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红兵创意写作的新趋向与新收获
——评十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大宋江山》

2020-11-17 16:06
当代作家评论 2020年1期
关键词:赵光义小说创作

郝 雨

一向以快速、高产著称的葛红兵,近几年似乎有些沉寂。无论创作上也好,还是理论上也好,都没有像之前那样频频有大部头的成果拿出来。其实,了解他的朋友都知道,他精心创建了一个叫作创意写作的新的学科。这可不是像当年他提出什么“文学史学”以及“身体写作”一类概念,更多只是一种理论主张和创作理念。这个叫作创意写作的东西是一个结构极其复杂的探索性学科,完全不是一拍脑门儿就可以弄出来的!它不仅是一种文学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的体系,也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理论与实践的体系。不仅需要建构一整套严格的理论架构,而且要在具体的实践上开创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的教育体制和招生、培养的全套操作系统。(1)葛红兵、高尔雅、郭彩侠:《高校教育改革与“创意写作”学科建构》,《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第5期。这么烧脑、烧钱、烧时间又烧精力的复杂事情,两三年内居然就被他完成了。而完全意想不到的是,突然之间,一部超长篇的历史小说巨著《大宋江山》(十卷本),就被他和他的团队创作完成,并由上海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了。我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了他的创意写作学科建设的新趋向与新收获。

一、葛红兵本人小说创作题材的突破

首先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大宋江山》的创作不再是纯个人的写作,而是团队合作的结果。而这也正是创意写作理论的一个基本主旨。所谓创意写作理论,一个基本立足点是这样的,面对传统的大学教育观念,人们一直都较普遍地认为,大学新闻系可以培养新闻记者,中文系却不培养作家,作家基本上都不是在大学培养出来的。这其实表现了一种陈旧僵化的自我傲慢观念。创意写作学科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这种完全不适于新媒体时代的教育观念。它一方面主张大学是应该而且可以培养作家的,另一方面认为文学创作也是可以团队运作和按照一定规律加以生产的。所以,《大宋江山》就是葛红兵带领他的创意写作学科培养的研究生、博士生团队创作的成果。

那么,在小说的题材上,这和葛红兵早期的个人写作就有很大区别。我认为可以用三个“转向”来表述:一是从贴近生活现实、反映生存状态,转向深入中华民族历史的腹地;二是从表现个人命运、人生遭遇转向历史观照、家国情怀;三是从个人叙事转向宏大叙事。葛红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我们要重新认识宋代的历史,要有文化自信。《大宋江山》几乎是重新改写了大宋历史。”可见,葛红兵在创作题材上的突破,并不仅仅是为了玩儿点新鲜花样,换换写作口味,而是展现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历史关怀,民族情怀,他是要在新世纪的视野和时代高点上重写我们民族的历史,所以他的切入点就是大宋王朝。

对于葛红兵早期小说,我是了解比较多的。从《我的N种生活》《沙床》到《财道》《上海地王》等,基本都是表现个人处境、个人命运以及个人奋斗题材的。尤其是《沙床》出版后,我曾经和一位复旦大学的女生读者做过一次长篇对话。其中谈道:“《沙床》里……具有哲学意义的理性探寻和思考与非理性生命意义上的情爱纠结在一起,形成小说本身对性爱描写的独特景观。《沙床》中的矛盾、虚无、迷惘、探寻,在作家清淡冷酷的笔调中,使得它更加切近于人类心灵的真实状态,实现了一种难于言说的心灵回归。小说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死亡的气息和对死亡的无奈,这也是这部小说非常独特的对生命的感悟。”这样的概括基本体现了葛红兵早期小说的相对集中和突出的艺术内涵及特征。

而在《大宋江山》中,他的创作立足点上升到民族历史的宏观高度,他的文化自信,也是建立在对于重写民族历史的宏大抱负的基础上。那么,首先由于葛红兵本身的这种理论自觉,同时也由于创意写作规律的必然要求,以及团队创作的特定状态,《大宋江山》的创作题材选择,包括艺术内涵与基调的总体把握,都有了一次重要转折。

当然,历史无疑不是那么容易重写的,历史真实的还原,也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大宋江山》第二卷“陈桥双辉”,根据历史记载,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他死后赵光义继承大统,使大宋江山更加稳固。只看卷名,“陈桥双辉”当指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位皇帝,但是,历史远不是如此简单。赵匡胤的母亲杜老夫人虽为女子却有战略眼光,她看出后周天下之所以被大宋所灭,全是因为柴荣死后将皇位传给了8岁的训宗,少主无力才坐视江山被人拿走。于是她以太后的身份要求赵匡胤发誓死后将帝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赵匡胤本来是性情中人,便答应了。然而,随着事态发展,赵光义逐渐显露出急于登基的征兆,兄弟二人终于反目,赵光义将赵匡胤毒杀。实际上,小说中要表现的真正可以称得上“陈桥双辉”的是后周遗将李筠和赵光义的部下楚昭辅。尤其是后者,赵匡胤兄弟争位的事情公开之后,赵匡胤准备诱杀赵光义,跟陈桥兵变那次不同的是,这次赵匡胤自己下了决心,命令张霁带刀斧手埋伏。一切准备停当之后,张霁远远看见来了一队人马,但是没有赵光义,而是赵光义的部下楚昭辅。既然主角没来,张霁只好先接待楚昭辅,也希望探探口风。没想到的是,楚昭辅酒足饭饱直言相告。“晋王不来了,我让他回去了。我带来的兵是保护大宋江山的,皇帝是谁并不重要。兄弟相残,我们不应该站队。”“我今天带兵来不是发动政变,有我八百楚家精壮在,谁也不能用流血的方式夺位。”一番话让陷入迷局的张霁醍醐灌顶,当即罢兵。大宋将领大多持这个态度,因此皇帝易位兵不血刃,兄弟相残没有令大宋陷入内战的深渊。这样的故事告诉我们,顶层决策尽管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中层干部变本加厉地盲目实施,那江山还是百姓的江山,而不会成为某些人争权逐利的靶场。因此,小说就是表现了这样的历史真谛。

二、历史小说规模的突破

十卷本,近五百万字,完整讲述一个强大王朝打江山、坐江山、守江山、失江山的整个历史过程。可让人悟出许多人类历史的重要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至理大道,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价值。比如,大宋江山的主要社会矛盾就是太多的内忧外患。辽、金、夏的外部侵扰,内部不同利益阶层和派系的争斗,所有重大矛盾冲突的解决,都需要一种大智慧和高超的治国理政能力。大宋的历史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以及教训。十卷本的超级大长篇,自长篇小说《李自成》以来,近几十年非常罕见,它在葛红兵团队的笔下,写起来非常从容,也更便于深入历史的细部,既有对整个大宋朝代的整体把握,也有对每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细节刻画与表现。如李煜成为亡国之君,人们都熟悉他的哀怨感伤之词,但对他和小周后的屈辱遭遇,内心挣扎,却大多只是粗浅了解。这部小说就非常细腻地进行了深入描写,如宋太宗强幸小周后,并命画师当场作画,李煜内心煎熬却手无缚鸡之力,以命相拼,终归黄泉,更加令人撕心裂肺。

其次,一部小说,洋洋五百万字这样的规模,也是对当下碎片化阅读的巨大挑战。从理论上而言,网络新媒体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正在经历数字化、网络化转向,以阅读场景的改变为核心机制,以社交、多元、碎片、日常、互动、去中心为基本特征。阅读的边界正在消失,阅读的定义正在被改写。(2)蔡骐:《网络社群传播与社会化阅读的发展》,《新闻记者》2016年第10期。传播新科技造就的新型阅读方式,我们将其称为“后阅读”。“后阅读”是“后现代主义”在阅读领域的映射,是依托于新媒体、新技术在阅读领域产生的一组新的文化现象,“后阅读”与“后现代主义”有相同的“态度”和“气质”,是“一种思考和感觉的方式,一种行动和行为的方式”。(福柯)与“后现代主义”的“非连续”“断裂”“差别”“离散”“混沌”“不确定”相对应,“后阅读”体现出“去中心”“碎片化”“多元化”“读者中心”“情景化”等特点。而无论是“电子阅读”还是“数字阅读”以及“视像阅读”都不断强化着表浅阅读的习惯和过程,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接受方式,体现出对传统阅读的颠覆与变革,这样的状况,已经蔓延到世界各地。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会》中提到,日本的新一代,正在逐渐步入“低智商社会”。他们读的书越来越幼稚,对各种谣言丝毫不会思考,很容易遭到媒体的操纵,得过且过、毫无斗志……(3)〔日〕大前研一:《低智商社会》,第10页,千太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显然,这样的表浅化、碎片化阅读,其最大弊端和伤害,就是对单位思维长度的切断,也就直接影响着人的深度创造力的培养。所以,当今时代,新媒体条件下,大部头的、持续性的、有更长长度的阅读,极为重要和必需。我们的文学创作,有意识地为社会贡献一些高质量的长篇之作,实在是当务之急。《大宋江山》的出版无疑在这方面是一种大胆尝试。

当然,小说写长了,对其艺术性的要求自然就更高了。一部十卷本五百万字的小说,如何能让读者一口气或者连续不断地读下去,这是不能只靠体量大而服人的。所以在小说艺术的表现手法上,葛红兵也一改以往日的创作风格,完全放弃了那些长篇心理描写、感觉化描写以及所有欧化的技巧和方法,十卷本小说叙事的风格全部回归民族化和故事化,通篇采用国人喜闻乐见的白描手法,节奏紧凑、情节紧张,可读性强。

在场景描写方面,小说特别注重《清明上河图》那样的民俗风情画式的表现。如第六卷中的场景描写十分精彩,极好地烘托了王安石变法前中后的氛围,让读者跟这个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丞相一起经历那段惊心动魄的改革历程,读起来朗朗上口,精彩纷呈。

三、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

重写历史,归根结底是重写历史人物,人物是历史的主体和灵魂。而历史人物又往往由于各种原因,经常在后世被误读误传。而且随着某一阶段历史和特定现实的某种需要,人们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也常常夸大或遮蔽某些部分,所以造成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程度的曲解和误解。因此,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都需要当代人不断去恢复和还原。《大宋江山》在这方面有很多独特发现和表现。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们都以为他是一位学富五车的大文豪,但很少有人知道范仲淹四十四岁的时候还可以轻而易举地往身上挂七八个人。更少有人知道,当过副宰相的范仲淹穷得连一碗粥都要分三份,早午晚来吃。范仲淹一生耿介,因此虽然屡次建功但都以被贬告终,一心为皇帝考虑,却从没有得到过皇帝的完全信任,没有害人之心,却跟宰相明争暗斗了一辈子。他喜欢舞女,完全不顾官员的身份,结交朋友也没有夷夏之分,跟战场上的敌人推杯换盏,对无能为力之事也随遇而安。范仲淹是好人,好官,但难以成为好朋友。

而对于杨业和潘美,也就是通过传统戏剧和评书而妇孺皆知的杨继业、潘仁美,一直被当成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的死对头,并且是一忠一奸的形象化身。小说也根据历史资料,把二者在大战辽军的屡次作战指挥中,默契配合,相互信任,从而取得胜利的故事写得真切感人。还有萧太后和韩德让的爱情故事也被还原到人性化的层次,等等。

此外,在某些历史专著中常会提到宋朝武将的懦弱,其实,作为当时经济、文化的强国北宋,若没有武力的支持根本无法维持经济、文化上的强盛。这部书里,重新表现了大宋对西夏战役的失败的诸多因素,比如战马、武器以及不同的价值观念,甚至还有天气等偶然因素,从而重点反映了宋朝将领自身的英勇。与西夏三场大战,几乎所有将领如葛怀敏、任福等全部誓死守卫,战斗到最后一刻。尤其是好水川之战,宋朝主力将领战死沙场,朝中呈现无人可用之局。因此,《大宋江山》以生动的描述纠正了“宋朝无良将”的观点。(4)本文的部分引文参考了张立勇的微信推文。

四、历史小说和古装、宫廷电视剧正能量内涵的突破

近年来的宫廷戏、古装戏一直热度不减,但是这些作品表现个人的阴暗性格和阴谋内斗的一面比较多,所有矛盾冲突和悲剧的发生,都来自个人权势利益之争,对社稷民生关注不够。金庸小说开创的武林高手大多是相貌丑陋、性格诡异,东邪西毒、南帝北丐,行为怪诞……而且毫无正常社会价值观,就像王朔所批评的,见面就打,没有任何正义的目标,或者说邪恶的一面大多处于上风。而众多的武林高手唯一的价值取向只是争什么天下第一。我们的文学观念上,一度太强调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了,却又完全忽略了人物性格的复杂,绝不能是混乱,更不能把历史写成群魔乱舞,毫无基本的秩序感。真正的历史不是那样子的,文学无论多么自由创作,都不能离开真实的历史太远,更不能把那些精神乖张戾气太强的人物当成历史的主体构成和主导者。而《大宋江山》则在核心内涵方面特别注重了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起码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以及矛盾冲突的表现上,总是让人感觉到是邪不压正的基调。更多的故事展开,都是能够给人以正面激励的。杨业、文天祥、王安石他们都是为国牺牲,为国尽忠。我们且不去评判他们的忠的性质如何,他们坚定的人生信念,是完全可以被我们的主流民族精神所认可和接受的。当然,这其中也有宫廷内斗,但是,它会给人一种比较明确的是非判断,比如太宗强辱小周后、李贤妃以死相谏,这样的一种死,就是对价值观的绝对守护,是对生命与价值观的根本取舍,这就体现出了明显的价值观标准。

五、传播营销模式的突破

正统的文学创作观念,一般都特别强调用文字表达,认为这样的文学才是正宗的文学,而且只有好的文字,才能充分激发和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从而更加多层次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原作内涵,甚至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有很长的一个阶段,都认为作家“触电”,已经是非我族类,不入正统之流。但是,创意写作的观念和主张,恰恰与此相反。创意写作的“创意”之意,原本就是一种新媒体思维,一种多媒体建构。原本就是要在互联网新技术的框架下,进行多层面立体化的创作。所以,《大宋江山》的创作,一开始就是要打造IP,全面规划,有步骤按程序地进行立体化、网络化营销。《大宋江山》纸质书的出版,只是整个IP运作的第一步。按照事先做好的规划,下一步就是发行网络版小说,然后再改编电影和电视剧,甚至还要在大宋皇都开封,开发建造大宋主题的娱乐园。

近年来,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的重要国策,IP成为新媒体时代文化产业的重要构成,基本上是谁投资谁就能受益,就能赚钱。无论从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上说,这都是非常具有重要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葛红兵《大宋江山》的IP打造和营销,既是他创意写作学科建设的实践成果,也很好地服务了开封市的地方文化建设,并将很好地拉动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赵光义小说创作
Jazz
大宋第一疑案:宋太祖赵匡胤怎么死的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大宋第一疑案: 宋太祖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
《一墙之隔》创作谈
烛影
赵匡胤离奇死亡之谜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