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艺术史论教学改革研究

2020-11-26 16:29赵继学
成才之路 2020年29期
关键词:史论育人思政

赵继学,廖 瑜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非思政类课程也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高校各级各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艺术史论课程主要讲述中外艺术学理论和中外艺术史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将艺术史论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找好艺术史论课程中思政教育的融入点,深化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艺术史论课堂教学改革,能够充分发挥艺术史论课程的育人功能,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高职艺术史论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要求,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成效,不仅要看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是很重要的考核指标。高职艺术史论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提升新时代美育教学质量的需要。当前,艺术院校部分学生存在技艺化、功利化的倾向,这与传统美育教学长期注重专业技能训练,淡化理想、信念、思想等方面的引导有密切关系。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切实改变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艺术史论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进课程、进课堂、进头脑,提升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质量。

(3)深化艺术史论课程育人效果的需要。艺术史论课程作为人文社科类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资源。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唐代的三彩骆驼俑介绍唐代对外文化交流的举措与影响,让学生了解“一带一路”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艺术史论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不仅可以为史论课程增添趣味,还可以在文化自信、爱国情怀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浸润。

二、高职艺术史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在传统的艺术史论课程教学中,重智育、轻德育,重教学、轻育人的教学倾向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少教师把教学内容单纯理解成专业知识,把学生当成等待灌输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这种“见物不见人”的课程价值取向淡化了育人功能,削弱了课程对学生思想品德的陶冶作用,导致课程目标与学习要求的分离,与现在提倡的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的教育理念有很大差距。另外,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课堂教学肩负着“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德育使命,但如何挖掘史论课程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实现两者的浸润式融合,成为摆在史论课程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这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需要史论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掌握规律。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艺术史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1)立足课程育人,更新教学目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根据“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导向,巧妙融合思政教育元素,在帮助学生“专业成才”的同时,也要促进学生“精神成人”。因此,艺术史论课程要强化“课程育人”理念,把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工匠意识、创新能力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成为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有社会责任担当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剖析教材内容,深挖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在于深挖课程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元素,找好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从而达到“思政有内容、联系有依据、教育有效果”的目标。例如,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中外工艺美术史”课程涉及大量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传统手工技艺所蕴含的文化性、传承性、创新性,以及传统工匠体现出来的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技道融合、尊师重教等精神,非常适合在高职院校弘扬和传播,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剖析教材,深挖其中的思政元素并对学生实施德育。

(3)创新教学设计,实现盐溶效应。如何让课程教学既有“思政味道”,又没有“思政痕迹”,正如盐溶于水,不见盐却有咸味,这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功力是一种考验。目前课程思政教学常用的方法有专题嵌入式、画龙点睛式、元素化合式、隐形渗透式等。以专题嵌入式为例,教师可以将思政教育嵌入艺术史论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专业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例如,讲授刺绣发展史章节时,教师可以邀请湘绣艺术大师走进课堂现场展示技艺,分享从业心得,让学生零距离接触湘绣艺术瑰宝,接受传统艺术熏陶,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工匠精神、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意识的教育,使课程思政目标与知识、情感目标有机融合。

(4)提升教师素养,转变教学观念。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育人本领。首先,教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提升思想政治素养,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同,强化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教师要在师德师风方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最后,教师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多钻研多学习多交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育人能力。

(5)健全评价体系,加强示范引领。首先,要优化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纳入课程评价范畴,构建基于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多元动态的考核评价机制。其次,要健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把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条件,将教师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院系部绩效考核评价。此外,应发掘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典型案例、先进事迹,利用校园网、校报、微信、微博等广加宣传,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结语

总之,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主阵地,每一门课程都肩负着育人功能。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德艺双馨型高素质人才。艺术史论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肩负着“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重要使命,教师要深化艺术史论课程教学改革,发挥课程育人功能,促使艺术史论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努力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培养大批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史论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百年边疆治理思想史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从“工业革命背景”看复习课中的史论结合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