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1912-1941)《字林西报》中贵阳“他者”形象研究

2020-11-28 07:40汪非
西部论丛 2020年12期
关键词:民国时期贵阳

摘 要:《字林西报》前身为《北华捷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英文报纸,该报除刊登商业广告外,也报道外侨关心的国内外时政新闻,并发表相关言论。本文发现该报笔下有对贵阳因革命导致地区不稳的描述,也有对贵阳因政府治理恢复秩序的描述,笔者认为这些报道实际上是一个符合在华英商期待的贵阳他者形象。因此,本文将利用形象学相关理论,解构《字林西报》中有关贵阳形象的话语,并试图分析其背后深层的原因以及建构方式。

关键词:《字林西报》;贵阳;民国时期;形象学

《字林西报》主要撰稿人多为在华传教士,与路透等著名通讯社合作,因此内容丰富全面,视野国际化,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材料。关于《字林西报》的研究多从史学、新闻学、文学角度研究,而从形象学角度研究该报的较少,关于贵阳城市形象的研究更少。因此,本论文试图运用形象学的相关理论,探索在《字林西报》中贵阳城市他者形象的构建和话语形成机制。

一、贵阳形象构建

该报主要通过政治,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来建构贵阳形象的,而这三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贵阳政局直接影响着贵阳的社会状况,进而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贵阳经济状况,而贵阳经济状况反过来又会影响贵阳社会状况。三个方面相互作用,从而建构出一个在华英商眼中的贵阳他者形象。《字林西报》中涉及政经社会的新闻一共20条,相关内容列表如下:

由此可见,在政治方面,关于贵阳的报道主要集中在三个历史节点之后:分别是1912年辛亥革命之后,1916年护国运动之后以及1920年民九事变之后,而这三件事是在1935年黔系军阀终结前最重要的三次政治变动,报道呈现保守负面倾向。在社会方面,关于贵阳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四个时间段,第一个是辛亥革命以后至民九事变以前,第二个是民九事变以后至周西成将军执政以前, 第三个是周西成执政期间,第四个是贵州军阀消灭纳入蒋介石政府管理之后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其中第二和第三个时期相关报道最为丰富,四个阶段既有正面也有负面报道。在经济方面,关于贵阳的报道主要集中在两个时间段,一个是辛亥革命之后,一个是民九事变前后,总体呈负面报道。

二、他者形成机制

根据《西方文论关键词》中对他者这一概念的定义,“‘他者是相对于‘自我而形成的概念, 指自我以外的一切人与事物。由于它暗示了边缘、属下、低级、被压迫、被排挤的状况, 因此对于那些追求正义、平等、自由和解放的西方文论派别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成为它们进行理论建构和具体批评的重要工具。”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作者认为该报是受到当时中英社会背景、该报自身定位和独特的话语三者综合形成的贵阳他者形象。

(一)当时的国家环境,特别是中英社会文化背景促成了该报贵阳形象的形成。在20世纪初,世界仍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体系秩序为主导,以此基础上的西方中心主义为主流意识,在这一国际秩序和主流意识的影响下,中国属于被凝视的对象,是野蛮和落后的代名词。例如,在剪辫子这条新闻中,作者将辫子视为落后和压迫的象征,将城市中的剪辫人士多于农村这一社会现象理解为城市中拥有更多的自由,记者以西方的文化风俗为标准来衡量社会文明程度,而没有看到这是辛亥革命本身的特點所决定的,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一定程度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社会意识,部分人民开眼看世界,采取剪辫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追求进步、追求自由的愿望,另一方面辛亥革命的领导主体没有发动广大农民,因此革命对农村地区带来的影响较小。再如,关于周西成将军的评价同样是以西方的道德评价方式来进行衡量的,周西成将军在任期间,为贵州民生做出巨大贡献,肃清持续多年的匪患顽疾、严格禁烟禁毒、严惩贪污腐败铁面无私、兴办文体、修路、安灯等等,深受贵州百姓爱戴,当地老百姓甚至为周西成建造雕像,该报声称周西成颇有基督教徒之风,又因为其亲近西方传教士对周西成心生亲近之感,实际上周西成是一位带有进步思想的军阀,本人的道德体系更多是受儒家传统的“父母官”思想所影响,而结交传教士也和其学习西方进步思想、大力发展教育的诉求有关。

(二)该报的定位和性质促成了该报贵阳形象的形成。《字林西报》是在华英商按照英国报纸模式在中国所办的一份现代商业报纸,报纸内容以商业信息为主,面向读者多为在华英商、传教士和外交官,因此报道时政并发表意见也是为英商在华贸易这一目标服务,该报的报训为“客观而不中立”,“客观”指的是该报记者在有限的信息和知识认知下,尽量保证报道内容实事求是,而“不中立”指的是该报记者承认由于自身立场的原因,言语之间是维护在华英侨的利益,关注在华英侨所关心的问题。例如,该报对贵州地区一系列革命的态度可见一斑,辛亥革命爆发后,该报道结尾一段话引人注目,记者询问省总督,为何对辛亥革命后造成的这些社会乱象置之不理,总督解释道,现在是民国时期,所有人一律平等,因此对于那些在清政府统治下受到压迫的人,应当一视同仁,记者在结尾给了一个有趣的比喻,如果大老虎放出了笼子,我们叫它“小猫咪”,它就能改掉本性吗?从这些比喻和词汇,我们可以看出《字林西报》对于辛亥革命一事的态度,该报对于由于革命造成的无政府主义,无秩序社会是反感的,而这种基调一直贯穿政治类新闻始终,再如护国运动爆发,记者使用云南叛乱(revolt)这一字眼,在英文中该词表示局部爆发小规模、与中央形成对抗的暴动,记者虽然注意到云南政府当时以维护“中华民国”为宣战缘由,却更关注由于局部地区叛乱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又如民九事变,1920年11月13日,以王文华为首的新派军阀打倒了以刘显世为首的、统治贵州长达7年之久的旧派军阀,这场黔系军阀的大变动是贵州民国史上最大的政治变动,该报同样是关注该事件引发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地区的政局不稳军阀混战的局面,究其原因其实正是和该报的性质有关,作为在华英商,政局不稳战乱频发会导致粮食涨价、劳动力价格昂贵、地方信用度低,从而影响英商的盈利,进而影响英商母国,即当时的大英帝国对中国这块半殖民地开发的态度,所以在华英商对于各类革命、叛乱、事变和混战,一律持否定和负面的态度。

(三)该报所形成的一套独特的话语促成了贵阳形象的形成。根据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主体性的形成某种程度上决定于特定历史时期的话语, 即那个时期不断被重复的、与信仰、价值和范畴有关的言语或书写。作为在华英商这一特殊群体,也在办报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话语体系,与当时在华英侨的信仰和价值取向息息相关,即重商主义倾向,所有的时政新闻描述都为这一信仰服务。在我们所收集到的有关贵阳的19条消息中,正面形象的报道占7篇,负面形象的报道占12篇。据统计,关于贵阳的正面形象描述中,多数词为开明的省总督、修路、拓宽道路、清理路边的乞丐、禁止吸烟和赌博、驱除匪患、抵御来自云南的入侵、维护区域稳定。可以发现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方便的交通运输是贵阳正面形象的高频话语,而这些话语则是为了英国当时的重商主义价值观服务,对于贵州地区的英国商人,由于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在民国时期公路仍旧建设不足,因此交通不便,不利于商品运输,而这对于在黔英商是致命的,因此关注贵阳城市道路建设和规划成为服务于重商主义价值观的话语之一;再如,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为商业发展提供政治基础,也正是因此,《字林西报》在政治立场上都倾向于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该报在数次革命和叛乱面前,都以维护中央政府为主,甚至于赞赏周西成将军也是出于他维护地区和谐稳定来考虑的,这也是为什么报纸以实现和平政变的Hu Chin-Tang為官员中的模仿并大肆报道。在关于贵阳形象的负面报道中,以事变、匪患、粮价上涨、劳动力价格上涨、地区不稳导致信用度降低为主要话语,特别是地区不稳所带来的粮价和劳动力价格上涨、影响地区商业信用频率最高,而这也是服务于重商主义的价值观所形成的话语,一个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不利于在黔英商开展自由贸易,一方面投资成本上涨,另一方面消费市场萎缩,丧失地区贸易信心。由此可见,在《字林西报》中的贵阳形象,不论是正面新闻的褒扬,还是负面新闻的贬抑,均是以传达重商主义价值观为导向而构建其话语体系的,在民国军阀混战的大背景下,不论是贵阳城市所受的伤害,还是为数不多的温暖,对于在黔英商来说,更多的考量仍是商业利益的攫取或损失。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字林西报》中关于贵阳政经类的报道分为三类,其中关于社会不稳定、经济下行的负面新闻最多,正面新闻较少,主要集中在周西成将军以及黔系军阀垮台收归中央后的稳定时期。通过三类新闻的描写,为我们刻画出一个时局动荡、民生凋敝、经济落后,偶有开明君主领导实现社会稳定和区域发展的贵阳政经方面的城市形象。笔者认为,这一贵阳城市形象实际上是经过英国为主导的殖民体系下的国际环境、以在华商人、外交官和传教士为主要读者的报纸定位以及以商业本位的价值体系塑造的话语三大因素操控,符合在华英商期待的“他者”形象,贵阳在民国时期所遭受的悲伤、痛苦,亦或是为数不多的光明和希望,在《字林西报》中皆化为利益相关。

参考文献

[1] 贵州军阀史研究会,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贵州军阀史[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2] 韩春磊.《字林西报》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价值[J].档案博览.2013.

[3] 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 米歇尔·福柯[著]谢强[作].知识考古学[M].三联书店.2003.

[5] 熊宗仁.评“民九”事变.贵州文史丛刊[J].1982.

[6] 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汪非(1995—),女,汉族,安徽铜陵人,在读研究生,单位: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民国时期贵阳
高速通到我的家
“学”字的意义
找朋友
朋友圈
白居易写诗
民国时期二胡音乐研究
从民国社会环境看文官考试制度的产生
民国时期新蔡的圩寨
民国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民国时期媒体问题应急管理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