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脉机理的历史古镇景观保护策略研究
——以重庆金刚碑古镇为例

2020-11-19 10:36唐湘晖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古街风貌文脉

■唐湘晖/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

一城一个性,一城一特色。每个古镇都有其独特的魅力,都有其基于历史传承而形成的独特文化,在进行古镇保护的时候,基于历史文脉,基于传承背景,基于个性生活,对其进行维护与整理,才是符合现代古镇保护的基本原理。古镇景观是构成古镇文脉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古镇景观,传承古镇生态,是古镇景观保护的重要趋势。

一、基于文脉传承的古镇景观内容梳理

景观一词,不同的学科专家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从纯粹地理学科来讲,景观就是一种自然地理景象;而建筑师则把景观和建筑物进行相对分类,把景观看作是建筑物的配景;从旅游角度看,景观是一种吸引游览者的资源;从人文角度看,景观是自然景观和人文因素的有机结合,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文的因素,二者相互依存,共生共存。

景观和人文相互依存的关系,让“文化景观”的概念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中外学者对“文化景观”均有不同阐述,美国地理学家索尔在《景观的形态》一书中指出: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应该用实际观察地面来研究地理特征,重视不同文化对景观的影响[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 届会议提出文化景观的概念;《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中对文化景观进行了界定:文化景观“能够说明为人类社会在其自身制约下、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下以及在内外社会经济文化力量的推动下发生的进化及时间的变迁。在选择时,必须同时以其突出的普遍价值和明确的地理文化区域内具有代表性为基础,使其能反映该区域本色的、独特的文化内涵。”从而可以看出,人文景观是有一定历史性地、可以体现一定文化内涵的、表现为多种形式的景观资源。

作为历史古镇古街,长期历史积累,让其人文景观呈现丰富的表现形式。人们在自然景观中生产生活,并形成了各种表现生活状态的形态:建筑形制、道路体系、园林小品、服装服饰等等,形成有形的人文景观;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文化传承等等,则形成人文景观的无形状态。无形的状态常常能够被人感知,但确不容易去表达,但恰恰就是这一无形却能够被感知的部分,是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部分,也是传承文化脉络的重要部分。例如古镇,真正吸引人的,不单纯是美丽景观,更是其中透出的文化。江南古镇,小桥流水,白墙青瓦,固然是一道风景,船桨吴声,饮茶吟唱更是吸引众多游览者的关键。有形,更要有魂,才能让古镇由内而外散发出独特魅力。因此,保护传统古镇古街,不仅仅要研究建筑、道路、园林,更要将古镇的历史文脉、生活状态以新的形势传承下去。

二、基于文脉传承的古镇景观保护原则

(一)基于历时性的整体与重点兼顾原则

任何一个城镇,都是在历史的时空中经过时间维度变化和空间维度变化而形成的多样形态,不光有现在时空中的建筑聚落、景观体系,还包括不同时空变化后层层累积下来的历史风貌。所谓历时性,就是要把握和了解一个历史城镇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发展及最后呈现状态[2]。因此,历史古镇的保护就不简单的保护某一地段、某一街区,而是要保护历史古镇的整体风貌。

但任何一个保护,其资金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所有保护方式、手段都一视同仁,有可能达不到理想效果。为保护历史古镇的整体风貌,对古镇中不同建筑、不同景观、不同环境进行分级研究、分级处理,形成一套完整地分级保护制度,既能突出重点,传递历史风貌,又可兼顾所有,利用有限资源做出无限效果。

以重庆金刚碑古镇为例,金刚碑从清乾隆年间兴起,因转运煤炭而兴起,是巴渝码头古村的典型代表,反映了重庆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但随着时间流逝,古街居民迁出,此地逐渐荒落。为保护古镇,重庆市对该古镇进行了修复打造,在打造过程中,为保留传统风貌,修复方提出了分级制,将古镇分为核心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整体与重点二者兼顾,景观历时性保持完好。

(二)基于历史感的感知性原则

任何古镇的保护、发展与规划,都离不开居住于此的人的感知。特别是古镇景观,其公共景观的保护与更新,更是直接出现在人们的视觉、心理感官中,其形态、细节,直接体现了古镇的历史面貌、地域特色、文化历史,展示了古镇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细节、精神面貌,体现了古镇居民的人文气息[3]。因此,在打造古镇景观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古镇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了解古镇居民的社交方式、特色民俗,基于符合使用者心理需求、行为需求的基本原则,进行景观改造与提升。一方面,要基于现代行为学、心理学,明确服务主体,区分服务主体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生活背景,用科学的方法改造景观,另一方面,要基于古镇历史,理解古镇历史风貌、历史感知,从传承的角度梳理古镇景观,将历史传承与保护改造相结合,体现出古镇的独特魅力。

金刚碑古镇在未进行保护开发之前,其老街中心的茶馆成为整条古街的社交核心,喝茶、谈天、听戏,成为古镇最具代表性的生活方式。在对古镇景观升级改造时,保留茶馆的历史感,存留茶馆这一传统模式,是对古镇历史风貌的最大尊重。

(三)基于历史性的还原性原则

对于古镇保护来讲,最怕的是不顾历史,主观修建所谓“仿古建筑”,出现没有有效信息来源的建筑群。要做好历史古街古镇的保护,首要的第一环节就是要保护历史,保护历史遗留下来的相关信息,保护历史传统风貌[4]。针对古镇景观,要进行有效地资料整理与分级。具有有效历史信息并可以维护修缮的,应该采用“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采用有效地维护手段使其继续留存,努力维持历史街区原始风貌;对于有历史信息但已无法修缮的,可依据历史信息对其进行重建。

同时,也应注意的是,历史景观保护要兼顾传统维护与现代生活的关系,既要有历史,也要有现代便利,在留存历史信息的基础上,要做好现代生活必需品与历史景观的有效统一,让人们在感受到景观历史感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现代技术。例如照明,传统小镇照明基本较为昏暗,在进行改造的时候,可以保持整体风貌不变,但增加照明层次,形成更好地生活方式。

(四)基于持续性的动态性原则

古镇古街景观保护的目的并不是只为简单让古镇原貌留存,更重要的是让历史风貌能够生动、持续、长期发展下去,能与周边环境、自然景观和谐统一,能够持续体现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这就要求保护要有一定层度弹性,应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依据古镇文脉基础,研发采用适合当地独特文化、工艺的新技术、新方法,让古镇古街景观能够长远延续。具体来讲,如在古镇景观中对体现原有历史风貌的景观原始尺寸、原始样式进行整理提炼,并依据景观核心内涵进行新的设计,使新景观既有原始风貌内核,又能适应现代生活,让古镇景观持续发展。

三、基于文脉传承的古镇景观保护主要方法

(一)依据历史文脉规划古镇景观整体格局

一般古镇景观的总体布局是在历史变迁中自然形成的,与自然环境、时代历史背景息息相关。进行古镇景观保护,第一件事就是要梳理整个古镇的聚落关系、道路体系、空间结构,建立起古镇景观整体格局观。基于整体,调整局部,在保证文脉肌理的基础上,分析景观单元,提炼景观文化体系,塑造空间景观结构。例如金刚碑古镇,因产煤业兴起而形成的一个水陆码头,处于缙云山与嘉陵江的汇聚之处,沿溪而建,中间一条小溪,两边依山形成两条小街,众多民居建筑群与繁茂浓郁的植被相互依存,后期保护与建造,必定要延续此格局,在保持整体格局的基础上优化景观单元。

(二)依据多维立体方式提升古镇景观文化内涵

古镇景观内容包含较多,既有建筑立面、道路体系,又有景观小品、视觉导视等等,如何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基础上保护古镇景观,需要进行多维立体分层考虑。首先要对文化脉络进行分层梳理:在这个景观空间中,占主体的地位的文化风貌是什么?是民俗文化还是宜居文化?重点文化重点打造。如金刚碑古街,抗战文化在这里占据相当大的影响,那在做整体景观设计时理应突出抗战时期的景观元素。其次,对景观风貌进行分层梳理:将景观节点分为重要景观、次要景观,重要景观节点注重细节,注重深入,依据历史数据进行改造重塑,次要景观节点则侧重于自然风貌协调处理,形成景观外延。

(三)依据主动交互方式扩散古镇景观文化影响

历史风貌古街古镇,也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其古镇古街的文化脉络,不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更应是随着时间更迭影响更多的人。因此,古镇景观在保护过程中,应加强人文景观的主动交互性,把赋予在人文景观上的文化价值通过一定的活动展现出去[5],让文化活起来。例如金刚碑古镇,在保护过程中,应该强化民居建筑的修缮,建立古镇历史纪念馆,活化古镇茶馆文化,在与人的主动互动中延续古镇文化内涵,传承古镇历史文脉。

四、结语

基于历史文脉传承进行古镇景观保护,要有整体格局,也要有重点设计,要保留历史遗迹,也要让古镇持续发展,要从多维度立体化分析景观,也要主动推广活化古镇文化。总而言之,古镇保护不仅仅是有形物体的保护,更是对文化风貌的保护。

猜你喜欢
古街风貌文脉
王亦如:只为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
传承千年文脉,匠筑美好西南
推进乡村建设 留住文脉乡愁
包裹的一切
西津渡古街忆旧
古街新韵
文脉清江浦 非遗“磁场圈”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
首届“古街杯”网络楹联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