔的成就确实令人吃惊,但也太猛烈。”

同样的,1888年克雷比尔于罗森塔尔首次在美国的巡回演出结束后也发表了类似的意见:“对纽约人来说,在辉煌的钢琴演奏中没有什么新奇的东西。但是人们有理由提出疑问,由这个城市中的一些见多识广而又挑剔的音乐爱好者组成的听众,以前是否曾经被撩拨到如此激动的程度……这是一位在钢琴演奏的技巧方面超凡跃圣的大师。但是,在诗情画意方面他略显不足。”⑤

2.罗森塔尔的唱片

前文提及罗森塔尔在65岁时才开始录制自己的第一张唱片,并且在此之前,对于录音有过很长时间的一段时间的犹豫。在他看来,“对于钢琴音乐进行复制的技术一直以来都难以被看好,因此制作录音也很难达到什么目的”⑥。同罗森塔尔合作的录音公司有许多,并且每一家唱片公司录制的作品在音质上都各具特质。这些录音也被如今一些专门从事老版录音的品牌反复推出,最为出色的翻制是由英国Pearl公司所做的,唱片保留了全部的背景杂音,也完美地保留住了所有的声音高频。就音质而言,其远胜于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同期钢琴家的唱片。

罗森塔尔的录音唱片中,主要以肖邦的作品为主,另有少部分舒伯特的小品,以及李斯特改编的舒伯特艺术歌曲。此外,罗森塔尔也在其录音中收录了自己创作的《蝴蝶》(Papillons)与《维也纳狂欢节》(Carnaval de Vienna)。

纵观罗森塔尔的录音唱片,这些作品完美地再现了他晚期时的演奏特质。虽然再无早年时的“晴空霹雳”,但他在发音上的精雕细琢、音质上的变化玲珑,带有老式的“贵族派头”—演奏轻快、自在、逍遥,带有风雅气息的同时又包含一些满不在乎的傲慢。在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录音(与韦斯曼指挥柏林国家歌剧院乐团合作)中,第二乐章删掉了乐队部分的前奏,而罗森塔尔在这一部分的演奏中赋予一种氤氲、迷离、恍惚的音响,令人流连;在第三乐章部分,临近结尾处两个小节的分解琶音也在录音中即兴的改成柱式和弦弹出。又如在肖邦的《“黑键”练习曲》的录音中,罗森塔尔将结尾部分的双手八度下行音改为用双手刮奏的方式演奏,更凸显一丝灵动、俏皮而自由的生命力。罗森塔尔受到19世纪的表演风尚的影响,更多强调了演奏家本人对于所演奏作品主动“干预”的权力(如今看起来已是“离经不叛道”,但李斯特本人正是开启这一风尚之人)。

3.罗森塔尔的音乐评述

罗森塔尔对于艺术领域的音乐评述往往较为严格,甚至对于当时的艺术大师也鲜有很积极的评价。正如阿瑟·沙特克曾言:“他为人十分风趣,但也十分刻薄,在我与罗森塔尔相交的整整三十年间,从未听到他说过一句关于他艺术家朋友的好话。某些据说出自罗森塔尔之口的妙句名言是闻名遐迩的,虽然那些归于音乐家名下的传说很难确定是其为某人所作,他们往往被算在其他太多人身上。无论如何,人们传言罗森塔尔在听说阿图尔·施纳贝尔未能被军队所录取的时候,肯定曾说过这样的话,‘那么,你在期望什么呢?这个没有手指的人!’”

此外,当罗森塔尔听到弗拉基米尔·霍洛维兹在维也纳的第一次音乐会中快速地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中的八度段落时,曾给予这样的评价:“是的,他可以说是钢琴演奏领域的‘屋大维’,但绝不是‘恺撒大帝’”。⑦

即便对于名望超越自己的钢琴家,罗森塔尔在他的评述里也相当严苛。当欣赏伊格纳西·帕德雷夫斯基的演奏时,他也曾这样评论:“是的,他的演奏很棒,但我认为还不够匹配他的名声。”

罗森塔尔对于音乐的评论既“风趣”而又“刻薄”,带有“恶意”而不乏机智,也给当世的艺术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罗森塔尔的钢琴教学

1.罗森塔尔的钢琴教学实践

1926至1928年,罗森塔尔被任命为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的客座教授。1938年,罗森塔尔在美国纽约定居,并在1939年开办了自己的钢琴学校。在罗森塔尔的杰出学生中,包括:查尔斯·罗森(Charles Rosen,1927—2012),美国著名钢琴家及音乐作家;罗伯特·戈德桑(Robert Goldsand,1911—1991),美籍奥地利钢琴家;乔治·博列特(Jorge Bolet,1914—1990),美籍古巴钢琴家;波尔笛·米尔德纳(Poldi Mildner,1913—2007),奥地利籍阿根廷钢琴家。

罗森塔尔也十分重视钢琴基本技巧的训练。1890年,罗森塔尔与丹麦的钢琴家、作曲家及钢琴教育家路德维希·希特(Ludvig Schytte,1848—1909)共同编纂了《高级钢琴演奏法》(Technical studies fot the highest degree of development),将现代钢琴的诸多演奏技法进行归类,并为之编写了相应的基本练习。练习内容包括:

(1)单手在固定位置上的练习;单手在非固定位置上的练习;1指在下方,其余手指在其上方两侧的练习;音阶练习。

(2)分解和弦、琶音的练习;同一个音上手指的练习;三度、六度音及四度、五度音的练习。

(3)颤音练习;分解八度练习;八度跳音练习;八度连奏练习;双手交替的练习;刮奏练习;手指练习,以及练习手指的力量与独立性;和弦练习;大跳练习。

2.罗森塔尔的钢琴教学理念

罗森塔尔并非出身于音乐世家,其父亲为数学教授,因此年轻的罗森塔尔得以在更加理性、博学而充满思辨氛围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这也令罗森塔尔更加重视通识教育对于艺术家的重要性—罗森塔尔在维也纳大学哲学专业的五年求学经历也更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他的学生查尔斯·罗森也在其各个著作中对罗森塔尔的教学多次提及。罗森塔尔曾非常认真而仔细地在授课中分析勃拉姆斯演奏时的状态,尤其是在演奏上行的分解和弦时,从最低音逐个向上演奏的细节。此外,在讲授肖邦的《降b小调奏鸣曲》第三乐章的急版部分时,他指出:“这部分无论如何不可使用踏板演奏。”进而为了更清晰地将下方较为特别的单声部织体安排的对位结构表达出来 。⑧而正是这样细致而客观的教学理念,有力地启发学生以更加学术而理性的视角来看待钢琴演奏这一艺术。

在罗森塔尔的钢琴演奏理念中,指法并不是一成不变抑或是完全被固定的。以刻板的方式讲授弹琴技法大都是有害的—动作如何取决于手的形状,演奏的动作应与钢琴的琴键及手部的动作达成完美的统一。

在《高级钢琴演奏法》一书当中,罗森塔尔有时会在同一条练习中标注多种指法。而在音阶练习当中,罗森塔尔也进行了注释:“对于上述所有音阶,采用C大调的指法进行练习可更好地提升手指弹性,同时也能更好地帮助感受音色的不同色彩。”⑨

练习者在练习的过程中反复尝试各类型的指法及动作,一方面有助于更好的寻找更适应于演奏者演奏的动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练习过程中更好的感受不同指法与钢琴音色之间微妙的联系。(待续)

注 释:

①The Etude Gallery of Music Celebrities,Etude Magazine.August, 1909.

②张靖腾,《群星璀璨—唱片文献里的肖邦演奏大师(三)》,《钢琴艺术》,2012年第3期。

③〔美〕哈罗德·C.勋伯格,《不朽的钢琴家》,顾连理、吴佩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第292页。

④Argus.The Dundee Courier.16 December 1895.

⑤同注释③,第293页。

⑥The Times. 5 February 1934.

⑦同注释③,第284页。

⑧〔美〕查尔斯·罗森,《钢琴笔记》,史国强译,现代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4页。

⑨Moriz Rosenthal, Ludving Schytte,School of Modern Pianoforte Virtuosity.Technical Studies for the Highest Degree of Development, p.18.

猜你喜欢
罗森塔尔钢琴家李斯特
罗森塔尔心理护理在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最具有诗人气质的大钢琴家
弹琴与补鞋
“罗森塔尔”效应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小饼干的大道理
保持肃静
钢琴家风范
爱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