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2020-11-19 09:48全景萱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30期
关键词:连续性说明文资源

■全景萱/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

新课标2011年发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引入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陕西省2019年才将这种题型纳入到中考考试范围内,考试大纲也进行了相应的变动,删去了以往常考的说明文阅读。尽管现行的部编版教材中未对此类阅读题材进行说明,但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正视其重要地位。相对于以往考试中常规的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对综合阅读能力的考查更多变,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及教学意义

非连续性文本,顾名思义,是一种间断式文本形式,段落之间没有鲜明的逻辑关系,没有常规阅读形式中的段落层次结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第四学段(7-9年级)课程目标提出“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类型大体可分为三类:图表图画类、文字材料类和图文结合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特点非常鲜明。首先,它选用的文段或图画简洁直观,一幅漫画、一个图表都能成为一段独立的材料;其次,它的内容贴近生活,文本选取的大多是当今社会上存在争议的一些热门新闻话题,轻易拉近与读者间的距离,例如共享单车、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断代等问题;再次,选用的题材多样,话题既包括动植物类的自然科学、经济历史类的社会科学等说明文文体,又能涵盖一些热点新闻、社会纪实、人物传记等短文本;最后,这种阅读最典型的特点便是考察的知识点非常全面,既有类似于说明文阅读中对材料内容筛选、提取和整合能力的题型,又有议论文、记叙文、小说等文本中对分析与评价能力的考察。

多年来,阅读文本基本固定在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散文和小说等形式。有些老师在多年教学中已总结出一套应对各类阅读题型的“固定模板”,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倒像是做数学题一般,按部就班的套用“公式”,这与新课标中希望学生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的教学初衷相去甚远。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引用不仅拓展了初中语文阅读文本的空间,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特别是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还增强了学生语文阅读的生活性,让一个个“书呆子”脱离课本的禁锢,丰富生活的体验感。

二、教学现状

(一)教材资源不足

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匮乏。以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整本书记叙文篇目占到了大多数,古诗文相关篇目分布在每单元的最后一课,再除去写作训练与综合性学习,以非连续性文本为主题的专项训练素材寥寥无几。教材资源的缺失无法让学生通过平时的训练提高识别、加工、整合信息的能力,在考试中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成绩。

(二)教师缺少参考

“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对于很多教师来说是个新名词,对它的了解也是从课标中获得的,缺乏深入的认识。由于教材资源的不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参考,便只能用“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相关训练。而所谓的“题海”也是一些教师将以往的说明文、议论文阅读和一些图表漫画拼凑而来,没有形成正规且科学的训练体系。

(三)学生认知偏差

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资源不足,学生对该类问题缺乏深度认知。具体表现为:没有熟练掌握识别关键信息的策略,导致审题、理解材料内容时出现偏差;在分析、概括方面训练不足,很难对材料进行深入加工、整合,更谈不上运用材料中的信息作出解释、进行合理推断。[2]学生在以往常规阅读训练时总结的方法规律,并不适用于当下的考查形式。对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来说,读懂读通材料内容是前提,深入理清逻辑关系是核心,精准概述文本内容是关键。

三、教学策略

于漪老师说过:“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大框架下,我们需要清楚自己教学中的瓶颈,选准课改的突破点来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教学质量。”[3]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力是重中之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便是在这种环境下做出的尝试,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也应该摒弃刻板化的教学方式,根据学情制定出更适用于当下的教学方案。

(一)利用综合性活动,循序渐进的导入

课标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1]综合性学习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不小,其内容多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学习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起到发展和巩固作用。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其中设置了“人无信不立”“我们的互联网时代”“身边的文化遗产”这三个活动课题。这样的综合性活动能够弥补一些教学中的知识漏洞,使学生对课内文化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丰富的精神世界,提高自身修养,关注社会时事,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等。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综合性学习,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根据生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落实学习活动,这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目标是相同的。[4]以“我们的互联网时代”这个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例,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内容丰富且良莠不齐。对于心智未熟的学生来说,丰富知识储备的同时也会受到一些不好的影响,比如沉迷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等。诸如此类的新闻事件贴近学生生活,经常成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考试素材。在这样的活动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新闻、报刊网络等搜集相关资料,或给出一些数据让学生讨论思考,引导学生对这些数据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等。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分析、概括、总结数据的能力得到提高,也能在讨论交流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弥补资源不足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面对教学资源不足这样的困境时,教师就是沟通学生与教材的纽带。纵观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以非连续性文本为阅读材料的选文屈指可数,这就需要教师打破教材的局限,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弥补非连续性文本资源不足的问题。现行统编语文教材图文并茂,编排了许多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插图,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5]现行的部编版教材相对于之前的人教版教材插图资源丰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部分资源,局限于文本的方寸之地。事实上,这些插图资源可以强化学生对文本的记忆,相对于文字的枯燥描述,远不如一张生动形象的图画更能加深学生对文字描述对象的印象。还有如课后链接、综合性学习也是可以利用的课程媒介。叶圣陶《苏州园林》一课中配备了不少园林插图,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文字对配图中的一草一木、亭台轩榭进行描述,不仅使学生对文章脉络更加熟悉,还能够完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将图画材料转化为文字的训练。

(三)立足实际生活,激发学生自学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很多内容都是在实际生活中可以亲身接触到、体验到的,这就需要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把日常活动中可以获得的素材和学习资源转化为更能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资源。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需做好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挖掘更多的素材。例如,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科学为话题的事理说明文,学生在课内接受科学知识熏陶的同时,课外也可以走到户外,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奥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写作、拍照或做手抄报的形式与同学分享自己搜集的材料。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材料涉及科普类文章的有很多,学生们在面对这部分文本时,往往觉得晦涩难懂,没有耐心去细读文章。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学生们探索未知事物,激发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虽然没有形成一套成熟且完善的教学方法,但只要教师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教学方案,合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在教材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也能加强学生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连续性说明文资源
非连续性文本之图文转化题阅读摭谈
来来来,一起装修数据库——说明文也能很生动
说明文阅读专练
我给资源分分类
浅谈连续函数的四则运算的连续性
小学中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连续性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