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自我提升路径

2020-11-24 22:54范嘉欣
大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幸福感辅导员职业

范嘉欣

(西安石油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710000)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之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的主体队伍,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与学生相处时间多,对学生了解深入,容易建立深厚的感情并能够获得学生的信任,在与学生的接触中辅导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这一切都基于辅导员热爱自己的工作,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能够在辅导员的工作中获得幸福。因此只有具有较高水平的职业幸福感,高校辅导员才能避免陷入职业倦怠,更好地完成德育工作,促进高校的发展,培养优秀的大学生,提升思想教育的实效。

幸福感是每个人所拥有的客观条件和人们的需求价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它是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1]。而职业幸福感则是个体在工作中持续、稳定的幸福体验,取决于从事该职业抱有的目的[2]。综上,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是辅导员是其在职业生活中各个维度下感受到的平衡感和舒适感,是辅导员体验到的身心之间的一种和谐,就其本质的来说,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在于自我价值的全面实现[3]。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原因

(一)职业晋升成困境,无法实现价值陷迷茫

高校辅导员总的来说是一个年轻的队伍,大多数是应届毕业生,30 岁以下年龄层居多。辅导员肩负着对“祖国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及人文素养教育重担,在岗位上却难以看清自己的职业道路前进方向,难免会陷入迷茫。在进一步的晋升中,晋升岗位与辅导员的数量形成的“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因此辅导员易对自己的工作失去奋斗动力,往往在有选择时转岗离开,当工作中无法实现自身价值时,职业幸福感会大大降低。

(二)工作繁杂、多样,过度精力损耗

辅导员的工作难以规定具体的工作时间,辅导员自入职起,基本要求为保持24 小时手机开机,随时可以联系到,当坐班结束后只要学生有事需要立马进入工作状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过长的工作时间会使辅导员在工作中面临更多的应激源,应激源包括人际关系、社会、心理等。在工作时间内辅导员需要面对不同的学生、学生家长、学校各部门的老师、学校外界与学生工作有关的人员,在此环境中辅导员需要随时切换不同的模式去应对不同的人际沟通,当交流对象转变时需要辅导员改变沟通方式,付出较大心力。这样的工作环境导致辅导员一直处于高度精神紧张中,长期的紧张会危机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心理负担过重、肝功能下降、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后果,在心理上则导致焦虑、抑郁等严重心理疾病。在长时间的工作中,辅导员精力耗损,职业幸福感随之降低。

(三)工作成效无法量化,失去信心

在工作中,辅导员所支配的体力及脑力都不比其他岗位少,所承受的情绪负荷也较大。辅导员的工作相对于高校其他类专职工作的高专业性、统一性,工作内容较为琐碎、繁杂、枯燥,且多为事务性工作,而事务性工作的完成难以获得高成就感,辅导员如果持续进行维稳的工作就只是将工作做到完成最低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付出大量的心力所得到的难以被量化。当辅导员回顾自己的工作时,感受不到工作所带来的荣誉感及成就感,难以维持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心理平衡,当付出与回报这个天平失衡,会进一步让辅导员产生压力,影响工作满意度,降低职业幸福感[4]。

(四)学生难以理解,无积极动力

辅导员工作与专职教师不同,辅导员的工作重在与学生的沟通及交流,且部分时候要充当一个“黑脸”的角色,辅导员既难以通过在课堂上的魅力来感召学生,日常学生事务管理过程中又常做出限制学生的行为,学生很难在当下感知到辅导员的良苦用心,对辅导员的工作常常不理解。因此辅导员难以在工作中感受到积极的动力,在感受到学生的排斥和曲解后更加困惑、受打击。重重焦虑导致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不断下降。

二、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自我提升方式

现阶段,国家层面不断推进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倡导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尚;高校层面为辅导员成长提供良好的支持系统,形成健全的辅导员的考评制度,建立和谐、包容、友善的工作氛围,进一步改善辅导员的经济待遇及工作环境,明确辅导员的责任义务。在这样的情形下,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提升更需要辅导员的自我调节、提升,形成满足感。

(一)提升政治素养,坚定理想信念

辅导员难以体会到职业幸福感,很大层面上是因为被事务性工作所纠缠,忘记了自己作为学生成长成才人生导师的角色和责任。对此,辅导员要培养自身的政治素养,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自觉坚持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自觉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只有辅导员提升了自身的政治素养,才能有积极向上且正确的幸福观,才会自觉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以敬业爱生、育人为本作为自己工作的职业守则,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梦想,在学生工作中体会生命价值,才能感受到职业幸福[5]。

(二)正确自我认同,热爱教育事业

教书育人不仅是对学生知识层面上的教导,更多的是对学生精神层面上的引领,在工作中辅导员工作的琐碎、繁杂都使辅导员对自己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将自己与保姆、服务员等职业相联系,错误地进行自我解读。辅导员是高校教育团队和管理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线学生工作者,直接接触学生、直接引领学生、直接教育学生,学生的进步、健康、成才、发展与辅导员息息相关,学生的进步和成长都能够体现辅导员的教育价值。辅导员工作其实是一种机遇,科学规划自身职业后,在工作中尝试将琐碎的工作变得有序,将枯燥的工作变得有趣,将紧张的气氛看作是一种历练,将工作经验提炼成理论,最后将自己升华成能够临危不乱、处事不惊的优秀辅导员[6]。

(三)坚持终身学习,提高职业技能

高校辅导员既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又要建设学生党团、班级、学风,帮助学生正确进行职业规划,还要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管理学生日常事务,并且要对工作中的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形成实践研究,以上工作都需要辅导员注重对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注重对能力的提高和应用。辅导员要组建起属于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心理等多门学科知识体系,带领不同专业的学生还要学习相关专业知识。除了知识以外,辅导员还承担着信息的上传下达、文件拟写、跟不同群体沟通交流、完成课程教学等需要技能支持的事务,在此基础上辅导员需要培养自身组织管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统筹管理能力等,提高所需职业技能。辅导员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应对时代变化、学生观念变化所带来的冲击与要求。当辅导员拥有多重知识、多种技能,能够轻松应对工作中的任何常规及突发事件时,就能够感受到自身对于工作的把控感及胜任感,从而激发热情,获得幸福。

(四)建立良好人际,拥有积极社会支持系统

良好的沟通交流技巧能够使辅导员的工作事半功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支持系统也能进一步促使辅导员获得帮助和支持。善于协调人际关系,掌握一定的交往技能的辅导员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辅导员平时交往的圈子多固定在学校甚至于学院内,难以有所创新,这时候应主动与其他辅导员交流、学习优秀辅导员的工作经验。在此过程中年轻辅导员会掌握一定的捷径以更快获得成功,有工作经验的辅导员则会感受到久违的工作活力,相互倾听、表达、分享、尊重,达到双赢。

三、结语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是学校与学生的纽带,是高校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良好的职业幸福感有助于辅导员展现个人魅力、师德师风,更关系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作为一名辅导员,在把握外界提供的机会和支持的基础上,也要不断努力提升自己职业幸福感,做好本职工作,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幸福感辅导员职业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职业写作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我爱的职业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五花八门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