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题材影视剧看现代化叙事的乡村想象

2020-11-23 06:31崔思瑶
北方文学 2020年20期

崔思瑶

摘 要:伴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因为城市的介入而被置入到了新的历史潮流中。影视剧作为社会现状的窗口,着眼于乡村叙事题材,描绘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的生活图景。本文从《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的故事文本入手,探讨现代化叙事视角下乡村题材电视剧关于乡村的想象。

关键词:乡村叙事;乡村想象;乡村青年

近十年来,乡村题材的影视剧在叙事上经历了不小的变革。目前,我国正处于乡村振兴的关键建设阶段,伴随着百姓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题材类的文化产品在叙事上呈现出更自由、更朴实、更具有公共性的特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显然,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农村面临着城镇化转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双重变革。从乡村叙事的视角出发,影视剧通常以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历史潮流为背景,打破原有的城乡二元对立结构,用一种崭新的目光看待农村生活。

近年来,大量有关于中国乡村的影视剧涌入大众视野。如《苦乐村官》《最美的乡村》《枫叶红了》等,这些影视剧着眼于当下社会,探讨城乡发展进程中,青年与乡村、农民与土地、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其中,连续拍摄并播出了14年的农村题材系列电视剧——《乡村爱情》,将在2021年迎来第13部的首播。该剧截至目前已经播出了12部、400多集。据统计,《乡村爱情故事》是2010年全国电视剧收视第一,收视率达5.04%。如此庞大的收视群体使得在 2015 年后的网剧时代,《乡村爱情》等农村系列剧仍是收视中的佼佼者[1]。

一、乡土情结与城市认同

《乡村爱情》这一系列电视剧描绘了中国东北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图景,塑造了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典型人物形象。在乡村的城镇化转型过程中,象牙山村的村民们从农村成长起来,并通过不断的努力拓展事业,创造出了自己的新生活。

乡村题材的影视剧叙述很容易从乡村的角度看待乡村与城市关系的问题,将对城市的向往理解为是对乡村的背叛。在《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中,向往城市是象牙山村村名的普遍现象,但他们并不热衷于繁华的都市生活,而是致力于弃城返乡、改造乡村、发展事业。时代的进程为他们提供了可以施展才华的更广阔天地。伴随着乡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现代化的普及和互联网的覆盖,城乡的差别正在逐渐缩小,乡村不是完全与城市对立的封闭区域。乡村青年们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在不断转变,父辈们一辈子依靠土地吃饭的观点与做法可能不是当下的最好选择。

以谢永强、王小蒙等人为代表的象牙山村的青年们,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思想前卫,从乡村中成长起来,在家乡土地开始自己的生活,他们既是乡村的主要劳动力,更是时代变革环境中的主人公。

新时代下,伴随着城市的介入,乡村开始被置入到了“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潮流中。在新的政治、文化和权力话语的交织下,乡村与城市的差别变得越来越小,以往影视剧中展现出来的城乡二元对立也越来越不明显。

剧中的乡村并不是从前只有人与土地的传统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到来,取代了原本“田园牧歌”一样的乡村神话,将原有的乡村改造成为现代社会的“新农村”。新时代下的“城乡叙事”将城市故事与乡村故事相融合,城市与乡村融为一体,讲述时代下的“大故事”。

剧中村民们对于自身的认同也是“城乡叙事”意识选择的结果。村民们在外形塑造上与城市青年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剧中王小蒙、香秀等女性角色打扮入时,家庭富足,与从城市来到象牙山村的谢小梅、李秋歌等形象也很接近;而村民们对于城市的认同更表现在热衷进城这一方面,并把都市生活引入到乡村中。

二、故事文本与主流话语的缝合

毫无疑问,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很大程度上是对国家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的反映。《乡村爱情》文本并不高雅,但它框架性的宏大叙事符合主旋律[2]。

纵观整部电视剧,故事的主角王小蒙一直以温柔、善良又独立的女性形象出现。在协调家庭内部矛盾,处理自己与公公之間关系上,同样展现了自主性。家庭出现矛盾时,她给予丈夫足够的理解与包容,以自己的方式化解,在丈夫与公公发生争执时努力从中调解,公公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后也能平缓迂回地解决,既非盲目顺从亦非直接引起冲突。

在事业发展中,王小蒙将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引入象牙山村,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工厂的同时也为村民们带来了福利。王小蒙事业的成功,也从侧面证实了城市的参与对于农村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这种城乡互动中,小蒙成长为一名农民企业家。事实上,《乡村爱情》系列剧中每位村民的事业发展,都离不开城市的支持。

在剧中,国家提倡的乡村振兴、城乡和兴等理念通过人物们幽默又通俗的台词委婉地表达出来,这样的呈现方式既有利于观众理解,又不会产生反向心理。在2019年初播出的乡村爱情第11部中,新加入了女大学生村官杜小双这一角色,并在剧情中设计了通过直播、村淘等手段带领象牙山村民致富的桥段。

这一设计显然是将2018年国家提倡的科技人才下乡、农村精准脱贫等主流话语缝合到了故事文本中。只是这种缝合不再是宏达的表达,而是通过乡村朝气蓬勃的青年们,呈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认同。

三、现代化叙事的乡村想象

在400多集的电视剧中,伴随着城市的不断介入,象牙山村民们的形象是模糊的、禁不起推敲的。剧中甚至没有从事与土地、农业等相关基础工作的人,王小蒙的豆制品加工厂、谢永强的果园、赵玉田和刘英的苗圃等,都是在乡村的城镇化转型背景下出现的,他们失去了对自身乡村定位的认识,反而自然而然地过起了城市化的生活。创作者回避了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和人们焦虑彷徨的心理状态,只着重刻画了村民们事业逐步壮大,将其对于自身角色的转变视为理所当然,而忽视了乡村与城市的差距。

剧中村民们的自我定位并不明确,他们拥有当下农村人民优秀的品质,但却过于顺利地融入了现代化的生活。电视剧在展现乡村城镇化转型的过程中并没有着重刻画人物思想的转变,让观众无从感受到变革中城市与乡村交织地带带给人们的困顿与不安。

现实主义的作品是当下社会的窗口,更是创作者的想象。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斯图亚特·霍尔曾在《文化、传媒和“意识形态效果”》一书中指出:“现代传媒的文化功能主要有两个,即选择建构社会知识和社会影像”[3]。

剧中的人物就完全承载了创作者的美好理想与希望。在乡村叙事的命题下,象牙山村的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圆满的爱情和事业打破了传统城市乡村二元对立的结构,乡村与城市的界限不再深刻清晰。《乡村爱情》的每一次播出,剧中的叙事风格就越来越远离“农民以及农村”,当然,这并不代表影视剧是不真实的。究其原因,大抵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转型,中国的乡村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但这一背景并不意味着影视剧中“乡村味道”的消失。

《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只是建构了当下乡村的一种理想类型,村民们真实的生活与情感及乡村在发展中面临的危机没有得到充分刻画和展现。在艺术创作中,影视剧虚幻的文本显然不应该忽视城乡融合发展背后更为复杂的因素,即在这一转型时期,中国的乡村与城市之间、村民与土地之间、村民与乡土生活之间更严谨的逻辑关系,尤其是在最能代表现代化进程的青年们身上,更应该有所体现。

毕竟现实生活中,他们显然不能直接大踏步地向着新农村、向着城市走去。

参考文献

[1]王多焱.以《乡村爱情》为例探究农村影视剧的模式形成[J].西部广播电视,2020(10):114–115.

[2]夏维波,梁琳琦.东北有只始祖鸟——《乡村爱情》(2006—2019)作为一个大众文化过渡性文本的典型性[J].中国民族博览,2019(12):237–242.

[3]白娴.纪实类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中的乡村想象与媒介呈现[D].昆明:云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