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赜

2020-11-26 16:29许东光
成才之路 2020年29期
关键词:舆情政治思想

许东光

(南阳师范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成为当前社会重要的舆论阵地。互联网使信息传播变得越来越顺畅,给大学生表达意愿和情绪提供了途径,使高校网络舆情形成和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网络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但具有网络舆情的特征,还呈现出自身新的特点。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力逐渐增大,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倾向及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及对策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较为落后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高校教师固守陈旧的德育理念,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死板,不学习和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不愿意参加相关课程的培训和实践,这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脱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依然采用灌输式教学手段,没有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只是机械地向学生灌输思想政治知识,不能使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思想政治知识,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2.不重视社会环境及其所蕴含的信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了解各类信息的途径趋于多元化,接触的信息量不断扩大,其中不仅有正面、积极的信息,也有反面、消极的信息。然而,一些思想政治教师并没有意识到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不重视社会环境及其所蕴含的信息,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佳。

3.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素质偏低

在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只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才能适应信息化教育的要求。然而,一些思想政治教师对信息获取、分析及处理的能力不强,信息技术素养还需提高。另外,有的思想政治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培训,专业理论水平有限,严重影响了学科建设的科学化进程及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此外,有的高校不重视科研工作,导致课程设置和人员编制无法与思想政治教育实际需求保持一致,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高校网络舆情呈现的新特点

大学生群体属于中国网民的主体,他们不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网络这一相对自由的表达平台能够使部分大学生做出强烈的反应,开展激烈的辩论,甚至引导网络舆情走向消极和负面。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积极变革,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极快,它能打破时空界限,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网络互动,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大学生能够在网上随时发布信息、意见及评论,能够推动网络舆情迅速形成。其过程呈现出以下一些新特点。其一,舆情事件关注周期缩短。网络事件所折射的网络舆情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衰退期。在网络舆论中,各类突发事件都凝聚着相应的舆论焦点,热点话题来得快,消退得也快。大学生对热点话题,容易“一窝蜂”地进行感性评价和关注,但也容易快速失去热情。其二,信息噪音导致谣言产生。网络环境下,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这使得信息变得更加丰富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发布和传播信息的便捷性使得一些大学生在无意中就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其三,个别大学生应对舆情不理智。个别大学生涉世未深,缺乏社会经验和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容易受一些不良舆情的影响,存在盲目跟风心理,极力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长此以往,会使自身健康成长受到影响。

三、网络舆情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策略

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社会网络舆情的延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和谐稳定及大学生的成长。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创新网络舆情管理模式,加大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力度,积极创造文明、理性的网络舆情环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1.把握好网络舆情方向

在信息化时代,高校必须把握好网络舆情方向,创造优质、健康的网络舆情环境。要把网络舆情建设当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利用优质的、受大学生欢迎的网络平台,如微博、豆瓣、微信等,进而掌控舆论信息,正面引导舆论方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此外,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网络舆情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科学的、系统的“三观”,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道德判断与是非明辨的能力,发展大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网络舆情中过于偏激且不合理的言论,教师要重视与大学生的沟通,及时纠正大学生非理性的思维和错误的舆情方向,确保大学生群体的话语权有效落实,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使其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修养。

2.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重要基础。其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政治素养。当代大学生具有独特的个性和较强的可塑性,思想政治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才能掌控网络舆情动态,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其二,要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网络素养。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网络知识、较强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和较高的网络道德素养。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师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能力,并准确引导网络舆情。其三,要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思想政治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教育能力,能够主动适应大学生和舆情的发展态势。因此,思想政治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学习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

3.以生为本,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教育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思想政治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本,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使网络舆情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网络平台创建了一种全新的对话方式,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是师生、生生平等对话的新领域。高校应该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的优势,将其打造成师生、生生之间沟通的新媒介。在整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始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既解决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学习、生活等实际问题,帮助大学生克服各方面的实际困难,又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这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更具说服力和实效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网络舆情的重要参与群体,很多大学生都在利用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态度、意见和建议,高校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必须积极引导大学生通过网络空间获取正能量,把握好网络舆情方向,重视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并以生为本,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有效发挥网络舆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舆情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