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后现代语境下甜宠剧热播的原因
——以《传闻中的陈芊芊》为例

2020-11-14 19:34
声屏世界 2020年18期
关键词:芊芊受众

近年来,“小而美”的甜宠剧已成为头部网络剧市场的重要类型之一,小体量、低成本、高效益的特点深受各大网络视频平台的青睐。2020上半年有20多部甜宠剧迎来播映小高潮,其中《传闻中的陈芊芊》热度和口碑兼收,成为影视寒冬中冲出的一匹黑马,豆瓣超19万人评分7.6,博得甜宠剧集热度TOP1。这部没有大IP加持,流量明星助阵,烧钱特效大场面的小规模剧集为何能够成功破圈?

后现代性的叙事风格

甜宠剧诞生于网络媒介技术高速发展、消费主义理念盛行、大众文化意识不断提高的网络时代,叙事风格上有明显的后现代性特征。“后现代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构’,在‘去中心’‘不确定性’中构建一种‘多元化’的精神放逐范式”。不确定性和颠覆性是后现代主义显著的特征。

解构套路,节奏明快。甜宠剧的叙事是对传统影视剧宏大叙事的解构,是一种突出“甜+宠”元素的碎片化凡俗叙事,故事框架简单,人物关系并不复杂,剧情充满不确定性和跳脱性,多发生在一个特定的空间或范围。

反套路和反转的情节建构,打破常规的思维逻辑,是对刻板化的叙事范式的颠覆,契合网生代青年受众跳脱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传闻中的陈芊芊》剧情不按常理出牌,本以为男主觊觎的龙骨会成为贯穿全剧的主线,怎料在第6集就猝不及防“下线”。剧情的不断反转再反转使受众不想错过一个镜头,情节走向的不明确使这部剧引发大量讨论。此外本剧“解腻”“沙雕”的风格,消解了甜宠剧一贯刻意撒糖、剧情浮夸、重复脸谱化人设的刻板印象,反套路的新奇的画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剧中表面腹黑狠辣的男主,本质是一个恋爱靠脑补的奇男子,反差萌行为形成喜剧效果。

信息爆炸时代,受众的注意力成为争夺目标。甜宠剧的播放媒介多为手机等小型便携式网络播放终端,流动性和随机性强,受众多利用碎片化时间追剧,观剧环境复杂,不适合复杂冗长的剧情。固而多用非线性叙事、剧情紧凑,力求在短时间内用巧合误会等戏剧手法呈现出强烈的冲突与矛盾感,持续地刺激观众。本剧节奏明快,开头就是女主当街霸气抢亲男主的一幕,逆转现实的“女尊”设定,奇异的画风让人欲罢不能,满足了受众的猎奇心理。播放器的慢倍速及返回暂停设定,使受众可以反复品味细节,故而节奏快也不能忽视对细节的刻画。

杂糅多种元素。消费社会视觉文化盛行,为满足受众追求新奇、轰动的感官快感,甜宠剧多用杂糅、戏仿等后现代主义文本策略。《传闻中的陈芊芊》的定位是古装甜宠轻喜剧,题材新颖,杂糅喜剧、穿越、甜宠等时下流行元素,剧情甜而不腻,笑点密而不俗,轻松睿智有趣,给人带来感官的审美愉悦。

喜剧性是一种审美范畴,最符合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享乐主义和快乐原则及大众文化娱乐消遣的特征,多由一些元素错位的搭配,有悖常理的事和逗趣的言行,或在峰回路转的矛盾中以机敏聪慧撕毁一些徒有其表的形式,引人发笑并获得快感,符合受众趋乐避苦的心态。《传闻中的陈芊芊》笑点密集、剧情欢脱,以谐谑的模式消解传统言情叙事。男主与男二“戏院斗嘴”的场景,戏台上演员的唱词恰到好处地道出双方内心的心理活动,毫无违和的绝妙卡点让观众捧腹大笑。优秀的喜剧也需要性格各异的角色衬托,极具反差、性格鲜明的角色碰撞在一起就非常有喜剧感。男女主的随从在本剧充当着活体弹幕、吃瓜群众、狗腿猪队友的角色,被网民戏称为“提壶CP”,意为“哪壶不开提哪壶”,深受喜爱。

戏仿是以一种游戏化态度对另一事物进行模仿,多对一些热门影视剧、网络用语、方言、典故等进行戏仿。《传闻中的陈芊芊》故事背景设定与《东宫》相似,但用喜剧元素消解了原有的虐恋叙事,剧情走向搞笑的风格。台词的戏仿多通过夸张变形的语言,加入“无厘头”“恶搞”元素,形成爆笑风格。如“你家守宫砂日抛的呀”,及女主仿佛洪世贤附体般的那句“汝甚骚”,现代语法杂糅文言文,搞笑的台词为剧情充了血肉。

穿书的元素使女主自带“开天眼”功能,这一设定使人物有能够跳脱出角色次元之外的逻辑,符合法国戏剧学家布莱希特提出的“陌生化效果”。消费社会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确定性被消解,在影视创作中符号的象征意义可以按照自主意识的虚构逻辑进行设定。剧中水果梗贯穿全剧,女主与说书先生们用“橙子”“香蕉”等水果暗喻剧本世界中角色,在线魔改剧本。女主的自我认知在编剧、女配和吃瓜群众的身份里随意切换,还吐槽为了凑字数设计成话痨的跟班。男女主初期动机错位,女主为通关剧本回到现实世界百般维护男主,男主误认为女主对自己“情根深种”,事业心的女主从“按剧本走撮合原男女主”到“义无反顾与男主在一起”,感情的转变出现多次犹豫反复。正是因为早期女主认为男主是纸片人而自己是现实世界中的人,要突破心理和现实的阻碍并非易事,使人物的心理和行为更合乎逻辑。

满足受众的审美趣味

使用与满足研究认为:“受众成员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得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甜宠剧是女性受众的高频聚集地,注重满足女性受众的精神和情感的需要,迎合女性的审美趣味。

情感体验:心理补偿。“生活已经这么苦了,看剧一定要来点甜”,据云合数据《传闻中的陈芊芊》用户平均年龄为24-27岁,这个年龄段的女性面临着工作、结婚等诸多压力,希望通过高甜剧情获得愉快轻松的体验。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优越的愿望。追求美好爱情是人类共同的愿望,甜宠剧突出爱情中幸福和美的一面,琐碎的现实矛盾被抽空,编织出一个个成年女性童话,“高甜”剧情紧抓“少女心”,男主对女主百般呵护的忠犬型人设,极大地满足了女性受众渴求完美恋人和完美爱情的想象。

移情是一种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对象的一种心理。观剧时,受众会沉浸在这个拟态世界中,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剧中人物身上,与人物同悲欢共命运。甜宠剧的造梦机制给受众带来现实中无法获得的极致情感体验,可以逃避现实中的痛苦烦恼,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受众心中的情感创伤或空白,弥补了心理缺憾,使其获得替代性的精神满足。随着女性社会地位和消费能力大幅提高,男色消费也成为了一种大众消费。高颜值的男性角色是甜宠剧的标配,本剧中腹黑深情、温和知礼、威武憨厚等性格各异的男性角色围绕在女主身边,给女性观众带来心理和感官的愉悦。

“女尊”设定。《传闻中的陈芊芊》营销主打的“女尊”方向,是对传统意识形态的一种颠覆。这一脑洞大开的设定极大地引起了观众的好奇心,给了现实中女性情绪宣泄的出口,贴合当下社会热议的“女权”“独立女性”等相关话题。该剧没有停留在欢快“沙雕”的层面,将严肃的议题通过荒诞的场景和诙谐的语言呈现出来,极具反讽意味,对现实世界批判和解构,给受众创设思考空间。

剧中女尊男卑的花垣城中,男子要遵守男德,最好的出路就是找个女人“嫁”了,生不出女孩会被婆婆指着鼻子骂断了香火,这种简单粗暴的男权社会反向复制方式充满黑色幽默,给女性观众带来了观剧的爽感。艺术来源于现实,把性别倒置还原就是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的性别“双标”。这种“男女互换”的情景反差,最终目的是让受众意识到男女极权社会都失之偏颇,男女之间并无谁支配谁,表面打着“女权”的旗号,其内核是呼吁男女平权的和谐社会。

此外,该剧还探讨了现实生活中“社畜”的烦恼,如编剧按照的甲方的意见不断修改剧本的卑微和无奈、“带资进组改剧本”的梗影射娱乐圈的一些现象,贴近生活,有着极强的代入感,极易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传播方式的互动性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将反馈作为传播环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创作门槛,受众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日益模糊,受众由纯消费者转向生产型消费者。

网络时代的甜宠剧用户常年活跃于各类社交媒体平台,能够熟练运用互联网技术,深谙新媒体传播规律,用户生成内容UGC也成为剧集传播的主流态势,微博、B站、抖音是粉丝的聚集地,甜宠剧文本对受众而言不仅是消费对象,更是可供再生产的素材。受众既可以通过弹幕、评论、分享等进行互动,又能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发起话题讨论剧情。如《传闻中的陈芊芊》中女主崩溃痛哭时,弹幕飘过“打雷的时候不能坐树下会被劈”,女配忧郁的写遗书,弹幕“人家遗书都十稿了,我论文才二稿”,受众跳脱的思维、独特的视角与忧伤的画面形成反差。弹幕中还经常有一些新鲜的自创词,如恋爱脑、自我攻略、男版绿茶、“成交CP”等,更好地解读了剧情的精髓。

另一方面,大批受众热衷于对文本进行二次创作和消费,在对内容和人物关系进行再创作的狂欢里,拥有相当于编剧的地位,有很大的自主性和自由度,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构文本,进行衍生创作,包括制作主演的表情包、剪辑精彩视频、“磕CP”、撰写同人文等。视频网站还打通与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多终端的互动合作,发挥互动传播效应,使得二次创作的文本能够破圈层传播。据艺恩报告显示,《传闻中的陈芊芊》是2020上半年B站最热的网剧之一,相关短视频发布量第二位,备受年轻用户青睐。源源不断的“自来水”为营销提供大量素材,不仅带来自我满足感而且反哺剧集热度,从粉丝圈层走向大众圈层,营造了一种创作者与受众群体性互动狂欢的交互场景。

新媒体时代,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即对受众看哪些信息的影响仍是无法忽视的因素。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方面受众被大批量冗杂的信息包围,另一方面自身关注内容局限在兴趣范围之内,靠自己提取有效且重要的信息耗时耗力,受众更愿意以最少的付出得到最大的回报,因而常通过各媒介渠道的热搜榜去了解新的话题。《传闻中的陈芊芊》频频霸榜微博热搜及抖音短视频榜单,引起了受众的注意和观看的欲望,微博话题“韩烁黑化”阅读次数5.7亿次,讨论次数15.5万,标志着该剧成功破圈传播。甜宠剧在设置话题时会考量讨论度、嗨点、甜度等因素,“给传闻中的陈芊芊改名”获得网民积极参与,甚至从不同视角进行改名如《水果圈的爱恨情仇》《请少君再给我亿次机会》,这些剧外的话题度获得了受众的喜爱与追寻。

结语

“以小博大”的甜宠剧项目备受制作方青睐,但质量参差不齐,出现了剧本单薄、媚俗浅白、机械复制等问题,想靠粗制滥造圈钱已行不通,甜宠剧走向精品化是必然趋势。

一方面要夯实剧本,使故事的逻辑能自洽。剧本要遵守创作规律,将基础的人物和故事立起来。人物性格设定要丰富性和复杂性、独特性有机统一,使人物的言行举止符合其性格逻辑,人物的情绪、感情随着环境、情节的演进而流动。故事扎实,使剧情经得起推敲,不刻意哗众取宠,侮辱观众智商。在运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手法时,不能只顾抖机灵埋下伏笔后却置之不理,要注意全局观和整体性,挖坑不埋会损害剧情,最终导致造成剧情漏洞甚至崩塌。因而剧本创作要注重故事的逻辑性和完整性,避免高开低走,打造“虎头豹尾”的高水准作品,使故事脉络形成完美闭环。

另一方面要锐意创新,充实内核。观众对甜宠剧“髙颜值偶像人设+高甜撒糖剧情”模式的审美疲劳愈发严重,创新迫在眉睫。做出新意要多一点创新,跳出思维定势,在人设、情节上提供足够的新意,才能破局。不能一味制造工业糖精,或者单靠设定新奇的噱头,消解旧套路后迅速回落到老套路。在主题上要真正有所提升,故事有充实的内核,给受众带来甜美爱情幻想的同时注重人文关怀,触及受众的真情实感,才能成功破局出圈。

猜你喜欢
芊芊受众
眼不见为净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最残忍的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谁能为我写信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
成长是需要秘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