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道高考试题引发的教学思考

2020-11-25 00:55甘肃王明强
教学考试(高考化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试题考查化学

甘肃 王明强

高考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环节,除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外,还要引领高中教育教学的方向,即起“指挥棒”的作用。2014年颁布的《关于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意见》中要求,新时代下的高考要“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高考试题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载体,从近两年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试题评析中可以看出这一点。但近年全国卷中个别试题的出现,引发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讨论。本文以2020年全国卷Ⅰ第9题为例,浅谈几点对教育教学的思考。

1.试题再现

(2020·全国卷Ⅰ·9)下列气体去除杂质的方法中,不能实现目的的是

( )

【答案】A

2.试题的争议

试题公开后,网络上大量的一线教师对本试题提出了质疑,质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A选项中的SO2和H2S是否可以大量共存;②C选项中,气固(O2与炽热的铜)反应是否彻底;③D选项中除去NO2的同时,NO有减少,不符合中学讲解的除杂应不增不减原则;④B、D选项的方法都为洗气,洗后又会引入新杂质水蒸气。

3.讨论与思考

3.1 对不同意见的讨论与分析

从两种不同意见来看,在一定条件下,两者都有充分的理由支撑自己的观点,难辨对错,但是,作为一道高考试题,教师必须要站在更高的认识角度看待问题。首先,两种意见持有者的侧重点不同,肯定者侧重于题目预设的原理与本质,比较注重实际的分离过程,而怀疑者的态度比较注重题目语言叙述的规范性,注重强调中学化学的基本内容与实验规则。其次,两种意见持有者的立场不同,肯定者站在教师(命题者)的立场分析问题,考虑化学知识应用的真实性与操作的现实性,而怀疑者站在考生的立场,关注考生是否被中学化学中的实验规则干扰而误选选项,同时考虑了引入水蒸气的问题。由此可见,看待问题角度不同,结果不同。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核心素养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明确要求:“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变化,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核心素养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中提出:“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依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在课程内容——化学实验中,学生要“体会实验条件控制对完成科学实验及探究活动的作用”。

本试题为实验除杂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必备知识、实验探究能力、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高中化学高频考查题型。例如2019年全国卷Ⅲ12题,C项考查了除去乙酸乙酯中少量的乙酸的实验方法,即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后分液;2016年全国卷Ⅱ13题,C项考查了除去铜粉中CuO的方法,即先加稀盐酸或稀硫酸与CuO反应,再过滤、洗涤、干燥,而不能选择硝酸;2016年全国卷Ⅰ10题A项考查了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的方法,即用饱和碳酸钠洗涤后分液,将乙酸乙酯从混合物中分离,D选项考查了如何除去Cl2中的HCl并得到纯净的Cl2,即用饱和食盐水洗气后用浓硫酸干燥。由此可见,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分离除杂方法的考查频率较高,这恰好体现了化学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的特点。

3.2 对教学的启示

高考化学除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高考的教育功能外,还引导着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向。作为新时代教师,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首先,教师需要依托教材,深度理解化学概念和实验原理,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知。一方面,在教学中,深度理解基本概念,例如“氧化反应”,在初中化学学习中,被定义为“得氧的反应”,然而进入高中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有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或“失电子的反应”为氧化反应;再如学习“燃烧的条件”这个内容时,初中教师就会归纳为“可燃物、空气(氧气)以及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三个条件同时满足,然而,进入高中,“燃烧”指所有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反应。另一方面,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的自然科学,一切的原理都是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来的,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要重视实验的真实性。例如,本文讨论的题目是“下列气体去除杂质的方法中,不能实现目的的是”,即试题已经假定了气体(杂质)这种情景“真实”存在,师生没有必要再纠结“硫化氢与二氧化硫能否共存”,因为高中化学与物理的很多情景处于“理想”状态,在现实中很难找到对应的原型。在现实除杂中,很难保证所需物质“不减”,例如学习“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中,我们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而氯气并不是完全不溶于饱和食盐水。再如,用重结晶的方法除去硝酸钾中的氯化钠时,硝酸钾也会有部分损失。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掌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合理的理解知识,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是什么”或者“就那样”,让学生学到的是“真知识”而不是“片面知识”,更要注重化学原理适用的条件,关注知识的内涵与外延。

其次,教师要切实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认知方式与水平。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了五个方面,化学教学通过这五个方面,提升学生关键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通过实验体验,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以及“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素养。教师在课堂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素材与化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切实引导学生通过素材构建化学知识结构与掌握知识内涵。教与学是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现实教学中能让学生真实体验的是实验教学,然而,实验室与实际的工艺生产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真实的工艺生产,让学生真正体验化学的魅力、认识物质分离与提纯的复杂性以及了解化学反应中条件控制的必要性。

最后,加强教师自我研修,同课改与时俱进。化学学科中理解是指教师对化学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和方法的一种本原性、结构化的认识,不仅是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还包括对具有化学学科特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的理解。随着科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人类对原有的认知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教师只有加强学科概念以及原理的认识,才能深度把握知识所蕴藏的内涵;只有对教学方式不断探索与改进,才能适应新时代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理念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结语

猜你喜欢
试题考查化学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