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山西经济转型发展战略研究

2020-11-26 11:42闫昱霖
市场周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资源型煤炭山西

闫昱霖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030619)

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与理论溯源

进入新时期,中国经济走入“新常态”。 2014 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同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从“速度、结构、动力”三方面对经济“新常态”进行阐释。 经济“新常态”的提出,既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总结,也是关键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具有深远意义。 2015 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 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提出的战略性指导。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供给管理,这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供给学派”相互联系,又迥然有异。 1803 年,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萨伊定律”,认为“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强调劳动、资本等供给端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成为供给学派的开端,并伴随古典自由主义在19 世纪一直位于主流经济学地位。 20 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经济自动调节机制失灵下,就业和生产无法达到均衡状态,必须进行政府干预,扩大有效需求,消除经济危机。 这是对以“萨伊定律”为代表的古典自由经济学派的一次否定。 20 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经济“滞涨”,对凯恩斯主义提出挑战,此时以罗伯特·蒙代尔、亚瑟·拉弗等为代表的“供给学派”诞生,重新肯定“萨伊定律”从供给侧出发的正确性,认为应当减少政府干预,以大幅度降低税率来刺激经济增长,否定了凯恩斯认为宏观调控对于“需求侧”为主要视角的认识。 供给学派成为20 世纪80 年代美国里根政府执政以及英国撒切尔“去国有化”政策的主要理论指导。 在随后的发展中,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经历了20 世纪80 年代美国严重财政和外贸赤字下的凯恩斯主义复辟,以及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下“供给管理”的再次兴起,可以看出,经济理论是伴随着世界几次重大经济危机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供给学派经历两起两落,形成了螺旋式上升的认识。

二、 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问题

山西省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长期依靠大规模高强度的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增长,形成了资源依赖度较高的经济结构。 在经济“新常态”下,以山西为代表的资源型地区首当其冲面临着资源利用不可持续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一)以资源、资本为主的要素投入结构亟须调整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阐释了国家和地区增长的关键在于发挥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理论进一步说明地区间的比较优势来源于当地的要素禀赋。 但在地区贸易中,要素丰富地区如果进一步增加要素投入,会使该要素密集型产品价格相对下降,贸易条件恶化,出现“悲惨增长”。 山西拥有丰富的煤炭和矿产资源,长期依靠资源开发进行经济发展。 但在技术和人力资本要素重要性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单纯依靠资源禀赋生产的初级产品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相比附加值低,因此,在与经济和技术更为发达地区的贸易中,山西总处于不利地位,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制约。 应该注意到,山西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多年来通过资源和资本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对技术和人力资本要素已经产生挤出效应。 近年来,科教文卫支出占一般预算财政支出的比重、专利授权数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下降。

(二)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亟须升级

要素结构决定产业结构,在以资源与资本为主要投入要素的发展中,山西形成了以煤炭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结构,因此,其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与煤炭产业和煤炭市场发展密切相关。 从产业结构看,山西资源型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持续上升。 2000 年之后,煤炭价格上涨,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产业经历了十年黄金时期,在2011 年达到历史最高点,山西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而在2012 年之后煤炭价格下行,伴随着国企改革阵痛,山西经济持续下滑,陷入“转型难,发展慢”的困局。 资源型产业的比重增大对制造业以及新兴产业的挤出效应十分明显,对资源型产业的过度依赖导致经济风险加剧,一旦市场发生波动对地区经济影响极大。

(三)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市场主体灵活度低,多样性差

资源型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市场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的格局。 山西省内多为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发展较慢,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民营经济无法发挥活力,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 民营经济是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因此,如何发展民营经济、鼓励中小企业创新、提升市场活力、发挥各个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是经济转型中的重要问题。

(四)政府主导下的经济发展难以激发市场活力

供给管理强调要减少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让政府放权,同时由市场代替政府进行资源配置。 山西在煤炭产业发展过程中,由煤炭价格上涨带来的行业高收益促使部分企业向政府官员寻租,从而引发了严重的腐败问题,这一现象即是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的结果。 在资源型地区转型中,利益分配始终是政府要关注的难点问题,资源开采形成的资源丰富地区与贫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资源型行业和其他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差距问题,以及在转型过程中的利益转化都为转型带来了诸多困难。

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山西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

(一)坚守能源高地,推动能源革命,完成质量变革

山西的经济转型并非完全抛弃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产业,而是更加充分发挥能源优势,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经济。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进行“能源革命”,这为山西经济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能源革命要从供给、消费、技术、体制等多方面进行革命,目前山西能源结构仍以煤为主,在此基础上,提升煤炭利用效率,实现煤炭清洁利用是关键,同时要建立多元供应体系,重点发展除煤炭之外的天然气、煤层气等能源,有条件的进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同步加强能源输配网络和储备设施建设。 从“供给侧”提高生产质量,完成质量变革。

(二)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生态,完成效率变革

山西转型发展要坚持以市场为主体,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转变政府职能,要辨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界定政府管理的边界,既不能过分干预市场,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 政府既是服务者,也是监督者,应当履行好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和环境保护的职责,不断完善市场生态,激发市场活力。 长期以来,山西省资源型产业发展速度过快,市场体系不健全,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建立自由、竞争、诚信、统一的市场,明晰产权主体,完善配套的资本以及服务市场,是资源型产业优化发展、提升效率的关键。

(三)提升要素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完成动力变革

2017 年,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开始建设,这是在要素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方面进行的一次深刻革命。 综改示范区作为要素和产业的集聚区域,首先是改变过去“一煤独大”的局面,积极引进技术要素、人才要素和资本要素,承接产业转移,逐步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核心竞争力,完成跨越式发展。 同时,作为改革的先发区域,承担着示范与引领作用,在招商引资、管理机制、区域统筹和生态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提升,打造产业新高地,为山西经济转型注入新动能。

猜你喜欢
资源型煤炭山西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我在山西等你
“书”写山西 以艺战疫
山西农业
山西农业
綦江:资源型城市创新升级
强依赖资源型城市识别及转型升级对策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红色警报——煤炭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将有大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