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与创新:未来传媒教育的思考

2020-11-14 19:34
声屏世界 2020年18期
关键词:院系业态专业

当下传媒生态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与之相应,传媒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未来高校的传媒教育应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寻求突破与创新,既坚守传统专业理念,又能面向未来,超越并引领传媒业态的发展。

挑战:传媒教育的发展瓶颈

技术的发展对传媒业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传媒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当下,传统媒体时代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已然过时,亟需进行根本性变革。目前,许多传媒院系均在积极调整其教育模式,但在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教育理念等方面还不尽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检验学习成果的方式单一。在传媒生态日益变化的当下,学界对于什么是理想的新闻课程并未达成一致,对于新闻专业应以理论为基础或是以实践为主仍然存有争论。如今各个传媒院系所开设的新闻课程多种多样,因此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修完课程后,是否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是否能获得系统化的新闻专业知识或媒体行业的工作技能,将直接决定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

然而,许多高校固守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仍然以书面考试的形式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专业知识。在课程结束后,由授课老师划下课程重点,学生在考前着重背诵记忆以应对考试,而结束考试后,学生收获的只有冷冰冰的分数,鲜有教师的反馈,这些知识也成为了“临时记忆”。有的高校则改进了课程考核方式,为提升学生的创新研究水平及书面表达能力,在结课后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课程论文,以此考核学生的专业学习成果。与传统考试相比,课程论文的灵活性较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能力,但当下大学生课程论文抄袭严重、缺乏创新等情况仍然十分显著。

新闻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论文并不能衡量学生是否掌握新闻专业技能,因此部分高校率先改革了学生的毕业考核方式,以毕业作品代替毕业论文,学生可自主确定选题,由导师指导独立完成一部文字或影像版的新闻作品。毕业作品这种实操性的考核形式使学生能够通过亲身的实践经历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亦有利于毕业后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但学生的作品是否符合当下媒体的趋势,如何平衡学生兴趣与媒体需求,仍然是各传媒院系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不少高校对于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变革,但从总体上看,仍然较为单一。每门新闻课程的开设都应该充分考虑学生能否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以及思维方式等,并结合实际情况探索与时俱进的考核方式。

理论与实践脱节。目前,部分新闻院系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一方面,一些高校并未针对应用型人才设定系统的培养方案,实践性课程占所有课程的比重较小,且多为选修课,由此学生对实践课的重视程度较低。另一方面,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否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否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也是新闻院系应该反思的方向。

尽管有的传媒高校于学制内的最后一学期开设实习环节,但大多流于形式,并不能确保学生在此环节学习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传媒高校应切实改革专业实践环节,例如增设一位业界导师,开展实践教学课程,在业界导师的带领下,学生动手参与专业实践,以提高实战经验和专业技能。

滞后于传媒业态发展。当下,我们已由传统媒体时代过渡到全媒体时代,未来也许将进入智能媒体时代。技术的更新迭代造就了时代的变迁,传媒教育应保持对新动向的敏锐洞悉,与时代同频共振。高校传媒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传媒行业输送应用型人才,传媒业态与传媒教育应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传媒教育应该符合甚至引领媒体业态的发展。但目前传媒教育的发展普遍滞后于媒体业态的发展。

一方面,部分高校的课程体系更新较慢,授课教师的理念陈旧、知识更新更新滞后,其人才培养模式并不能满足当下媒体行业的需求。例如,有的高校只开设传统的采、写、编、评的新闻报道课程,学生无法获得新媒体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也无法满足全媒体时代对于全能型记者的人才需求。有的高校意识到网络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开设新媒体相关课程,但课程内容并不具备实操性,学生并不能将所学应用于未来的职业发展中。

当前传媒教育的滞后还体现在传媒业态发展的媒介逻辑主宰传媒教育形态的发展,“业界打哪儿,我们就指哪儿”,传媒业界的新动向往往倒逼传媒教育的创新。不少传媒院系的新专业以及新型课程均为顺应媒体业态发展所开设,并不具备前瞻性。

专业培养与泛媒体化就业的矛盾。从国内外传媒院系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可以看出,不少高校存在“泛媒体化”就业的倾向,媒体不再是传媒类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而这是否有违各个高校培养应用型传媒人才的初衷。

不少学生在刚入校时怀揣着赤热的记者梦和新闻理想,而在毕业后却并未进入新闻媒体工作。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媒体对学生的吸引力下降,媒体工作强度大、竞争激烈,从业者难以持久性地投入工作,过于理想化的记者梦和新闻理想与现实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裂痕。另一方面,学校在为学生传授新闻专业知识和技能时,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热情和职业兴趣。当下,除了对新技术的强调,传媒院系更应该重视的是,如何在更新学生新闻技能的同时保持他们的激情,如何才能帮助确保未来记者对该领域的关注不会被他们在不断发展的媒体市场中必须掌握的许多新技能所扼杀。

机遇:未来传媒教育的展望

媒介融合和全媒体实践的快速发展对传媒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随之而来产生的媒体变革给传媒教育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高校传媒教育应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模式,考虑未来应如何避免传媒专业的“可取代性”,在传统教学中寻求创新,在变革中不忘初心。

创新:变革传媒教育体系。在全媒体时代,媒体从业者不仅要具备采、写、编、评的专业技能,还应掌握图片编辑、视频剪辑、软件开发等多重技能,“全能型记者”已成为媒体行业的普遍需求。同时,新兴技术催生了各种新的新闻形式,如数据新闻、动新闻、VR新闻等,这对于传媒从业人员的技术门槛和技能要求不断提高。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传媒教育体系应该进行根本性的大变革。在专业设置上,积极探索新型专业方向,摒弃老旧过时的专业,使传媒教育能够符合当下时代发展的趋势,甚至引领未来传媒业态发展的方向。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传媒教育必须突破传统,重构媒介化知识疆域和学科领域,重构学科专业体系,在文科与工科、科学与艺术、人工智能与人类创造性等方面实现交融复合,走新文科、新工科和新艺科融合发展之路。各大传媒高校应开设新型交叉学科课程,其优先方向有二:一是与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社会学科门类的交叉;二是与大数据技术、脑科学技术、网络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新工科和新理科的交叉。如此,传媒学科专业体系才能以全新的形态因应智媒时代的到来,才有其发展存在的合法性和自主性,否则传媒学科专业将有因媒体泛在化而被其他学科侵蚀同化的危险。

初心:立足传媒教育本真。在网络与社交媒体技术变革的形态下,传统的新闻行业被彻底颠覆,内容产业已进入以技术为导向的算法时代。个性化推荐和机器分发替代了传统编辑的劳动,而各种自媒体生产者甚至是人工智能写手正冲击着传统内容的生产方式。尤其是在“一切皆可量化”的技术逻辑下,人类的思维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行业的普遍运用,呼吁传媒教育对新技术的重视,另一方面,面对科技至上的喧嚣,传媒教育更应当坚守人文价值理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素养,以人文素养统摄专业知识,使技术工具更好地为人所服务。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传媒院系在积极创新传媒教育体系、更新新闻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应当保护和培养学生对新闻专业的热情和对新闻职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努力帮助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媒体环境。这就需要各个传媒院系努力平衡基础教学与新技术课程,同时也努力培养学生对社会事物的好奇心和理解力。

结语

媒介融合和全媒体实践的快速发展给传媒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未来传媒教育应给予学生“一专多精”、新技术思维、跨国思维和国际视野等核心竞争力,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多学科的交融复合,兼具专业细分和课程涉猎广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传媒教育也应在创新与变革进程中不忘初心,积极履行其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基于传媒但又超越传媒、面向社会,这正是传媒教育存在的价值所在、要义所在。

猜你喜欢
院系业态专业
为新业态撑起“社保伞”势在必行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高师音乐院系艺术实践周实效提升策略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播客Podcast业态分析
关于高等院校院系党政关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