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石激浪 吹皱一池春水

2020-11-17 02:51冯刚
关键词:苏轼课文文章

冯刚

课堂提问是教师授课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它往往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怎样做好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提问呢?

一、 着眼全篇,整体把握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感到处处皆通俗,一看就明白。但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记忆能力,其头脑中课文的基本框架和总体轮廓还比较模糊,甚至是比较杂乱的。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要善于设疑,从大处着眼进行提问,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通过比较、概括、综合、具体化等思维形式,促进总体轮廓和基本框架的形成。

教学《故乡》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鲁迅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几处?有什么作用?”这一问,让学生从“萧索的黄村”中看到了中国农村的衰败,感到了“我”内心的悲凉;从“神异的图画”中看到了少年闰土的英俊活泼,感到了中年闰土的穷苦愚昧;从“朦胧的想象”中看到了未来故乡的美好,感到了“我”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这样,就带动了对全篇的分析和感悟。

二、 抓住关键,牵一发动全身

有些课文,特别是文学作品,行文线索、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都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倘若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问题来提问,就会很容易打开学生的思路。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意蕴却非常丰厚,要学生真正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教学时,可从文中的一个“闲”字入手,以一字“撬开”整篇文本的阅读,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认识苏轼虽身处逆境却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不妨这样设问:(1)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友人一次月夜游赏的经过。如果从文章中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大家会选择哪个?(“闲”)(2)请找找他们的“闲”,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他们的“闲”?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文中的语句或苏轼的身世来分析。在这里,所有的设问都紧紧扣住一个“闲”字,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欣赏了与众不同的月景,更欣赏了苏轼的人生态度。

三、 小处入手,细处着眼

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些词语、句子乃至修辞、标点的运用与文章主旨形成了丝丝入扣的连带关系。正因为这是些细小的问题,所以才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有时甚至熟视无睹,“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为此,设计问题时,不要小看这些细小的内容,反而要把它们作为分析课文、深入理解文章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白蝴蝶之恋》中,当那只白蝴蝶翩然而去的时候,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发出了这样一声感叹:“唉,人啊,人”……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感慨具体写出来,而是用了一个省略号。教学中,我在这个细小处设疑,问:“‘唉,人啊,人……作者究竟想说什么呢?这个省略号蕴涵着什么样的感情呢?你能把作者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这一教学设计,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1)“唉,人啊,人,为什么拥有时不好好珍惜,失去时才懂得他的价值呢?”(2)“唉,人啊,为什么要有感情,为什么要承受感情的折磨呢?”……

四、 分层设问,化难为易

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才智的发挥。所以,对一些难度大的问题,就需要教师来给学生“树一个梯子”,化解问题的难度,让学生沿着台阶一步步“拾级而上”,最终求得自解、自得、自化。

《故乡》的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具有深刻的哲理,但学生较难理解。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浅处进行层层设问:(1)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的路吗?(这路还包含人生之路,社会之路)(2)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也是靠人奋斗得来的)这样,一个深奥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五、 直题曲问,曲题直问

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捧,只要巧妙运用就会产生“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个典型的范例:“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看了课文都高兴得笑了起来,说:“他沒有爸爸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妈妈是孀妻,他是遗男呀!”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

总之,课堂提问需要技巧,还应讲求方法。课堂提问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达到提问的目的。比如:因果推论法、温故知新法、投石激浪法、舍近求远法、提纲挈领法等等。所有这些,教师需要选择那些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适合学生自身实际的方法,灵活加以运用。巧妙的设问,能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趣味,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思维的提高。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愿你的问题设计,能吹皱语文课堂这一池春水,让它泛起层层涟漪,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

猜你喜欢
苏轼课文文章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