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合成主播”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自我调适

2020-11-14 19:34
声屏世界 2020年18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主播电视新闻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传播技术的深入发展,“AI合成主播”已经在视听新闻、纪录片、专题节目等各种节目类型中得到广泛运用。“AI合成主播”的出现及发展,在实现电视新闻播报更加高效的同时,也向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发起了直接的挑战,对主持人的从业观念带来了全新的思考。为此,本文拟对“AI合成主播”的发展趋向、存在的问题,以及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自我调适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新的主角——“AI合成主播”及其发展趋向

2018年11月8日,新华社首个“AI合成主播”正式上岗。2019年2月19日,新华社发布了全球首个AI合成女主播“新小萌”。2019年3月14日,央视财经客户端联合搜狗公司推出以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姚雪松为原型的AI主播“姚小松”,是“AI合成主播”首次登上电视荧屏。随着“AI合成主播”的不断向前发展,其主要呈现以下几大趋势:

工作效率全天侯——满足更多受众碎片化的信息需求。高效率、低成本、标准化,是目前“AI合成主播”的主要优势。“AI合成主播”能够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停歇地进行电视新闻播报服务。“在媒介传播领域,对高质量新闻播报的需求是刚性的,对有声语言需求空间也是分层次的”。从传播平台来看,随着智能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以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端设备成为人们不可离手的工具,移动客户端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权威部门预测,到2020年,全球使用手机的人口将达到57亿,超过全世界75%以上的人口。这意味着,虽然传统电视端的受众需求不断减少,但是对基于移动客户端的电视新闻播报需求量极大。同时,移动客户端相对于代表国家、政府形象和行业标准的广播电视而言,对有声语言表达的质量存有较大的宽容度,这也为“AI合成主播”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AI合成主播”主要存在于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尚未真正直接进入电视荧屏,其高效率和时效性在较大程度上能够满足更多受众碎片化的信息需求。笔者观察新华社中文移动客户端的“AI合成主播”专栏,截至撰稿时间,平均每条播报新闻的浏览量为60万次以上,由此可见一斑。

大数据和智能化——丰富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大数据和智能化赋予“AI合成主播”的搜集能力、整合能力、储存能力是人类所不能及的。在“AI合成主播”的报道中,诸如交通实况、天气预报、体育赛事、财经类新闻等报道,增加了大数据分析的助力,能够帮助受众更加清晰明了地理解新闻。在视觉方面,“AI合成主播”能够将图片、视频等素材与播报内容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良好的播放效果,使报道内容更丰富、报道形式更多样化,满足了受众的求知求新心理欲求。例如,2019年1月5日,在新华社一则名为《春运乘飞机怕延误?这份机场准点率指南值得收藏!》的报道中,新华社客户端联合航空数据服务“飞常准”,整合推出《2018年全球机场&航空公司准点率报告》,对全球机场的出港量、准点率和延误平均时间进行了统计和对比,并由“AI合成主播”播报,为受众出行旅游提供了详细、准确的参考指南。又如,江苏卫视益智攻擂节目《一站到底》,所有攻擂选手的最后一关就是与人工智能机器人“旺仔”进行抢答比拼,只有战胜“旺仔”才能攻擂成功。面对以偏、怪、难而出名的题目,绝大部分选手都败在最后一关,人工智能的存储和计算优势得以体现。相对于人类大脑认知过程中的记忆、储存和精力的有限,“AI合成主播”对于“常识性”信息的储备、搜集、筛选、调取和准确呈现的能力有极大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也确保了传播信息的准确性。

“仿真人”形象——在突发事件中抢占先机。在美国最大的视频分享平台YouTube上曾出现过这样一种情况:在突发新闻出现时,电视广播媒体的报道还未播出或录像因版权问题被清理掉时,不少上传者为了骗取点击率和广告费,会抢着发布“混淆视听”的视频内容。这些假视频只需要将图文报道贴入翻译软件转成语音输出,再随意配上图片和文字,重要的是配上类似于“突发新闻”“最新报道”“现场直播”等标语,便可以吸引网民的关注,使得网民上当受骗。“AI合成主播”以“仿真人”的样貌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这种情况形成正面冲击。在突发新闻中,在与权威媒体相结合的前提下,“AI合成主播”的新闻撰写速度和准确率也在一定程度上高于人类。暂且抛开报道的深度不谈,“AI合成主播”通过像新华社这样的正规官方媒体,在突发事件中抢占先机发布新闻,抢在“谣言”之前达到受众面前,有助于自上而下地对抗“假新闻”的出现。

竞争之变——“AI合成主播”对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主要影响

“AI合成主播”的上述发展趋势,及其所体现出来的播报优势,使得其对传统广播电视行业,特别是其中的采编播人员(尤其是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AI合成主播”能够以其快捷化优势,将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从繁重的常规工作中解放出来。在各种危及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安全的灾害报道中,如地震或者洪涝灾害报道中,“AI合成主播”也可以代替主持人完成现场报道工作,同时保证新闻撰写速度和准确率,保障主持人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AI合成主播”也带来了行业传统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需求的减少,引发业者担忧。“AI合成主播”的“仿真人”的形象,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传播者”的功能,对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权威效应发起了挑战,主持人的功能也面临逐渐被代替的风险。

尽管如此,我们也可以发现,“AI合成主播”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相应的局限性。比如,在“AI合成主播”上岗后,虽然有不少受众(用户)对这项创新表示欢迎,但也有不少受众(用户)也表示,合成主播的播报显得有些死板僵硬,在韵律、节奏、重音等方面需要提升。其中,被广泛传播到全世界的演示视频,是“AI合成英文主播”播报的一则关于进口博览会的新闻。在这则消息新闻中,“AI合成英文主播”出现了一个较低级的播读失误:将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名字“Jack Ma”误读成了“Jack Massachusetts”(美国马萨诸塞州)。原因是语音合成系统将“MA”判断为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缩写。在英文播读中,根据语意语境,很多情况下需要将“MA”理解为“马萨诸塞州”。但外媒也指出,这样的小失误恰恰也证明了新华社和搜狗并没有对“AI合成主播”的“处女秀”演示弄虚作假,而是以真面目示人。在新华社英文客户端上,“AI合成英文主播”以独立播报和与原型配合播报的形式出现,即主播张朝进行串联播报,“AI合成英文主播”进行新闻片播报的形式。

同时,尽管“AI合成主播”的报道正不断结合图片、视频、文字等元素丰富报道内容,但仍围绕数据的补充、人文情怀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在观看新华社“AI合成主播”播报节目后可以发现,虽然与数据相关的报道均由“AI合成主播”独立报道完成,但对需要融入人文情怀的报道题材,例如关于人物、社会性新闻等报道的新闻片,仍由真人编辑并配音,“AI合成主播”只负责串词部分。同时,对于非数据话语,机器写作只是流于表面,缺少对事件的深度理解和分析,同样无法对信息做出价值判断。

以“人”致胜——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自我调适

中性媒介技术主义理论认为,技术的发展,既不可能完全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可能完全由人类社会所左右,而是在技术与人类的紧密互动中步入其运营的自然轨道。同样,“AI合成主播”的出现,虽然对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直接发起了挑战,但也带来了机遇。如何利用好“AI合成主播”所带来的技术优势,解放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劳动,提升电视新闻报道效率,是“AI合成主播”技术应用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思考的方向和自我调适的基本路径。那么,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应当如何与“AI合成主播”共存?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力:

坚持内容为王,不断丰富文化知识储备和扩展国际视野。“AI合成主播”将主持人从繁碎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主持人可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新的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当中。主持人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是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可看性和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的根本要求。主持人通过深入学习某领域的知识,也能够成为该专业领域的“专家”,对于该领域的问题具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认识,使得发表的言论更具有参考价值,向“记者型主持人”和“专家型主持人”转变,是权威效应中专业性的体现。同时,主持人要尽可能扩展国际视野和提升外语交流能力。当下的电视新闻已经开始走向了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只有少数的新闻主持人能够用外语与外国人士进行沟通,这种形式若不改变,会影响电视新闻走向国际化的步伐。这就要求节目主持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国际视野和提高外语主持能力,在面对国际之间的问题时,能够与外国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并发表有参考价值的言论,才能增强新闻节目的传播影响力和竞争力,体现节目的权威性。

强化思辨能力,积极承担“意见领袖”的功能。电视新闻的特性,要求主持人必须强化对信息的思辨能力。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主持人也在接收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主持人在接收和引用信息时,必须对信息的辨别和思考,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取舍整合。当前的信息传播环境,既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生成舆论的方式,受众自身也成为了碎片信息的解读者。电视新闻主持人需对从各渠道获得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阐释、印证,达到为受众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的目的。唯有能够对新闻做出深刻独到而不失个性的评论的电视新闻主持人,才能够引导主流的舆论导向,在舆论浪潮中上升为意见领袖,持续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同时,新闻节目的特性要求主持人掌握扎实写作功底,能够获得思维的训练,提高新闻敏感度,提升比非专业人士更迅速捕捉和提炼新闻核心事实并通过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在内容生产的第一环节起到把关人的作用,支撑其语言表达能力。回溯美国知名新闻节目主持人克朗凯特、钱塞勒、哈里·里森纳等,可以发现,每一位都有着扎实的行业经历和条件。在他们成为新闻主持人之前,都已经是一名资深的记者,有着出众的新闻素质和报道能力,其思辨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深度问题的分析能力都获得了同行的认可,从而帮助他们达到较高的主持水准。

以情制胜——增强互动交流意识。受众的话语权在传播活动中显得愈发重要。面对多种传播平台的竞争,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需高度关注受众的需求,增强互动交流意识,在结合新媒体平台与受众进行交流过程中,对受众心理进行正确把握。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环境对主持人“亲民化”的要求更加强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闻报道要学会讲故事。因为有温度、有态度的表达才能够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使传递的信息能够入耳、入脑、入心。电视新闻主持人需要充分调动自身的情绪和情感,与受众心理进行换位,赋予新闻更多温度、更多人情味,体现出人文情怀。任何新闻都是人的事情,在人际传播中,能够让主持人和受众之间进行情感的交流,发现关于“人”的新闻,让传播的信息更有效,令受众更有代入感和共鸣。

培育良好心理素质,提升临场应变能力。新闻直播包括现场连线、现场报道、现场访谈等多种形式。当前,大多数的电视新闻栏目都已实现现场实时直播,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必须掌握相应的直播能力。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直播能力是其综合能力的体现,主要表现为灵活的临场应变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对事务做出迅速判断能力、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等等。然而,直播形式的不可控因素,使得主持人的应变能力直接影响着对直播进程的把控和直播的效果呈现。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犀利评论让受众印象深刻,但他一开始却是因出色的临场反应能力而受到电视台的重视,并且在他第一次香港回归直播后,几乎一次不落承担起了每一次重大事件的现场直播。用白岩松的原话说:“并不是我的水平有多高,而是我心大”。这里的“心大”指的就是具有强大的心理素质。白岩松强调主持人需要具备新闻直播的核心能力,排在首位的就是心理素质。新闻节目主持人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历练,总结经验,并提升综合报道能力,才能有效增强心理素质,从而提升临场应变能力。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使得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够做出应急处理。而这恰恰是“AI合成主播”所无法达到的高度。

树立自身品牌,明确角色定位。当下,电视新闻主持人需要明确的是自身在节目中不只是内容传达者的身份,更是集记者、编辑、内容把关人节目负责人、节目代言人等于一身的角色定位,是具有感染力和引导力的节目符号。突显主持人的个性魅力,也是当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重点。主持人要从专业技能、新闻素养、人格特征等各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并努力将个性魅力融入到节目当中,与节目风格和内容定位高度契合,才能成为一档节目的“门面”,树立品牌形象。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品牌效应能够增强受众的公信力,也是其个人权威性的象征。当主持人的品牌效应赋能于电视新闻节目当中,不仅能在众多节目中保持独特的优势,还能够提升其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电视新闻主持人的个性魅力和人格魅力是“AI合成主播”无法拥有的。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主播电视新闻
第一次做小主播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我是小主播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