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路径研究

2020-11-22 01:59宫小淇大连民族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28期
关键词:学业共同体中华民族

■宫小淇 崔 杰/大连民族大学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院校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践行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重要部分,民族院校中各民族师生汇聚一起,互相交流学习,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呈现出了丰富多彩,交相辉映的多民族文化氛围。在民族院校中深入研究并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民族院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新时期做好我国民族工作意义重大。

一、民族院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在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上,明确提出要“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又把这一问题提升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上去,并且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发展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根本要求,是发展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根本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特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一我们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对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民族院校作为我国民族工作和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承担者,肩负着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新时代青年的教育重任,民族院校中各民族大学生汇聚在一起,共同成长发展,共同学习生活,在朝夕相处中,多民族的灿烂文化互相交流,更容易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我国各民族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在民族院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利于增强各民族同学维护祖国统一,捍卫民族团结,自觉抵制反对民族分裂的自觉性,增强同学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并产生行动自觉,因此铸牢民族院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做好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民族院校作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载体,在立德树人过程中渗透民族共同体知识,形成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对我国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学生的交流交往交融,铸牢各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二、民族院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路径选择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种重人情伦理的情感社会,费孝通先生指出了人情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人们之间依照亲缘程度与互动往来的频率与感受产生心理层面的情感距离,“所有的人际情感、义务和责任由此生发”和建立。除却这种横向人际社会间的情感基础,在纵向上,也有家国情怀,当然这也可以说是横向情感的延伸。《大学》四目就是讲求个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形成一种“天下—国—家”位序的集体主义情怀。有学者就总结道,家国情怀就是“个体对其所生活的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表现为情感和理智上热爱共同体,自觉承担共同体责任”。从情感政治学角度来看,情感具有一定的凝聚性,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情感的纽带,在民族院校大学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握情感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发挥情感的建设价值,这体现的不仅是学生个体间的人际存在,也体现在学生群体在交往交流中拉近情感距离、实现情感交融,让各民族同学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也是一个大家庭的存在,在体验家一般的族际情感的同时,也应当呈现出自觉维护的责任和使命担当。

民族院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一点就是学生的主观认识和感受,即情感人心。情感是认知到行为之间转化的一个关键因素,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理解、感受等可能通过具体的情境和体验而产生相应的情感,而情感又会对其后续的实践和行为的知行合一产生影响。基于此,在民族院校中,根据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进社团、进班级,发挥利用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民族活动,促进民族间的交流,拉进民族间的距离,打造交流互鉴,相互包容的丰富校园文化,打牢各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基础。通过强化国家认同,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加深各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培育和深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深同学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为各族学生营造全方面发展的良好环境,持续加强同学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

三、民族院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保障

民族院校因为其生源分布的特点,更要高度重视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在日常的教育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关内容,从思想引领、学业帮扶、心理助困、发展助成等多方面,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把工作做好学生的心里去,在解决学生精神思想方面的同时也关注解决学生发展相关的物质方面内容,在全面位的工作中,提升各民族带学生的情感认同,持续做好广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工作。

第一,持续发挥少数民族教师和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增强他们模范表率的“内在自觉”,通过结对子的方式,在学业、人际、心理、就业等多方面互助共进,在“一对一”“多帮一”的环境中,促进各族学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第二,建立学生学业辅导长效机制,从低年级学生开展建立学业预警机制,关注学生学业发展,对于来自偏远地区学业基础薄弱的同学加强帮扶引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重试信心,通过实施“学长计划”“导师制”等帮扶活动,建设学业发展辅导工作室、发展生涯规划,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我归属感和认同感。第三,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文化、文艺活动和民族文化、体育活动等多种形式,激发同学们的情感凝聚,通过少数民族学生骨干培训班、党校团校等,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各民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促进民族交融;最后,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作用,发挥协同育人效果,加强师生交往,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通过组织开展“校领导接待日”“机关党员干部联系学生”“师生午餐会”等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进一步加深民族情感交流,营造共学共进、互帮互助、互学互融的氛围,促进各族师生融洽交往交流,在春风化雨中,滋润各民族学生的共同体情感,铸牢民族院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学业共同体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大学准备与学业成功:美国“早修大学高中”项目的经验启示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业精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