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辞赋探析

2020-11-19 10:36于向辉董业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辞赋纳兰性金山

■于向辉 董业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族正黄旗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的长子。纳兰性德天资早慧,自幼才思过人,平生作词三百余首,素有满洲第一词人之称。学界多为其诗词理论的研究,对于为数不多的辞赋作品的研究却少之又少,且为单篇赏析或解读,缺少系统的论述。本文就结合其创作的《赋论》和5 篇赋文,综合分析一下纳兰性德的辞赋创作。

一、纳兰性德的辞赋观

纳兰性德虽然辞赋作品不多,但在他的《赋论》一文中可以看出他对辞赋创作颇有独到的见解,有着自己的辞赋观。《赋论》收录在《通志堂集》中的第十四卷,纳兰性德在这篇文章中对赋这一文体的渊源流变进行了论述,充分肯定了赋体文学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辞赋理论观念。

(一)秉承“诗三百”

纳兰性德对于赋的重视程度较高,在《赋论》一文中对赋体的源头、特征、创作原则、文学地位等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在《赋论》中纳兰性德提到“诗有六义,赋居其一”,这说明纳兰性德认为赋与“诗三百”是密切相关的,而依据“诗三百”标准对赋及赋作家的评价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在纳兰性德对赋的研究中,我们能够清楚发现纳兰性德对于屈原、荀卿等赋作家的推崇,而这就源于这类赋作家秉承了“诗三百”精神。此外,受“诗三百”影响,纳兰性德认为赋的创作方法应遵循“诗三百”提倡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二)提倡“赋家之心”

所谓“赋家之心”是司马相如总结的“赋并非华而不实,也是寄托赋作家思想情志的载体”的本质认识,而基于这一认识,纳兰性德在《赋论》中提到“推相如之意,盖真有所谓不可传者哉。其可传者,侈丽闼衍之词;而不可传者,其赋之心也”,由此我们就能够看出纳兰性德对于“赋家之心”的肯定与推崇。

纳兰性德要求辞赋作者将描写对象扩大到整个世界,表现物质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壮观。纳兰性德认为,赋体文学铺采摛文、音调铿锵的外在形式可以直接从字句上显露出来,而赋作者的主体精神则并不是直接从字句上显露出来的,而是通过博大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委婉的笔法显现出来的。而这正是赋这一文学样式的独特魅力。

(三)强调“本于经术”

纳兰性德在肯定屈原、苟子之辞赋后,提出屈原辞赋之所以能缠绵悱侧,荀子辞赋之所以能简洁朴茂,是因为二者都与诗三百相表里。纳兰性德还认为,“相如之赋之所以独工于千古者,以其能本于经术故也”,而经术之要莫过于“诗三百”。只要能够本于经术,无论是创作辞赋,还是创作诗歌,都能够取得较大的艺术成就。《赋论》末尾,纳兰性德说“本赋之心,正赋之体,吾谓非尽出于三百篇不可也,再次强调了“本于经术”的重要性。

二、辞赋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一)《自鸣钟赋》称赞改革,赞叹西方先进事物

纳兰性德的《自鸣钟赋》,赋中记载了“厥初爰有自鸣之钟,创于利马豆氏”。即明代万历时期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以自鸣钟作为进献给万历皇帝的礼物,从而打开了中国接受天主教的大门。但“自鸣钟”一直是皇宫、王府和大臣家里的摆设、玩具。真正使它在中国发挥作用的是康熙皇帝。纳兰性德在赋里说的很清楚:“帝乃命以钦天纪官司于凤鸟,易刻漏以兹钟。”《自鸣钟赋》通过对西方传入中国的自鸣钟的生动描述,热情讴歌了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清初顺治、康熙两代皇帝的改革精神,表达了作者向往社会进步和要求对落后事物进行改革的强烈愿望。

纳兰性德的《自鸣钟赋》,真实地反映了明清之际,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和当时中国的一些统治者,如万历、崇祯、顺治、康熙各朝,利用西方来华的人才,吸收西方科学知识的情况。尽管当时西方传教士介绍到中国的西方科学技术,有它的局限性,在主要领域的天文、数学方面,最早介绍到中国的并非是西方科学的最新成就,但仍然有许多新的技术知识、许多科学著作通过翻译,得以在中国的土地上流传,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使中国有了可供吸取的新的知识来源,从而开始了不同于古代传统科学技术的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新时期,其意义是十分重大而深远的。

(二)《五色蝴蝶赋》《雨霁赋》洞察世事,感悟哲理

《五色蝴蝶赋》是最早歌颂孝庄文皇后的文学作品。康熙二十一年,纳兰性德奉使出塞到太皇太后的家乡,回京后就写下了这首赋文,向太皇太后表示敬意。纳兰性德是最早为孝庄皇后辨诬的人。这篇辞赋反映了当时对于“满蒙联姻”的正反两种态度的交锋。这篇《赋》不仅对于孝庄文皇后作了正面的颂扬,还提到了清初某些臣民怀疑、否定孝庄文皇后的各种说法,并且进行了有力的驳斥。是对“满蒙联姻”的肯定和歌颂,在辩诬存真中,他“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在写人、写物、写事上,都体现了对本来面目的无限忠实。

在《雨霁赋》中,纳兰性德独辟蹊径,从积雨初睛之后人情物态的美好和悦:“叹万象之俱新,羡两仪之信好。”到“回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时”,感悟出“有往必有复,有戚必有怡”的自然法则。雨过天晴,戚怡相继,这是自然运行的规律,人事也不例外。所以一切幽暗阴郁悲伤的东西都会最终走向它的对立面,人们理当以快乐诚信的心情去对待天命人事。同时,“恢恢碧字,独露苍穹,目无纤翳,交魄当空”,乃在于“天君安泰,清明在躬,摄伏群阴,以成大工”的缘故。纳兰性德通过观看积雨初睛,感悟出的要乐夫天命的人生真谛。在纳兰性德眼中,雨霁这一现象昭示着改过迁善之业与惩忿窒欲之功,并得出物我一理的哲学与人生意义上的参悟。

(三)《金山赋》《灵岩山赋》留恋江南风景,抒发抑郁之情

当理想在现实中处处碰壁,纳兰性德索性将目光转向壮美的大自然,以慰其内心之怆,故其众多作品中都流露出对大自然的向往,他的辞赋作品也不例外。

《金山赋》就是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三年十月陪同康熙皇帝游览金山后,他融汇沿途所见所感所想创作的。金山屹立于长江中流,景色秀丽夺人。他先写金山凌空而立的地势地貌,再写金山上“珍卉含葩而笑露,虬枝接叶而吟风。芝英翕施,兰蔬青葱。仙杏敷霞以弄色,江梅吐玉以舒容。青鸟扬音于修竹;天鸡耀羽于芳从。上栖鹳鹊之危巢,下潘譬鬣之幽宫”。花卉草木、虫鸟珍禽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之貌。在这篇赋文中,纳兰性德毫不掩饰自己对金山秀丽景色的喜爱之情,热情洋溢地表达他对大自然的赞叹,并借此宣扬了康熙的文韬武略和清朝的国泰民安。

《灵岩山赋》开篇之初,纳兰性德即有物是人非之感,当作者看到“楼台非昔,川谷犹存”时,在铺采摛文描述过灵岩山之貌之后,不禁再生感慨,自然引发了“问吴宫之故址,伤越国之兵屯”的怀古幽思。其中通过辘转之绳已断,双井之水犹清;罗绮烟消云散,百花常开常新的描述,都流露出人间世事变化无常,世事终将空寂,人生迟早幻灭,故而众生应超出“有色天中”,乘筏而渡,去往“无生国里”的人生道理,也把这种抑郁哀伤之情在字里行间抒发了出来。

三、辞赋的创作特点

(一)真切自然,表现现实生活

在纳兰性德的作品中,自然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通志堂集》所收纳兰诗354 首,词309 首,辞赋5 篇,其中直接以自然为题材的即各有近百首之多。纳兰一生仕宦显达,深受器重,但他却时时感到抑郁苦闷。向往自然,正是他复杂心灵的一种折射。就在这五篇辞赋作品中,《金山赋》《灵岩山赋》都是在描绘江南风景,《雨霁赋》也是在描绘大自然雨过天晴的澄丽景象。可以说纳兰性德的辞赋创作旨归不一,但大都取材自然。金山奇秀的自然风光,灵岩山厚重的人文色彩,明丽轻扬、怡情悦性的积雨初晴,五色蝴蝶的绝美刻画。以上种种,无不是纳兰性德对自身所见之描摹、对内心所感之倾诉,都可见出他对自然的亲和与爱悦。

正是出于对自然事物毫无造作之美的向往和倾慕,才使得纳兰在文学创作时有意无意地也追求这种美。纳兰性德在其辞赋作品中,将其所见、所闻之自然世界,所感、所想之现世生活一一纳入描写范围,极力表现自然世界和现实生活。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来形容他的创作,可见真切自然,表现现实生活是其辞赋创作特点之一。

(二)想象丰富,表现手法多样

纳兰性德创作的这几篇辞赋作品,基本上都是通过博大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委婉的笔调来表现现实生活,而且在表现手法上多运用比喻、想象、联想等。在《赋论》中,纳兰性德就阐述了辞赋铺采摛文的外在形式可以直接从字句上显露出来,而赋作者的主体精神则要通过博大的构思、丰富的想象显现出来的。因此,纳兰性德在其自身辞赋创作的过程中,尤为重视想象这一表现手法的运用。纳兰性德陪同康熙帝游览金山时,正值康熙二十三年冬。彼时,万物凋敝,金山上应是一派萧条、衰败之像。但是,《金山赋》给我们呈现的却是一幅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纳兰性德在此无疑是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并将之运用到创作中。

在《五色蝴蝶赋》中有“腻輭纤腰,若荆艳临风而婵婉;参差舞翼,似阳阿长袖之翩翻”的描写,用南方美女的柔美姿态来比喻蝴蝶的柔软细腰,用古代舞女的长袖翩翩来比喻蝴蝶振翅飞舞的英姿,将蝴蝶的美好姿态通过形象的比喻传达出来。在《灵岩山赋》中纳兰性德引经据典,紧紧围绕古代吴越之争,吴王夫差酒色误国这一中心来展开描写;《雨霁赋》中则开篇不凡,用生动而又形象的比喻,给人以美的享受。总之,构思巧妙、想象丰富、表现手法多样也是纳兰性德辞赋作品的一大特点。

四、结语

自清朝至今,纳兰性德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广为流传的词,吸引了很多人的的追捧和研究。但历代学者对纳兰性德文学作品关注极不平衡,多数都在研究他的词,而其辞赋的研究则寥寥无几。本次通过简要梳理和论述纳兰性德的五篇辞赋,对于了解纳兰性德独特的人格意蕴有更加全面的研究和补充,并且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一定程度地反映清代初年的社会生活。

猜你喜欢
辞赋纳兰性金山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辞赋神鹰银铠图序
一个更加完整的印象
金山农民画
佐渡金山祭三
什么叫辞赋及其与对联的关系
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中国辞赋理论通史》
辞赋创作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