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2020-11-20 04:31刘红真张士松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经脐脐部肌层

孔 萌 刘红真 秦 虹 夏 天 刘 威 张士松

(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普外科,济南 250022)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ongenital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CHPS)以幽门环肌增生、肥厚和胃输出道梗阻为主要特点,幽门环肌切开术已成为标准术式[1]。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进步,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能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当的效果,且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恢复快、外观好、家长易于接受等优点[2]。我们2018年1~12月行经脐单部位三孔法腹腔镜治疗CHPS 43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3例,男35例,女8例。年龄19~75 d,平均37 d,体重2.9~6.5 kg,平均4.2 kg。均有进行性加重的喷射性非胆汁样呕吐。32例右上腹或右中腹部可触及橄榄样质硬包块。2例外院行上消化道造影提示幽门梗阻。均行腹部彩超检查提示CHPS,彩超测量幽门管长度16~26 mm,平均20.3 mm;短轴断面直径12~18 mm,平均15 mm,内径1.2~2.4 mm,平均1.7 mm;幽门肌层厚度4.0~8.8 mm,平均5.5 mm。合并支气管肺炎6例,黄疸2例,轻度以上脱水及电解质紊乱5例,重度营养不良1例。

CHPS诊断标准[3]:有非胆汁样呕吐病史,腹部彩超确诊为CHPS,幽门肌层厚度≥4 mm,幽门管内径<3 mm,幽门管长度>15 mm。

纳入标准:经病史、查体及腹部彩超确诊为CHPS,无腹部手术史,脐部无明显感染,凝血功能正常,无感染性疾病和严重先天性心脏病。

1.2 手术方法

术前有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紊乱者给予补液纠正,有营养不良者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有支气管肺炎者给予抗感染治疗。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术前禁食4~6 h,胃肠减压,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仰卧位,上腹部稍垫高。显示器放于患儿头端偏左侧,术者位于患儿右侧,扶镜手位于患儿左侧。脐下缘6点处置入一次性3 mm trocar和30°腹腔镜,建立CO2气腹,压力6~8 mm Hg,脐缘3点、9点处各置入3 mm trocar(图1)。术者左手于9点处置入无损伤抓钳,抓住胃体前壁近幽门处以固定幽门,向前向下翻转,稍向左上腹牵拉;右手于3点处置入3 mm幽门切开刀,选择幽门管无血管区,自十二指肠端向胃端纵行切开部分幽门浆肌层(图2),置入3 mm幽门分离器并伸入切开处,左右旋转钝性分离幽门肌间隙,退出幽门分离器,置入3 mm幽门撑开钳,逐步分开幽门肌直至黏膜层完全膨出(图3)。由胃管快速注入50~100 ml气体,检查幽门管及十二指肠黏膜无穿孔,十二指肠充气良好,结束手术,用5-0可吸收线缝合脐部切口的腹膜及筋膜缺损,福爱乐医用胶粘合皮肤切口(图4)。如出现黏膜穿孔,及时中转开放手术,用可吸收线修补黏膜层和浆肌层后,另选幽门无血管区切开。

图1 trocar位置 图2 切开幽门浆肌层 图3 分离肌层至黏膜层完全膨出 图4 术后脐部外观

2 结果

4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黏膜穿孔,手术时间20~40 min,平均28 min,无中转开放手术。术后6 h查体见腹胀不明显,胃管引流量<10 ml,拔除胃管,开始试喂水,观察无恶心、呕吐后少量喂奶,由少到多,逐渐过渡到正常喂养。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术后4~8 d出院,平均6 d。43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均进食正常,未再出现喷射性呕吐,生长发育良好,切口愈合良好,脐部无可视性瘢痕。复查腹部彩超均提示幽门管正常,幽门管长度9~12 mm,平均11 mm;短轴断面直径7~10 mm,平均8 mm,内径3~6 mm,平均4 mm;幽门肌层厚度1.5~2.2 mm,平均1.9 mm。未见复发、肠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

3 讨论

与传统手术相比,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在术后恢复、创伤及外观方面都有显著优势[4,5],是治疗CHPS的首选方案。

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的主要方式有3种:①三孔法[6],经脐(缘)置入5 mm腹腔镜,经左上腹和右上腹置入trocar和器械行幽门环肌切开,此方法操作相对简单,尤其适合初学者,但是腹部3个切口影响术后美观。刘向阳等[7]报道在两侧肋缘下腋前线各做一2 mm切口,不放置trocar,直接置入操作器械行幽门环肌切开,但进入操作器械及更换器械时都比较困难,无形中增加了手术难度和时间,还容易误伤腹腔内其他脏器。②经脐两孔法(或经脐单部位两孔法)[8],经脐部置入5 mm腹腔镜,经右上腹(或脐右上缘10点方向)操作孔置入器械行幽门环肌切开。此方法的缺点是由于少了1个操作孔固定幽门,幽门活动度较大,不容易切开,而且术区视野暴露较差,容易伤及周围组织,需要术者在熟练掌握三孔法的基础上才可完成。③经脐单部位三孔法[9,10],经脐正中置入5 mm腹腔镜,经脐缘3点、9点(或9点、12点)置入3 mm器械行幽门环肌切开。此方法同样能保证较好的术后外观,但破坏了脐部的完整性,并且trocar之间容易碰撞,影响手术操作。以上手术方式各有优缺点,随着腹腔镜操作的熟练度和经验不断增加,我们在此基础上稍微改良经脐单部位三孔法,于脐环下方皱褶处做切口,既能充分利用脐部这一天然瘢痕的形态,又能保留肚脐的完整性,另外,把5 mm腔镜换成3 mm腔镜,有效避免3个trocar之间发生碰撞,不仅切口隐蔽,美容效果好,而且操作方便,本组4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

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手术技巧,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①显示屏放于患儿头端稍偏左侧,术者站于患儿右侧,扶镜手位于左侧,手术由术者单人操作,做到“手心合一”,避免配合不默契。②使用一次性3 mm trocar,防脱滑效果好,不用缝扎固定,也能增加术野。③ 3个trocar不要放在同一平面上,应该一深一浅、一前一后,这样可以减少碰撞和交叉冲突[11]。④顺利完成手术的前提条件是有良好的视野暴露。术者左手持无损伤钳从脐右缘操作孔置入固定胃窦部,将幽门向前向下翻转充分暴露术区,使其固定牢靠,右手持幽门切开刀从脐左缘操作孔置入,选择无血管区行幽门肌切开,虽然操作孔离得很近,但是由于3个trocar不在同一平面,操作起来很顺手。不过在切开时一定注意深浅适度,切勿过深,以免损伤黏膜。我们使用带鞘幽门刀能有效控制深度。另外,也不要切开太长,避免损伤十二指肠或胃壁,尽可能“少切多撑”。⑤在分离肌层时,需将幽门撑开钳插到幽门中段深肌层处,保持力量作用于幽门纵轴并适度加压,逐渐均匀、缓慢撑开,如果一次不能完全撑开,可以分多次,切勿用力过大,以免损伤黏膜造成穿孔。

综上所述,随着腹腔镜手术经验的不断积累,只要掌握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的手术要点,经脐缘单部位三孔法治疗CHPS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术后外观无瘢痕。

猜你喜欢
经脐脐部肌层
氯化钾与萝卜汤促进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卵巢良性肿瘤术后排气的临床分析
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理念在新生儿脐带护理中的应用及对脐带脱落的影响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前腹部超声检测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临床价值
探讨个体化干预模式在脐部敷贴法治疗小儿泄泻100例的应用价值
新生儿脐带暴露疗法的效果观察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前腹部超声检测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临床价值
子宫内膜癌的ADC 值与肌层浸润深度的相关性研究
穿露脐装注意事项
经脐两孔法腹腔镜腹股沟疝内环高位结扎加脐外侧襞加强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附108例报告)
3D与2D腹腔镜悬吊式经脐全子宫切除术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