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微”风 添数学学习之趣

2020-11-27 00:50王红娟
成才之路 2020年28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微课信息技术

王红娟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龙都中心小学,江苏 南京 211000)

随着信息化技术与常规课堂教学的融合日趋紧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灵活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学实效性,成为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课题。“粉笔+黑板”的时代正在远去,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人们意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单纯是指技术更新、设备添置,而是一次教育方式的重新建立、教育机制的重新架构,更是教育的一次深度变革。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让农村学校的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缓解了农村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本文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探讨微课的应用及其意义。

一、微课对数学教学的意义

1.给学生提供生动学习资源,促进自主学习

与传统的数学教学不同,微课可将形、声、色、动态等融为一体,多感官的参与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体验。而且,歌曲、顺口溜、视频等资源都可以在教师的加工后转化为学习资源,大大改变学生印象中数学知识的枯燥乏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改善教与学的质量。

此外,微课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只要学生愿意学、想学,在家借助手机、电脑等播放工具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快进、暂停、倒退、重复播放等功能,达到人性化的一对一辅导效果,满足了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尊重不同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时间需求和差异需求,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学有所得。

2.给教师带来新机遇,提高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正在构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全新的教育环境,教师不仅要通过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更需要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指导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网络时代给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在制作一节微课时,教师要思考:如何将一些抽象的教材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具体化、形象化?如何将好的学习资源融入微课?如何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微课?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就要动脑思考、动手搜集资料,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也丰富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技能的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微课作为可保存、可播放的教学视频,教师可以通过回看自己录制的微课,找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也可以观看其他老师的优秀微课,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探究学习的过程也是知识积累、运用、再创造的过程,这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促进专业发展。因此,每一节微课都悄无声息地记录着教师的成长轨迹,若干年回首,也不失为一笔丰富的财富。

3.让教学资源更加均衡,拓宽农村学生视野

相对于城市的学校来说,部分农村地区的学生家长知识水平较低,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不够,学生的学习环境较为封闭、学习资源匮乏、学习方式较单一。这些学生犹如井底之蛙,无法接触书本以外更广阔的天地,不利于知识体系的建构,不利于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巧妙地使用微课就很有必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有关教学资料,再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加以整理,制作成一个集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的微课视频向学生展示,从而打破时间、空间、教学资源不均衡的限制。

二、巧借“微课”之力,让数学知识“活”起来

当前,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和学的方式日益丰富起来,微课便是其中一种有效教学方式,它的短、精、趣等特征更是给枯燥的数学学习带来了新的机遇。

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大约10 分钟的时间里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细致的讲解,并录制成微视频供学生学习,它呈现的是碎片化学习内容。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具有动画效果的微课,结合音频、视频与画面,综合图文声像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效率,可谓事半功倍。

1.以“趣”引入,让新知充满诱惑

传统的课前预习一般都是学生放学在家进行,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单独翻看书本和学习资料,预习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先学后教,从而保证课前预习的质量。例如笔者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前,先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录制好一个简短的微课,上传到班级群,让学生在家借助微课进行预习。微课一开始就提出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假如地球上的动物都变成圆滚滚的,会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接着播放视频《如果动物都是胖子》,生动有趣的动画片段打破了数学知识的枯燥乏味,水到渠成地带领学生走进圆的世界。

2.用“动”感知,让知识更为直观

数学图形教学总会遇到一个难题——某些知识点较为抽象,不易理解,尤其碰到图形的运动变化,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可以顺利在头脑中感知图形的变化,但基础较差的学生就稍逊一筹。为了打破常规教学的局限性,教师可以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解决这些抽象的问题,让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更为直观、深刻。比如,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学生可能对正方形、椭圆形、圆形三种形状的车轮运动有初步感知,但模棱两可。此时,教师可使用多媒体技术把三种车轮的运动轨迹呈现出来,增添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感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浪潮给每位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教师应主动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让优秀的教育资源为教育教学助力,使课堂教学更加灵动,更加富有生命力和活力。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微课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