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体系下的实践育人模式研究

2020-11-24 22:54陈鹏冰
大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全员育人体系

陈鹏冰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430074)

一、引言

在社会实践需求日益增加的当代教育培养体系中,如何做好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工作是各大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1-2]。实践育人理念提出了基于提升教育质量、打造实用型人才的高校育人目标。高校应当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与社会实践挂钩,探索产学结合的学生实践平台,建立校内、外双师辅导机制,人才输送与孵化基地等育人模式,针对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缺点,不断改进和优化教育方法,实现以实践为基础的育人目标。通过对现有的实践育人模式进行研究发现,高校结合实践对学生进行培养划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理论结合实践的校企合作。与企业签订相关实训、实践协议,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输送人才,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工作中学习企业的运转模式和实际需求,既能满足企业真实人才需求,又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帮助。第二,理论与实践各占一半的学习时间安排。通过先理论后实践的连续教学管理,可以让学生交替并消化所学知识,通过循环反复,实现理论结合实践的深化训练。第三,以常规校园生活为主,高年级阶段社会实践为辅。这种模式是传统的学生实习、实践活动,通过学校建立了学生与企业间的桥梁,实现了就业岗位匹配的目标。三种模式各有特点,均需要高校主导,企业配合下的协同配合[3]。

二、三全育人体系及其特点分析

三全育人是在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位一体架构下,实现育人目标的,在新时代背景下,三全育人对高校提出了更高要求[4]。为了切实推进育人工作的稳步发展,高校将三全育人作为育人体系建设目标,通过体制机制、教学、管理等多角度改革,实现全员、全程和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建设。全员育人是按照学生发展规律,整合一切教育资源,调动全员积极参与学生培养工作,形成了以高校为主导的全员育人体系。其次,根据学生发展规律,阶段性整合教育资源,使不同层次的人参与人才培养工作,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符合其思维的培养教育方式,推动实践育人活动。高校育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因此强调的不仅仅是学业上的突破,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平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结合多方面平台,从多维度管理学生培育工作。

三全育人的三位一体体系具有以人为本的育人特点。首先,通过全员参与,以科学管理为手段,相互协调合作,形成了以学校为主,家庭、社会为辅的培养环境。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导方,充分发挥资源整合和组织协调优势,通过学习—生活一条主线,将学生在四年中所接受的信息和教育串联起来,每个人自觉负责线条中的培养工作。同时,在各方协调的过程中可以培养一批骨干力量,从学生生活、思想、学习等方面促进其成长,并以此为目标打造素质过硬的人才培养队伍,为后期的社会实践引导做铺垫。其次,通过全程参与,针对不同阶段可针对性教育。将育人工作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根据人才的思想道德培养、专业技能知识培养、综合素质培养、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等不同层面需求,开展长期培养、短期培养形式的教育活动,将育人工作从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影响学生成长的教育活动,发挥教育的最大功能。最后,全方位参与,拓展人才培养的宽度和广度。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加注重课堂教育,往往没有相关的体制或制度要求教师在课后工作,而三全育人不仅是针对教学活动,还对学生课后生活参与、全方面均衡发展做出要求,使育人活动真正成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需要将单一校内课堂扩展成为以学校为基点,不断向外部延伸,整合校内外人力、物力资源,为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运作。因此,三全育人具有成熟立体的教育体系,可实现校内外、课堂内外的育人合力。

三全育人在工作机制上具有创新、创造的特色。首先,三全育人创新了人才培养中理论课程体系,建立了以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为基础,专业知识技能为核心的课程线条,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提升了队伍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创造了以学生为核心的综合课程体系,在不同阶段融入了新教学方法、新教学思路、新教学模式,切实促进了高校的课程改革和学科融合。在完成教学改革的前提下,拓展了校外课堂、第三课堂等多种形式的实践育人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提升了各个环节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创新、发展课程的过程中,也诞生了新的学生管理模式。传统的教师管学习、辅导员管一把抓的管理模式已逐渐被淘汰。根据分工,形成了以班主任或辅导员为主导,学生骨干辅助的全员管理模式,学生按照既定目标,根据自身情况不同,实现自我管理,并受集体监督和评价,大大提升了学生自律性,并对管理人员的职业化、教师专业化提出更高要求,以学生、老师共同进步去维护发展这一育人体系。

三、实践育人模式构建

(一)实践育人早期模式

通过多年探索和发展,高校的实践育人活动已从最初的就业实习变成校内、校外结合,甚至涵盖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综合性育人模式。首先,大学发展了学生社团,通过团体活动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社交培养与综合能力锻炼,是非正式组织中发展较为成熟、规模最大的自发性团体,为学生课余生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和自我展现舞台。其次,创新创业活动在学校的组织协同,社会企业共同参与下,形成了以产学研一体化的学生实践平台。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学生展示自我才华,发挥创造性,打造了一个个创新型产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学生逐渐形成了以自身为主导,导师为辅助的合作团队,通过所学所用获得磨炼,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提升了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创业团队,这种育人模式已将学生培养向全才培养转变,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另外,高校助教助研活动开展也有利于学生实践育人培养。高校通过鼓励学生,依据其兴趣和特长,参与到学校科研和教学活动中去,利用学校提供的教学场所、科研设备,提前让学生以实践入手培养学习兴趣,在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参与到课程和科研项目中,加深其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了综合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践育人模式优化

强化产学研一体化实践育人模式。由于社会实践、助教助研活动受高校组织形式限制,往往未形成完整生态链,产学研一体化则是将三者结合实践形成有机整体。通过产学研一体化,高校将重大项目引入、吸收并消化,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引导其加入并协助解决生产难题,将科研转化为实际需求,并积极引进人才、学者,督促学生向其学习,在理论知识强化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实践探索。

强化顶岗实习实践育人模式。加强与企业合作力度,依托产学研平台,将学生推送至企业关键岗位,通过双向推动人才培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在依托高校科研实力和人才体系的基础上,要充分把握企业人才要求,做好岗位和人才的匹配调研,让学生在顶岗实践中学有所成。

强化志愿者服务实践育人模式。志愿者服务意在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因此需大力加强志愿者服务相关体系建设力度。通过切实支持,认真调研、开展和总结,将学生参与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结合社会所需,真正培养学生在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为社会实践赋予重要意义。

(三)三全育人体系下的实践育人体系优化

首先,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在三全育人体系下,教师队伍的基础是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同时要求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双师型队伍建设需要求高校加强对教师队伍的质量培养,既要求教师理论知识扎实,又要求其具备参与、把控实践活动的能力。通过人才引进、教师外出挂职等多种形式,高校可以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教师队伍思想教育上要求其转变教学思路,从理论到实践,加强与社会联系[5]。同时,建立有效的双师队伍人才激励体系,对促进教师骨干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其次,加强实践基地和孵化基地建设。在三全育人体系下,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实现方式,对建设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应大力支持,不局限在某一优势学科或领域。

最后,协同三全育人体系构建实践育人机制。加大实践育人的各种形式下的经费、人力投入,保障实践体系健康运转,保证资金充沛、人员充足,营造健康发展的社会实践环境。加强体系内上下联动和内外协作,由高校牵头进行内部管理创新改革,从制度和组织形式上培育育人机制,并积极与企业和社会建立联合管理模式,通过制度约束多方行为,为实践育人机制发展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全员育人体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全员核酸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图们市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全员校运会,全员齐参与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