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研学旅行课程线上模式新探索

2020-11-18 03:31庄莹琳
参花(下) 2020年11期
关键词:线上高中美术

摘要: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在全国各地中小学越来越火热,社会各界的关注度也不断增高。美术学科的课程从“学知识”向“学会学习”转变,是教育内容从“书本知识”转向“综合实践活动”的重大变革,也是美术学科对研学旅行实践的呼唤,更是以实践育人助推学生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全面形成的探索。

关键词:高中美术 研学旅行课程 线上

特殊时期的线上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是新生的事物,对于教师而言更是新的挑战与探索。就教育意义和教育目标这两方面来看,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和美术教育都是强调立德树人,实现知行合一,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亲身经历萌发自身的实践能力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学生在考察探究中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向各行各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研学旅行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获得多种见闻体验,促进人文情怀、审美情趣、信息探究和核心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在集体生活中培养自我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形成知行合一的良好品格。

根据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迁移学说,学生只有真正地掌握旧知识才能将已有经验迁移到新知识中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有通过自己亲历知识,在“做”的过程中,通过“行动”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产生联系和迁移,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在研学旅行活动中,亲身经历各项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实践、亲身体验社会,促进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相互转化。线上教学既是特殊时期之下教育系统的积极应对之举,也是实现普通高中育人和教研方式转型的重要契机。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思考如何穿越线上教育这道“窄门”,发现线上教学、教研的优势和局限,将“像专家一样去思考”的原则和五大核心素养落到实处,落到细处。笔者在《中国民间美术》一课的大单元中,设计了三个小单元课程,第一个课时是“感知‘美”,第二个课时是“体悟‘美”,第三个课时是“传承‘美”,这一单元民间艺术内容广博,并着重介绍了民间艺术的种类和民间艺术特色等概念性内容。学生如果一开始就进行完全没接触过的概念性内容学习,难度较大。所以第一课时“感受‘美”中,根据“素养来自实践,实践必须根植于情境”的要求,课程设置了“民间美术研学实践”这样真实性的学习任务,在线上教学中,學生的学习更加自主。适度教学并留白给学生,为学生自主学习腾出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带着各自的“学习单”“现状调查”“任务书”查访线上博物馆,例如南京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官网和微信公众号等,通过视频拜访民间艺人,线上深入考察民间生活,分组调查所在区域附近民间美术种类、艺术特色、艺术家和现状调查等等。在另类深入生活的过程中,使学生熟悉民间艺人的技法、工具;在信息交流和资料检索中,进行分组教学,尊重组员不同的构想和表达,使其主动、积极地融入合作探究中。教师搭建研学实践的支架,学生积极达成教学目标,完成“现状调查报告”“任务书”等,从而更深层地体悟到民间美术的魅力。

线上的研学旅行课程依然是不断游走式的学习课程,研学旅行教育将学生带出书本课堂,将知识从书本中剥离开来,散布在各个研学点之中,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和启发,把教学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在“动手”“实验”“探究”“交流”与“反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体悟”和“体认”,在自由愉悦的氛围中亲历知识,发现、思考、探究并将已有知识向新知识转化,启蒙自身实践能力。有句教育名言说:“我听说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书本外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在社会、生活、自然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知识的发现、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进行感悟、内化和升华,灵活运用学科知识,触类旁通解决实际问题,在“做”的过程中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跳出框架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研学旅行课程中的创新,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难点,即如何实现“研”的行动、“研”的成果、“学”的价值,引导学生实践体验一种新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生活中找寻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与同伴结成团队解决问题,以锻炼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启迪者——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想碰撞,创设学生大胆想象的切入口,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给他一个点,而不是一堵墙,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例如在一次美术设计线上课中,任务单有一题叫作“请你为家人设计一只日常防疫口罩”。这是一道综合性的开放大题,空有学科知识而缺乏实践的学生乍一看是没有答案的。这时候可以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结构打开学生的创造意识,引发他们自身的思考。笔者抛出几个小问题:“日常防疫口罩有什么要求?”学生思考交流后汇总为“保护我们不受病毒的侵犯”。通过一个关键主题打开了学生思考的大门,也就是一个点解放了他们的创造力。紧接着的问题就简单了,例如“这样的口罩有什么要求?”“需要哪些材质?”“尺寸应该多大?”“需要设计什么图案?”“这些工作怎么去完成呢?”一个个实际存在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的思维紧跟着跳跃、迸发出来:“我要给我妹妹设计适合她带的口罩。”“我可以用哪些材料?”“具体怎么设计图案?”“要查哪些资料?”学生在“问题—思考—想象—结论”中实现“研”的行动。

在这一活动过程中,美术学科和研学跳出了学科课程的框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将“研究性学习”与平日的生活、学习结合,创设问题引发学生的创意火花,带着问题去找答案,既能实现“研”的成果、“学”的价值,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意视野和创新意识。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合理的处理,选用“反常规”的教学手段,对教学的形式加以变革,打破了固有的学科框架,让教育回归整体,回归真实,从整体出发、从综合素养出发,打破学科的界限,激发、影响、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三、质性评价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要进行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突出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肯定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多样性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鼓励以过程中的表现、态度、成果、交流与分享等质性评价方式为主,避免简化为分数或等级。研学旅行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评价的方式和内容也应当如此,关注质性评价比关注分数更具有育人价值。美术课程更为强调人性能力、判断和决策的行动力。

在研学课程的总结阶段,作者指导学生在完成研学基础任务单的同时,撰写研学成果小报告,反思研学目标的习得情况,体悟过程中的得失,表现和交流分享的情况,收获对求取真知的喜悦。最后,作者指导学生采用多主体、多方式等综合性评价手段来展现自己的研学成果,鼓励学生踊跃自评、互评呈现研学任务单、照片、资料、图画等等,以质性评价促激励、以质性评价促能力、以质性评价促求真。

研学旅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对生命的关注,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的经历都很有可能成为他生命成长中“关键的一步”。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的过程,以求真的精神对待学习的成果,相信事实,体验过程,不断反思、交流才能尝到自我实践的甘与苦,才能体会成长中“求真知,做真人”的乐。面对每一个不同的独特的生命体——学生,实践就是联结每个生命体成长的重要方式。打通美术学科与研学实践教育的界限,回归教育本质,用丰富而真实的实践,使学生获得“全息”的教育价值,获得校园学习无法达到的深度和厚度。要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跟随着研学旅行的脚步让教育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回归自然,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体悟中深化认识、在思考中形成健全的人格,最终落实到多方面的成长中。线上的美术研学实践是探索也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下发展的契机,以实践育人助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形成矩阵效应。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百科,2014-3-30.

[2]申宣成,马东贤.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怎样有机融合[N].中国教育报,2019 -05-06.

[3] [美]格兰特·威金斯,[美]依杰·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 宋雪连,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63.

(作者简介:庄莹琳,女,硕士研究生,江苏省镇江中学,中学二级,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线上高中美术
拉夏贝尔公司的线上线下营销渠道冲突
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
浅谈O2O对传统零售业的影响
新课改后的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基于SPOC的混合式英语教学模式建构
民间剪纸在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非法集资已进入“线上”时代
痛则思变:年货季,高端礼盒“线上”销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