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提升识字效率

2020-11-24 20:42高台县宣化镇中心小学
甘肃教育 2020年19期
关键词:音形造字识字

○ 高台县宣化镇中心小学

汉字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汉字教学以及汉字中蕴藏的文化传承,要基于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开展语文识字教学,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强化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认知,使小学生更加了解本民族的文字以及文字中的文化内涵。下面,笔者就汉字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传承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古人造字时,将自己的道德标准融入了构字之中。正所谓:“字小乾坤大。”汉字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坚守。

首先,汉字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汉字最初是绘图显意的形义字,分析每个汉字的结构,可以发现其中的造字依据,也能够想象当时的社会生活。其次,汉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分析汉字的结构,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思想意识。比如:“妇”字的繁体写成“婦”,右边是“扫帚”的“帚”字。古代人认为妇女要打扫房间,操持家务;男人在外开荒种地,打猎耕田。可见,汉字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家长要重视识字教育

识字作为学习文化的起点,不仅是阅读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关键。家庭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一课堂,家长重视识字教育,能够为学生认识汉字、积累汉字提供最有利的帮助。因此,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家长也应该更加关注汉字教育。在家庭中,家长要通过带领孩子学习、阅读、识字等活动,启迪孩子心智,并进行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

三、引入传统文化,提升识字教学的策略

1.利用传统文化,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之于学习的重要性。基于文化传承的视角,引领学生学习汉字,教师要借传统文化故事、汉字造字理论等,引发学生思考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汉字,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如,在讲解与“贝”相关的汉字时,教师则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贝”字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结合“贝”字的演变过程,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钱币文化,通过观看多媒体视频,加上教师的讲解和分析,学生就会了解到,古人最初将贝壳作为交换的中介物,这就是最初钱币的原型。因此,与钱相关的汉字,往往以“贝”作为偏旁。多媒体视频生动、直观、动态的展示以及有趣的讲解,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和理解。

2.利用传统文化,帮助学生理解汉字。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关键就是理解汉字,理解汉字则应该从音形义三个方面入手,汉字的音形义中蕴藏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就可以借传统文化的渗透,强化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体悟。让学生在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中感受到汉字的魅力,从而清晰地理解音形义的构成。

如,“姓”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远古母系氏族文化:在远古母系氏族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很高,受到人们的高度尊敬。通过这样的传统文化渗透,使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姓”这个汉字。

3.利用传统文化,加强汉字教学。识字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含义以及造字法,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

如,在“春”“秋”两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春”字的含义入手,播放多媒体课件:甲骨文的“春”字是草木种子发芽的图片,代表着希望、新生和一切美好的事物。“春”字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春秋”,这是因为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春去秋来指的就是时间,时间的循环就是历史。通过渗透传统文化,让低年级学生掌握“春秋”这个词以及“春”字“秋”字的意思,进而掌握其应用方法,这样在造句或者写作中就不会用错。久而久之,学生的汉字应用能力、理解能力都会提升。

识字教学是奠定学生学习基础、夯实学生学习根基的关键。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将传统文化与识字教学相整合,通过合理渗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奠定学生读写基础。

猜你喜欢
音形造字识字
秦简牍专造字释例
巧用儿歌教拼音
从词形、语音看日语拟声拟态词的特征
识字
识字儿歌
识字谜语
乐音音形的感知与谐和性分析
造字・造词・造句——论网络语言的要素及其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