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如何担负起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责任

2020-11-20 02:12程彩霞
写真地理 2020年37期
关键词: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小学数学

程彩霞

摘 要: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必须担负起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责任。一、注重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二、上好综合实践课,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三、设计具有生活背景的问题,和一些实际操作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7.20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现代数学发展的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数学意识的空前发展,许多抽象的数学理论得到引用,数学向其他学科渗透,各门科学都向着“数学化”发展,数学在渗透到各门学科领域的同时,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现代社会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公民运用数学知识去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因此,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必须担负起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责任。

1 注重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所谓知识的来龙去脉,即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从哪里来”,又会“到哪里去”,要让学生知道数学“从哪里来”,可给学生提供,或让学生自己搜集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材料、发展史资料。其次,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而数学知识“到哪里去”,其实就是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小学阶段的许多数学知识,都是由生活中的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抽象而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创设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例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1)创设生活情境,感知数学问题。课件出示两个房间的画面,一个整洁(林林的房间),一个零乱(东东的房间)。师:林林是怎样把东西放得整整齐齐?这有什么奥秘呢?

(2)结合生活情境,探求新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数学问题,课件画面呈现兴趣小组上课铃响时的情景:学生走进绘画班、书法班、足球班、舞蹈班等,让学生观察并体验,画面上小朋友走进教室的情况是根据小朋友们的兴趣爱好来分的。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课件再现一组画面“书店、电影院、家电商场。师:看到这三幅画,你想跟小朋友和老师说什么呀?生回答后,師总结并追问:分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这种分类的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海油很多,你能举些例子吗?

2 上好综合实践课,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综合实践课活动兼顾“综合性”与“实践性”,它承载着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探究能力的培养,合作能力的提高,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等多重的教学任务。教学时,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即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合作交流;另一方面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例如:综合实践活动《旅游中的数学》可以这样设计。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提出活动任务;2、设计初步方案;3、开展调查活动。

第二阶段(开始上课)

1、课前谈话,师:今天我们学校来了这么多客人,为了表示我们的热情,我们班的同学设计了“庆阳一日游”不同特色线路的方案,为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当一回导游。

2、线路介绍,每个小组推选一到两名学生,向全体来宾介绍本小组设计的旅游线路,利用事先制定好的多媒体文件,战士各景点的图片资料,并报告预算的团费,动员客人们选择自己的旅游线路。

3、统计与计算:(1)来宾们填写课前发放的线路选择表。学生们按课前划分的区域到会场中收集。(2)各小组统计选择不同线路的人数。把统计结果填写到黑板上张贴的报团人数统计表中。(3)教师出示各项开支价格表。(4)各小组根据表中的数据,计算每位游客应交的团费。教师针对各小组在统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或个别指导。

4、公布结果,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来宾们汇报最后的计算结果,并把结果展示出来。

5、活动小结,师生发表对本次活动的看法,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本节课在上课前,教师让学生在课外搜集、整理、分析有关旅游资料,让他们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课内外知识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上课时,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收集到的旅游资料不同,让他们设计不同的旅游线路,这为学生实践与思考提供了广宽的天地,让学生在探索解决现实数学问题活动中,培养了探究意识,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旅游线路活动中,要设计一条理想的旅游线路,需要学生进行分工合作,本活动为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3 设计具有生活背景的问题,和一些实际操作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具有生活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时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六年级总复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完成房间装饰的任务:先测量自己住的小房间的长和宽,用学过的比例尺画下来,然后到建材市场挑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地砖,测量出它的长和宽,再计算一下,用这种地砖铺地需要多少块?一共要花费多少元?并在四周和屋顶涂上涂料,了解市场上自己喜欢的涂料每平方米的用料量,计算一下大约需多少涂料?多少元?这个活动促使学生走向社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加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最为精彩的描述。的确,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引用的实际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小学数学
浅谈高职数学素质教育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浅议
提升语文课堂游戏教学实效性研究
儿童数学教育视角下的“应用意识”培养
高中生物教学时如何提升学生质疑能力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