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模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020-11-27 00:50陈彩萍
成才之路 2020年28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情境

陈彩萍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江苏 苏州 215200)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如果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只按照教材内容进行单向讲解,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考虑学生是不是能够理解,则很难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不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基于此,任务型模式就有了明显的用武之地。任务型模式强调以任务为中心,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究,解决某一实际问题,是一种符合新课标理念,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及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学生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以便在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一、设计任务,创设情境

任务型模式的核心是任务,而任务的设计应当以教学目标为基本导向,遵循课本上知识的呈现思路,逐步衍生出合理的任务。教师应当认识到,任务的提出除了要符合教材的要求之外,还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依托一定的生活情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例如,教学“社会生活讲道德”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生成完成任务的主观意愿,教师在提出本节课任务之前,可以进行情境的创设。在具体讲解“尊重他人”的内容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阐述如下情境:道德是我们立足社会之本,良好的道德素养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但生活中经常有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事情发生。比如有一部分人经常无视社会公德,随地吐痰。之后,基于这一情境,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对于吐痰的人大家有什么感受、我们应当如何避免这种行为的发生”的探究任务,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本节课“尊重他人”等知识,思索上述任务的解决方案。这样,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

显而易见,教师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分析,对教学目标进行解读,对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联系后,创设相应的情境,能够让学生明确完成任务的思路和方向,增强学生解决任务的动力。

二、有效分组,奠定基础

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但对于更深层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存在认知上的难度。所以,如果教师只让学生个人来完成任务,那么对学生而言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为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使得任务能够有效完成,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在发挥集体智慧中逐步完成任务。以“积极奉献社会”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等内容之后,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接着,教师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对本节课任务进行独立思考,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任务解决方式。随后,教师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要求每个学生向同伴讲述自己的想法,以便学生在共享思维的过程中提高合作学习效果,共同促进任务的快速解决。这样,学生就可以依靠团队的力量,完成对“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等知识的学习。

不难看出,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组员的安排,能够让学生拥有良好的任务落实平台,促使学生在集中集体智慧的过程中,真正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

三、师生互动,步步为营

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任务型模式更加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失去在课堂上存在的价值,相反,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所以,开展任务型教学时,教师应当找准自己的位置,深入学生群体,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时给予专业化的指导,使得学生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务。例如,教学“青春的邀约”一课时,除了给学生提出任务、对学生进行分组之外,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当学生对任务的解决产生疑问时,教师要先让学生明确问题所在,清楚地说出自己的疑惑,然后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疑惑的路径。对于一些较难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找答案,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任务。同时,教师应当监督每个小组完成任务的进度,适当地控制学生讨论的节奏,以便全体学生都能围绕与青春有关的话题展开充分讨论。

可见,教师明确自己的角色,与学生一起参与任务的实施,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四、引导反思,强化反馈

反思环节是实施任务型模式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认识存在的问题,肯定学习成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学习成果开展反思,让学生回顾自己实施任务的历程,认识需要改进的地方,完成对道德与法治内容的建构。例如,教学“揭开情绪的面纱”一课时,教师可给学生提出“如何对情绪进行管理”的探究任务,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完成任务探究之后,会形成情绪管理方法的成果。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最终成果展示出来,待学生讲解完毕,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点评,以便学生通过自主反思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优势。接着,教师可请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意见。最后,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总评,让学生在获得正确答案的同时更好地反思自己。

可以看出,教师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反思流程,能够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认识,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逐步改进不足,肯定优势,增强反思能力。

总而言之,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模式,能够更好地凸显学科特色,增强学生的参与性。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注重设计任务、创设情境,有效分组、奠定基础,师生互动、步步为营,引导反思、强化反馈,以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情境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护患情境会话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