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团场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2020-11-28 14:33王芳
兵团工运 2020年10期
关键词:团场沙漠旅游业

□王芳

经济发展中旅游业是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和实现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文以四师六十四团为例,提出团场旅游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一、六十四团发展全域旅游的优势

(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地处伊宁市、可克达拉市、霍尔果斯市和都拉塔口岸构成的“黄金三角区”的核心位置。总人口2.6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7%,是一个由汉、维吾尔、哈萨克、回等13个民族聚居团场,距离周边主要城镇均在一个小时车程,便于吸引周边客源市场。交通毗邻312国道、清-霍高速公路,通过国道与相邻各团相衔接。以湖泊湿地、沙漠为核心构成的立体化景观;丰富的农牧业资源;维吾尔族及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周边又临近果子沟、福寿山、赛里木湖等景区。

(二)独具魅力的文化底蕴

成立于1954年,来自五湖四海的退伍转业军人、支边知识青年、各民族群众等团结奋斗,培育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兵团精神、军垦记忆、戍边文化与多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团场是东方小夜曲《草原之夜》的诞生地,有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宋乱气烈士陵园,全国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阿不拉海提卡斯木,全国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乌布力.哈斯木等。

(三)较高标准的发展规划

按照“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的原则,团场紧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制定了深度开发利用团场旅游文化资源,激活团域沙漠、水库、湿地等自然资源,民俗、军垦文化和烈士陵园人文资源等旅游元素的“四线五彩八景点”旅游区域规划。

二、团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国家沙漠公园项目,自然生态环境独特,地域空间辽阔,辐射范围广阔,景观奇异,地质古老,地貌奇特,物种丰富,原始风貌犹存。

(二)可克达拉草原旅游项目,现有面积8000余亩。虽然“草原之夜”的名气吸引了部分游客,由于缺乏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服务设施,并未起到旅游产业应有的带动作用。

(三)沙漠“千岛湖”。有3000亩蜿蜒曲折又相依相连的水域,草地、水面、沙丘连成一片,形成了水在沙中流、沙在水中立的独特奇景。有白鹭、苍鹭、灰隼等80余种野生动物和红柳、梭梭等112种野生植物。

(四)伊水湖沙漠国际房车露营公园,2017年4月开始建设,目前一期项目完成了旅游接待中心的建设及绿化,但诸多景区尚未正式对外营业。

三、团场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景点的吃、住、行、游、娱、购等要素还不够健全,并未起到旅游产业带动作用。

(二)旅游接待能力有待提高,一是缺少精通旅游管理和擅长旅游营销策划的高层次人员;二是团场宾馆、饭店数量有限,整体旅游接待能力不足,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三)虽有草原、沙漠、水库等自然景观和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文化风情,但没有进行专业的规划设计和产品开发,存在缺乏延伸产业的问题。

(四)产业融合不够,团场以农牧业为主导产业一、二产业与旅游业结合不够紧密。

(五)旅游宣传力度不够,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品牌特色。

四、对团场旅游发展规划的建议

一是深度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对已建成、在建中和拟建设的景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挖掘“草原之夜”文化内涵,讲好旅游经典故事,培育旅游产业发展,实现“草原之夜”文化品牌向旅游品牌转化。通过沙漠湖泊休闲娱乐、农牧业体验、军垦怀旧、民族风情体验、旅游小城镇等项目建立品牌支撑,着力把旅游业打造成带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完善民俗小镇、田园小镇等旅游要素,以“春赏花、夏乘凉、秋摘果、冬尝鲜”为发展目标,推动旅游业与三产业融合,大力培育生态度假、健康享老、文化养心为内容的特色康养旅游项目。

三是发挥龙头引领,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将伊水湖景区打造创建为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可开展四季滑沙滑雪、观看沙漠露天大型演出、品尝少数民族特色美食、游泳垂钓等业态旅游活动;积极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农家乐、特色民宿、马术体验、冰雪等项目;通过举办各种旅游文化节,大力发展特色民俗旅游,户外休养等旅游项目。

四是加强与霍尔果斯市、霍城县、清水镇等地方的协作、合作,落实“四线五彩八景点”旅游区域规划,将军垦文化、红色记忆、田园风光融入大美伊犁的地域风情、民族特色,促进旅游产业协同,逐步形成区域大旅游格局。

五是不断完善发展旅游经济的政策措施,制定有利于团场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拉动旅游资源的开发、改造和经营。

猜你喜欢
团场沙漠旅游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沙漠之旅
新疆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贡献实证分析
走进沙漠
走进沙漠
完善团场全面预算管理体制的探讨
穿越沙漠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
新时期职工教育在团场职工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及措施
新型团场建设中的金融支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