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类纪录片对传统文化的传播
——《舌尖上的中国》个案分析

2020-11-14 18:41
声屏世界 2020年17期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小吃舌尖

《舌尖上的中国》的创作灵感从书籍《慢食运动》中得到,其配乐与每期节目深度契合,并将食材与人物情感、民间手工的继承、时代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借助节奏舒缓且温情的语言表达制作出一档精彩绝伦的美食类纪录片。该纪录片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色香味俱全的“视听味”盛宴,还对弘扬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未播出时,观众也许不清楚云南小吃、新疆小吃、扬州小吃等。而在第三季第一期节目《器》中通过介绍不同地区人民使用的独特的烹制食物器具,让观众了解了中国烹饪器具的演变过程以及智慧勤劳的器具匠人;在第二期节目《香》中,观众通过各地特色小吃感受着当地的风土人情与社会生活风貌;在第三期节目《宴》中,观众通过宴会,在享受美食文化的同时,也受到当地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熏陶;在第四期节目《养》中,观众了解了许多养生佳肴,食材中所蕴含着的健康的奥秘通过节目传达出来。《舌尖上的中国》带领观众近距离感受着我国的饮食之美,并远眺着中华文明的瑰丽珍宝。

《舌尖上的中国》在节目中所弘扬的精神内涵是非常触动观众心灵的,节目不仅从食材、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等内容出发,细致入微地讲述美食与各地风土民情,还通过节目向观众进行价值观的传达。第二季节目中的人们都在忙活着吃,不管多费时费力,大家总是在慢慢地做,细细地熬。有一家人其乐融融围坐桌旁等着的,有在外游子慢慢烹饪故乡美食的。在这些画面镜头中,没有追逐名利、浮华虚荣,有的只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与最朴实的生活态度,而这种朴实平常的场景恰恰是生活中最弥足宝贵的真实写照。

在本文中,笔者将从《舌尖上的中国》受众定位的角度来研究《舌尖上的中国》对于各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播。

在外游子——乡愁

在《舌尖上的中国》节目中,蒸笼里热气的印花团子,汤汁浓厚的麻辣酸菜鱼,入口即化的文思豆腐,粗旷的岐山臊子面……这些或朴实或精致的美食,不仅让每一位在外游子感受到了与众不同的味觉盛宴,还勾起了他们对于家乡的眷恋之情。

哲学家费尔巴哈曾说过:“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而食物是最美的乡愁。节目以“吃”为话题,使人与人之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舌尖上的中国》把画面聚焦到了各地人民舌尖上的家乡,在“吃”的主题上,不仅展示我国各地的自然景色,还介绍了一个个具有生活气息的乡土记忆与风土人情,比如云南的怒江、西藏的林芝、四川的大山等,受众都能触景生情,从这些景色里找到故乡的影子,从而引起心灵的触动,给观众带来感动。

《舌尖上的中国》节目中的“动之以情”,包含两个方面:绘声绘色的同期声、温情的配音语言。配音员自然且平实的语言与节目十分契合。传播主体的情感可以更有效传播且具有感染力,而且可以消除观众对传播主体的距离感,从而进行心灵的交流,而不只是信息的传递。传播者对作品的情感融入有两种表现方式。运用具象的感情符号进行传播。这要借助传播主体所处的成长环境与具体事件来呈现,让观众感同身受,从而与传播主体在“共情”能力上达到一致。比如在第三季第二期节目《香》中,郭红和艾新夫妇数十年如一日地经营着煎饼摊,红姐坚持传统手艺制作煎饼馃子,对他们而言,煎饼馃子就意味着婚姻、生活。许多像红姐一样平凡的人们,在异地用自己的努力过着想要的生活,有同样经历的观众就会从这对夫妇的经历中找到一种共鸣感。

借助某一种具有典型特征的感情外化方式进行传播。该节目主要借用人物配音与人物面部表情来呈现。在第三季第二期《香》中,有一个画面是经营水盆羊肉店的老白一家拍全家福,每个家庭成员的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神情,通过配音与他们的面部表情结合,使受众沉浸到老白家三世同堂其乐融融的氛围之中。

第二季节目《脚步》的导演说:“这一期是想通过小吃看各地区,看各地人的情感,浅显层面是讲‘路菜’,深度层面是讲乡愁,再往上的是找寻行进中的中国,表达出中国式乡愁。”在节目中,几个故事由美食“路菜”串联起来,既展示出先辈人储存食材的聪慧,又表现了在外游子对故乡的眷恋。例如:养蜂人老谭多年在外地奔波,在短暂居住的帐篷里也要吃到妻子做的家乡菜;常居海外的华侨回乡受到家乡人的热情款待,吃到了思念的味道——萝卜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外,最无法忘记的味道永远在儿时的故乡。《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小吃,带我们追溯儿时记忆中的味道,诠释小吃背后的风土民情,展现当地的民俗文化。漂泊在外的游子们通过节目中的家乡特色小吃、生动形象的同期声、温情的解说词,总会产生万千思绪,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全体中国人——团结和谐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我们不仅了解了许多少数民族,比如新疆的维吾尔族、广西的壮族、内蒙古的蒙古族等,还有人数众多的汉族。了解了很多地区的风土人情与美食文化。了解了勤劳的河南人、朴实的陕西人等等。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我们可能身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饮食习惯,但我们拥有同样的传统品质,例如自强不息、助人为乐、勤劳节俭等。所以很多观众通过此节目,会自觉提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意识与爱国热情。

通过节目,观众会对各族人民的饮食文化与精神内涵有清楚的认识,各地人们虽然生活习惯各异,但对待食物,都有着相同的态度——珍惜粮食。相信观众以后在品尝美食时,会更加珍惜食物,也会对辛苦劳作的人们拥有感激之情。同时通过节目,也能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一些可能消失的手工技艺得以保留。总之,《舌尖上的中国》既具有较高的文化作用,又使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

全世界人民——情感共鸣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以多种语言方式输出到全世界将近30个国家和地区,取得了首次国外销售金额30多万美元的成绩,可以看出此节目在国外的受欢迎程度。

节目借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技术,展示我国各地小吃,在传播中国美食文化的同时也让海外受众认识我国的民俗风情。《舌尖上的中国》节目在国际宣传方面,有效地借助外国文化的形式,向世界宣传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精神内涵。这种形式,不仅使全世界人民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且还有利于向世界传播我国的民俗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以一种媒介身份为桥梁,践行着其在弘扬各地区传统文化上的责任,节目不仅提升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促进了各民族团结,让国外观众更好地了解了中国,而且借助美食,达到世界各地区人民的情感共鸣。

《舌尖上中国》通过研究我国各地区的食材特点,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人、人与饮食、人与社会的关系。该纪录片能如此受欢迎,不仅是因为节目中所展现出的美食美景,更多的是因为伴随着家乡味道的亲情故事,引起了观众对家乡的无尽眷恋。该节目就是利用这一点,引起阔别故乡的在外游子的思绪,也安抚着他们的思念之情,由此使观众味觉大开、魂牵梦绕。除了食物和情感之外,该片还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的辛苦勤劳和坚韧朴实,这些都是远超出美食之外的寓意。可以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传播了我国的饮食文化,还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技艺与文化价值,提升了我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意识,从而加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凝聚力与文化认同感。最后,我国美食类纪录片在传播的过程中,还会有这样那样的阻力,比如内容的制作、传播的渠道、文化差异、饮食差异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制作美食节目进行文化传播时需要去努力改善的方向。我们应该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弘扬我国的传统技艺,吸取国外成功的案例,应对融媒体时代多元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综上所述,电视媒介的发展在我国当代媒介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确立了积极向上的文化自信的标杆,为弘扬传统文化价值建立积极的空间,进而有利于中国媒介文化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舌尖上的中国小吃舌尖
我是一个小吃货
怕冷的小吃货 等
怕冷的小吃货
可爱的小吃货
任长箴:我的情怀主义专访《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执行总导演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