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作用摭探

2020-11-26 16:29闫玉慧
成才之路 2020年29期
关键词:立德中华民族道德

闫玉慧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毕节 545007)

立德树人,就是要求培养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立德树人,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是党和国家极其宝贵的人才资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国家和社会对当代大学生寄予了厚望。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少数大学生与党和国家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如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家国情怀淡薄、担当意识不够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趋善求治的伦理政治型文化,广泛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和强大的道德教育功能,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观念、价值选择和道德情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作用,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实现党和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宗教、中国传统教育、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中国传统史学、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等,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2.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念蕴含在一定的文化中,并处于核心位置。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其价值取向也是多方面的,但总以道德价值取向为核心。追求仁义的儒家,以仁为思想核心,以义为价值准绳;崇尚自然的道家,主张顺应天道,崇尚无为而为;兼爱互利的墨家,主张放弃私利私欲,选择公利公欲;注重功利的法家,主张赏功罪过,赏必出于公利。

3.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概括为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等。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认为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鼓励积极进取,主张谦虚谨慎,注重现实实用;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强调以宽厚之道德心怀包含万物,认为和谐是最好的秩序和状态,持中是实现并保持和谐的手段。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作用

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基本前提。当代个别大学生由于身处复杂的社会环境,在道德品质方面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有的人对道德标准没有正确认识,对良好的道德规范不能自觉践行,对不良的道德现象不能自觉抵制;有的人虽然知道道德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偏离道德标准,甚至做出违背伦理道德规范之事。中国传统文化以德立言,注重人的道德修养。特别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儒家文化,更重视道德实践和德性涵养,把追求人格的完善作为基本的价值追求。我国历代有许多仁人志士,具有良好的素质和高尚的品德,都是因为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优秀品德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有助于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中华民族历来注重道德修养,以道德价值取向为核心理念。虽然当代大学生中的大多数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受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个别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既偏离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又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些大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处理“利”和“义”的关系,不能将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而中国传统文化以道德价值取向为核心,强调“先义后利”和“见利思义”,反对“先利后义”和“见利忘义”,这对大学生平衡“利”和“义”之间的矛盾,处理“利”和“义”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3.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

家国情怀,是对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自觉担当,是对美好未来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担当意识,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其中的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如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等,长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动,成为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而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心理和共同价值追求的思想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国家和民族不懈奋斗的精神源泉,可以让中华儿女从中汲取力量,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4.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纷至沓来。个别大学生缺乏鉴别能力,其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复杂局面。甚至个别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贬低具有优良传统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文化。为此,高校必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积累和发展,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有凝聚中华民族基本精神的中国传统哲学,有承载中华儿女思想情感的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有体现中华民族生活习惯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有影响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有自成系统而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增强大学生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源泉。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源远流长,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基本精神,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培养健全人格的精神动力,这对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和有追求、有担当和有作为、有品质和有修养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就要全面认识和正确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者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使之吸收时代精神要义,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为国家培养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立德中华民族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