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视域下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德育工作模式探究与实践

2020-11-28 07:29陈昀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43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德育工作传统文化

摘 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有助于丰富德育内容,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好诠释,是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学校为增强教育软实力,“溯民族精神之源流,辟国学教育之路径”,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国学教育特色,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人文素养 德育工作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一)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

教师要深刻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深入挖掘课程中的人文教育资源。如,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诚信敬业、团结互助、工匠精神等职业精神以及中华民族爱好和平、追求和谐、谦恭包容的文化特点等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教育渗透,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二)通过思政课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从思政课中提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进行拓展,在教学上实现无缝衔接。如,在讲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的积淀,引导学生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促使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

(三)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選修课

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选课情况,有的放矢地通过经史子集、优秀经典历史人物、传统礼仪等的学习,向学生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素质拓展课,加重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素质拓展课中的比例。利用智慧树网络教育平台,在综合素养课和基础拓展课中开设包含民族工艺、民乐、民间文学、民族舞蹈、非遗传承等方面的特色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开展主题教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既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我们德育教育的精髓。学校通过开展儒家八德专题讲座、道德大讲堂、主题班会等形式使其内化于心,通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践行和社会志愿服务等多种活动使其外化于行,知行统一,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公民素养。

二、营造特色传统文化的育人环境

(一)创建专业美化,拓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广度

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元素融入校园美化中,让学生在审美的同时受到企业文化的浸润和熏陶。结合专业特点,凸显专业特色,以营造专业文化氛围为手段,弘扬工匠精神。将企业文化中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服务理念、团队意识、职业道德、管理制度融入校园文化,将企业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通过专业教学予以渗透。

(二)依托社团活动,探寻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宽度

社团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建设以此为依托,让学生社团以“中华之崛起”为己任,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身心,薪火相传。社团活动中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技艺传承和文化弘扬,让技艺强健学生的魄,让书香沁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的品格情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三)利用传统节日,扩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

利用中华传统节日、纪念日、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及具有重要意义的国际节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宝贵资源,以活动为载体,辅助微信、宣传栏等平台,大力宣传传统民俗民风,引导师生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将“无形”的文化内涵转化为“有形”的教育资产,并针对每一个“节日”文化传递出的不同教育理念,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系列活动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使传统文化真正发挥出“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利用“互联网+”,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

互联网已经成为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播正能量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在线平台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互联网+传统文化”模式更加符合当代人的文化需求,顺应现代青少年的阅读习惯,极大地丰富传统文化传播的形式与途径,进而促进学生阅读交流,促进传统文化在互联网平台更广泛地扩散,使学生能够更加便捷地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互联网+非遗”进学校进课堂活动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也为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学校创建葫芦烙画等名师工作室,让富有民族特色的非遗艺术项目进入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感受到传统工艺的魅力。

四、整合社会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建立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走进福利院,陪伴孤寡老人,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走进乡村,关爱留守儿童,为他们送去心灵的温暖;鼓励学生通过绘画、手工作品等形式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尊重劳动的意识。积极开展“优秀志愿者宣讲会”“志愿服务分享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奉献,服务社会,提高人文素养、公民素养。

邀请优秀传统文化名家、非遗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发挥文物古迹等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等地参观学习,用直观实物说话,使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中华大地的遗产都活了起来。这些具有真实性、直观性和说服力的资料向学生传递出爱国、友善、诚信等民族精神,是后人崇尚并世代相传的无价之宝。

学校积极探讨德育教育的路径,创新德育教育的模式,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优化育人环境。从《弟子规》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培养了学生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职业素养和公民素养等综合人文素养,形成了有职教特色的德育育人模式、育人环境,成效卓著。

参考文献:

【1】冀志杰.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000(009):66-67.

【2】陆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6,000(005):5-6.

作者简介:陈昀,女,山东招远人,烟台机械工程学校(又名烟台机械工程高级技工学校)讲师,烟台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种子教师,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研员,从事学生管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

★ 本文为山东省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2019年度重点科研课题(课题编号RSJY2019—Z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德育工作传统文化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