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中“30+女性”媒介形象分析
——以都市情感剧《三十而已》为例

2020-11-14 19:34
声屏世界 2020年18期
关键词:媒介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普及与提高,女性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以及对性别平等的追求变得更加强烈,影视剧敏锐捕捉到女性观众心态的变化,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三十而立”,30岁的女性不仅需要变得更加成熟独立,也需要在承受家庭与事业等多方压力的同时做出重要抉择。今年的几部热播剧将观众的视线聚集到“30+女性”群体的身上,从年初《下一站是幸福》中32岁的贺繁星,到《怪你过分美丽》中的金牌经纪人莫向晚,再到当下热播都市情感剧《三十而已》中塑造的顾佳、王漫妮和钟晓芹,“30+女性”形象引起观众的高度关注与广泛讨论。

《三十而已》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电视剧《三十而已》以上海这个大都市为背景,塑造了同为30岁却情况各异的三个女性形象。其中,顾佳已婚生子,钟晓芹已婚无子,而王漫妮则是在上海只身打拼的未婚女性。这三位女性形象几乎包含了这个阶段女性面临的所有情况。

“王漫妮”式的独立职业女性形象。剧中的“王漫妮”是一位来自江南小镇的“沪漂”。她在奢侈品店工作了八年,兢兢业业,希望有一天能在这座城市扎下根来;她独立坚强,可以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却也渴望一份归属感。在这一方面,“王漫妮”的形象反映了大城市很大一部分三十岁女性的生活状态:她们拥有自己的事业和奋斗目标,憧憬幸福的生活,并不停地奋斗。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王漫妮”的形象空有一个独立的外壳,缺乏强大的精神做支撑。男友的欺骗让她放弃了多年来坚守的职业回到老家,而鼓舞她重新回到上海的动因不是她自己,而是前男友的朋友。一位独立女性的命运转折总是需要男性形象的出现来推动,不禁让人怀疑何为“独立”。虽然这一设定有戏剧化的成分在,但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许多所谓的“独立女性”活在男性的价值半径之中。

“顾佳”式的完美人妻形象。“顾佳”这个人物形象是剧中的亮点,颠覆了以往观众对电视剧中“家庭妇女”的刻板印象。她美丽大方,内外兼修,不仅将家庭琐事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是丈夫工作上的得力助手。可以说,“顾佳”是许多“30+女性”想要成为的样子。与此同时,她也本应该是剧中最为立体的人物,抚养孩子、赡养老人、追求职业理想等都可以成为展开故事的线索,为观众呈现一个有强大精神力量的女性形象。然而,编剧却选择让这样一个通达的女性落入婚变的俗套剧情中,以此来博取关注获得流量。可以看出这种选择背后的商业逻辑,电视剧制播方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尽力迎合市场需要,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受众的心理预期,电视剧不会冒险脱离传统性别观念塑造女性人物形象,这就导致电视剧中的独立女性在实质上无法拥有一个真正独立的精神内核。

“钟晓芹”保守普通的职场小透明形象。“钟晓芹”可以说是千千万万普通女性的代表,生活与事业都平淡如水,按部就班地读书、上班、结婚,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也不用辛辛苦苦地打拼。她所面临的婚姻问题也反映了一部分“30+女性”所面临的真实情况,夫妻双方缺乏沟通但日子一样可以马马虎虎过下去。比起前两个女性形象,“钟晓芹”前期并未完全独立,依然活在父母的保护之中,但是婚姻问题让她迅速成长。一个女性角色的蜕变终究需要男性角色的推动,角色口中的“独立”似乎不是一种精神独立,而是因为男性被迫做出的改变。

通过分析上述这些人物形象,电视剧中塑造的“30+女性”形象的共性是她们都有美丽的外表,积极善良,渴望一份真挚的感情。面对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不如意,从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最终都拥有了满足观众期待的圆满结局。《三十而已》像是一面展现三十岁女性风采的镜子,但镜子里的女性形象却不够真实。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三十岁女性都能维持光鲜的外表,也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换来圆满的结果,这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电视剧会为观众呈现这样的“30+女性”形象?

形成原因分析

影视文化的女性消费主义倾向。当今社会,女性观众越来越渴望独立自主,希望能够在工作与生活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市场上也因此出现了一批反映现代独立女性的电视剧,满足女性观众的心理需求。电视剧通过赋予女性角色美貌、智慧、成功、爱情以及幸运等特质,让角色成为观众理想自我的“镜像”,一方面提高观众对电视剧本身的关注度,另一方面实现与广告商的共赢。比如,电视剧《三十而已》中主角开的车都是凯迪拉克,观众在潜移默化中会认为凯迪拉克这个品牌的定位符合三十岁女性的身份。其实,在塑造独立女性形象,宣扬性别平等的背景下隐藏了性别消费的逻辑,促使女性追随剧中人物的脚步,不断改变自我、靠近理想自我的“镜像”。

电视剧制作过程中女性话语权处于弱势地位。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权力”,通过话语,权力在文化机制中起作用并达到控制意识形态的目的。从古至今,话语的叙述主体一直是以男性为主。“这个世界用的是男人的话语,男人就是这个世界的话语”。从电视剧的制作方来看,目前电视剧的导演、制片人大多数为男性,他们以男性的视角演绎故事,传递价值观,创建具有性别立场的拟态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女性一直处于“被看”“被说”的地位。剧中顾佳的温柔通透、王漫妮的美丽能干、钟晓芹的善良温婉其实都是传统性别意识的一种投射,反映了话语权掌握者的思想和价值观。各种媒介产品拟态环境,早已将男权为主导的性别意识深深内化,即使是从女性掌握话语权的角度出发,也会发现她们难逃传统性别意识的影响,男性以对自己的要求来束缚自己。

女性形象的刻板化塑造与受众解读。长期以来,电视剧中的女性角色多以温柔、感性、奉献等为特征,不同作品的反复强调使得女性形象被标签化,她们以妻子、母亲、女儿的形象出现在屏幕中,拥有男性心中期望的各种特质。尽管近年来女性形象逐渐多样化,各种媒介作品不断为她们贴上“独立”“坚强”“奋斗”的新标签,但是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很难被改变,甚至会影响受众的解读。

文化研究学派的领军人物霍尔在《电视话语的制码与解码》中提出三种解码模式即偏好阅读、妥协阅读、对立阅读。在解码过程中,受众不是被动的,而是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解读。由于长期接受男权视角下的媒介信息,部分受众坚持“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更多地将女性作为“被看”的客体,这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对抗式解读,使电视剧所塑造的新型女性形象对受众起不到任何作用。《三十而已》中的三位女性形象就是如此,她们标榜自我独立却又迎合传统审美,不仅要外表光鲜,还要游刃有余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琐事。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表示女性应当拒绝标签化,“使自己成为自己”。电视剧要想传达由内到外的独立女性形象,就应该摆脱男权视角的束缚,从精神上承认女性独立。

如何调整“30+女性”媒介形象

想要改变女性媒介形象,就要从根本上扭转“男尊女卑”之类的社会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媒介将发挥巨大作用。因此,电视剧作品应当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在制作过程中摆脱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突破已有的类型化的女性角色,构建更为多元的女性形象。比如,《下一站是幸福》中的丁克女教授就是较好的尝试。在电视剧取材方面,应当以真实为前提,突破已有电视剧的框架限制,男性不再是促使女性成长的唯一要素,应当展示女性生活面临的多重矛盾以及自我成长的精神力量。当然,观众也要不断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接受电视剧中的新型独立女性形象,不以男权思维衡量,而是站在真正性别平等的视角去评价。观众与电视剧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女性媒介形象变得更加立体、多元。

结语

媒介要想呈现真正的独立女性形象,就应当摆脱男权主导的思维模式,赋予人物独立的灵魂、自由的人格,并拒绝一切标签化;驱动女性形象不断进步,蜕变的力量应当来自她们内心而不是与男性角色的冲突矛盾。就像李银河在她的《女性主义》中提到的那样,“新女性主义的长期目标,应当从之前的男女二元对立到争取两性和谐,使性别作为一个社会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足发展,从而实现男女两性的真正平等。”

注释:

①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媒介
媒介演进中的戏曲形态衍生
浅析新媒介文学中媒介的影响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刘明嘉:以自我为媒介传递音乐
摄影做媒介引无数爱心扶贫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论当代插图艺术的非传统媒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