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Vlog新闻的美学新征兆
——以央视新闻“康辉的Vlog”栏目为例

2020-11-14 19:34
声屏世界 2020年18期
关键词:康辉新闻报道

21世纪之前,存在了百年的传统媒体框定了人们对“新闻”的定义,并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闻美”的标准内涵。互联网与新兴媒体的面世与发展,却悄然改变着新闻美的许多成规。当“新闻可以甩开传统媒体直接闯入公众意识”,大众的参与挑战了组织化新闻生产实践,重塑新闻理念及操作原则,它既打破传统新闻报道范式,也同时打破了精英审美与草根审美之间那条原本明显的界限。

2018年末,Vlog这种视频形式从西方主流视频网站、社交平台传播到中国。在新闻报道实践中,这种应用虽仍在起步阶段,可就现有的Vlog新闻来看,少量不代表着式微。央视新闻“康辉的Vlog”栏目自推出以来,就因其颠覆性、话题性、风格明朗等特点引发广大网友的热议,其展示的新闻美独具一格,这不禁让我们思考,Vlog这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生成了怎样的新闻美。

Vlog新闻介绍

我国Vlog新闻的发展历程。Vlog(视频博客)是应视觉时代所需而产生的。它将个人日志记录手法由文学、图片、音频转为影像,如同一本可视化的日记,记录着创作者生活中的点滴。2018年,曾因搞笑、猎奇、作秀等快餐式流量内容而引发全民狂欢的短视频,已无法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高质量的受众审美需求,Vlog迎来中国的“春天”。而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类Vlog视频,它始于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实验性”助推,探索于“两会”报道的亲民所需,加速于政务传播的深度推波。当下,越来越多的政务报道常态化地使用Vlog应用,借新的呈现形式、表达风格、视角解读引发年轻受众的关注与共鸣,可谓进一步呈现了Vlog新闻的强大传播潜力。

“康辉的Vlog”栏目简介。2019年11月9日,“康辉的Vlog”栏目在央视新闻“两微一端”正式上线,以央视主持人康辉为第一视角,以时间流线为记述逻辑,摄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出访希腊,参与巴西第十一届金砖五国的新闻。整个栏目分为6集,每集时长约3分钟左右,其内容多围绕主席出访地的背景介绍、新闻团队的采访故事、出访地外交见闻等主题展开。

Vlog新闻的美学新征兆表现

新闻美是由内容美和形式美所构成的。从内容来看,它要求新闻体裁求真求实,歌颂善良,体现着人类的审美追求,包含着美的内容。从形式来看,它又要求新闻应在形象表达、语言提炼、意境营造、结构排列等方面下功夫。对“真、善、美”的把握是新闻报道永恒不变的追求,在新传播形态下新闻业发生的变化,带动了新闻作者美学定位、新闻内容美感表达、新闻受众审美习性的变化。

新闻报道者美学定位。在传统新闻报道中,“用事实说话”的客观性要求几乎淡化了传者主体存在,新闻作者将审美感知与情感藏匿于新闻作品的语言修辞、人物描写、意境烘托等之中,并不轻易被受众察觉,而Vlog这种自述式视频日志的表达形式,却让新闻报道中的传者得以凸显。在此,新闻报道者的人格魅力、口述表达、内容选择等“幕后故事”都将被放置在明面上探讨,这促使新闻报道者个体本身成为Vlog新闻的要素之一,新闻美不但是报道者对现实美的主体意识化表达,报道者本身也成为了新闻的美。

“康辉的Vlog”以央视主播康辉的观察视角记录新闻,他常手持摄像装置,或正对镜头或幕后陈述,出现在报道当中,成为报道的主体要素。康辉用为人熟知的“播音腔”,身穿正装,化上镜妆容,却脱离了新闻联播式严肃语境,用生活化的表述,如“您猜猜看这物件”“央视是人丁兴旺”等,以自拍式镜头画面,介绍外交出访见闻,这与传统的新闻审美相违背。栏目在镜头的选择既谈不上唯美,似乎还非专业,而在新闻语言的呈现中也并不精准,更多的是碎片化表述,便携式相机的小屏拍摄也使节目多局限于小范围的场景呈现,难以营造新闻意境。然而,康辉个人的色彩却“装饰”了新闻的美感,央视主播不再是新闻联播中模式化的传输“零件”,略显粗糙的拍摄以及生活化的场景搭建,人的形象在镜头中变得立体而生动,有网民表示“康主播越来越接地气”“康辉真是又正派又亲切”。真实的人物表达配上大国外交见闻,让整个新闻报道的内容与形式充斥着一股新鲜别致的观感。

新闻内容美感表达。传统新闻报道中,新闻对前后台界限的把控十分严明,以至于新闻播报中,主持人行为被框定于规范之中,限制了个性化的行为活动。而在Vlog新闻里,网友之所以能摆脱刻板印象,重新审视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原因之一,在于Vlog这种生活化记录形式,将新闻组织个体、团体的部分后台行为放置于镜头前,搭建起传播学者梅罗维兹所称的“中台”场景,让“观者”与“表演者”的距离缩短,又不致出现实际后台的极端行为,形成了所谓“接地气”美感。

“康辉的Vlog”多次揭秘媒体背后的故事,以及花絮式记录我国外交活动。如第一集中,康辉走进央视总台向观众介绍了自己常年随访外国的行李装备,跟随他的镜头,观众得以一窥央视内部的装潢陈设,了解了随访人员的准备工作。这类自我披露式的呈现,不仅满足了观众对于陌生化的“后台”想象,一定程度上也对央级媒体“古板”“高大上”“陈旧”等刻板形象进行了“祛魅”,稍作放低姿态的同时,从康辉个体的亲切形象出发,放大央视真实、亲民、追赶潮流等特征,进行媒体形象的再次“赋魅”。由此,Vlog新闻不仅让传者个体成为了新闻美的组成部分,而其生活化的新闻内容呈现,也让日常生活美学融入新闻美当中。

新闻受众审美体验。在新媒体面世之前,专业媒体机构在新闻传播中一般都追求整体性、逻辑性以及内涵深度,因此受众的审美习性也相应地偏向对新闻进行序列性解读、沿中心线索理解其传递的信息,习惯于接受新闻报道的时间空间一致,容易形成逻辑明晰的思维模式。然而,伴随媒介技术的发展,新闻报道的表现手法和播放方式,让人们在领略信息洪流的冲刷之际,造就了跳跃式的审美体验习惯。

在观看Vlog新闻中,传者会将非连续时间、空间节点上的不同新闻片段拼接在一起,形成多线索交织的跳跃式叙述表达,这使受众需要适应时空跳跃、叙事碎片化的体验。如在“康辉的Vlog”第四集中,短短的3分钟里就涵盖了金砖五国第十一次会晤背景介绍(早晨:下榻酒店)、巴西国会大厦介绍(上午:巴西国会大厦)、伊塔玛拉蒂宫会晤会场介绍(上午:会场外)、新闻配音工作讲解(上午:下榻酒店)这四个部分的内容。时空的快速跳转,伴随新闻线索的快速变更,让人们在眼花缭乱中形成了与“蒙太奇”相似的“片段流”,这悄然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范式,传统媒体培养出的富有逻辑性、统一性的审美体验,被碎片化的快剪视频所改变,人们更习惯于用跳跃式审美体验去迎合当下忙碌、复杂、时空频繁变换的现代生活。

对Vlog新闻美的冷思考

“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Vlog新闻更加注重感官的刺激体验,以及通过碎片化阅读带来的感性愉悦享受。人们也应当看到,当大众对新闻美的观赏方式从凝神静思变成了随兴消遣,由此可能带来的弊端值得反思。

从逻辑链变碎片流。Vlog新闻采用跳跃式的记叙手法,将多线索片段拼贴成集,这种新闻表现手法切断了线性逻辑链条,迎合了现代人碎片化的时间感和分割式的注意力,促成了强大的感性愉悦,但由此也需警示“冷静、客观、耐心”的新闻美消失。

这种新闻表现手法,展现了大量个性化的具体事物,包含了新闻报道者本身的个性色彩,新闻组织机构的背后故事,以及新闻报道的“台前、幕后”等多重视角。确实,可见新闻的生动,记述的具象,以及每个可见属性的特征,弥补了传统新闻报道的模式化、过严肃、抽离性。利弊相依,碎片化图像的语言过多地注重每个细节的个性化表达,淡化新闻整体逻辑。当传播者个人先于报道出现在“表演舞台”,大众也就会将更多的目光投向新鲜事物,毕竟“观察新出现的东西容易,而观察消失的东西很难”。在“康辉的Vlog”在播出期间,“康辉”个人话题常在微博热搜和实时讨论中,而真正展示的“大国外交纪实”却被边缘化。当Vlog新闻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之际,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处理新闻传播着力点和审美新方式的冲突。

从严肃性到娱乐化。当大众习惯于通过碎片化的短视频去阅读新闻、获取信息,那么也出现了另一种令人堪忧的趋势——娱乐化。正如批评家所言:“人们看的以及想要看的是有动感的画面——成千上万的图片,稍纵即逝而斑斓夺目。……由此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来适应娱乐业的发展。”

诚然,新鲜事物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爆炸式的信息载量迫使传统新闻媒体不得不以易被接受的新闻加工方式出现,以求获取关注。新兴的Vlog呈现形式,却消解高质量的内容,严谨的语法修辞,准许了简短性、碎片性、跳跃性的肤浅表达登堂入室,而挤压了追求科学、逻辑、深度与广度的新闻报道。浮躁的娱乐环境中,使潜心追求高质量的新闻报道者日益减少,这种趋势反过来促进娱乐趣味的蓬勃,周而复始,严肃新闻在我们悄然流淌的娱乐时光里被逐步消弭。看似能获取的新闻变得丰富且有趣味,知识和深度却变窄变浅,新闻娱乐化将成为互联网带来的必然趋势,也必将会带来新闻“表层的美学化”。

结语

本文分析了时下最热门的Vlog新闻,从形式的特殊性出发,探讨其生成的美学新特征,可见美不是静观和沉思,也不是单向性的、固定的,而是多元的和动态的,是无边的和开放的,它存在于一种流变的动态关系之中。新的报道形式也可能带来新的问题,应当尽快完善Vlog新闻报道。首先,大学课堂应不断更新融媒体操作教育,培养新时期懂Vlog运用的报道人才。再者,媒体本身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乐于接受和接纳网民点评却不盲从,真正打造具有感召力、影响力、传播力的新闻报道。最后,增设新兴传播形式,鼓励年轻人加强新闻阅读,增加关心国事的干劲和趣味,也需要引导其从娱乐化形式中跳脱出来,真正认识世界的现实与复杂。

猜你喜欢
康辉新闻报道
爱情该有的模样
康辉泪别丁克岁月:那一场目送,那一炷灼光
康辉: 我在演播室“不务正业”的日子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清赏康辉先生笔下的荷花
我和康辉有一毛钱关系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