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广播电视舆论监督的创新路径

2020-11-28 07:45沈晓丽
新闻爱好者 2020年10期
关键词:电视舆论监督新媒体

沈晓丽

【摘要】新媒体的强势崛起改变了我国主要由如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的舆论监督状况。新媒体环境下如何保持电视在舆论监督中的特殊作用亟须探讨。以长生问题疫苗事件为例,分析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与《人民日报》微博的新闻报道,研究电视与新媒体舆论监督的差异,提出强化电视舆论监督的创新路径,即继续发挥电视舆论监督的权威性与真实性、积极与新媒体寻求合作、加强电视团队的思想文化建设。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舆论监督

近年来,以微博、微信、抖音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断涌现,并积累了海量用戶群体,逐渐成为我国新闻舆论监督领域的重要力量。这无疑会对广播电视的舆论监督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继续发挥电视的舆论监督作用,引导社会舆论走向、传播主流声音成为电视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以近年广受关注的问题疫苗为例,分析电视与新媒体的舆论监督差异,探索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舆论监督的创新路径。

一、作为舆论监督的问题疫苗事件

2018年7月1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长生生物子公司长春长生违法违规生产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的通告。长生问题疫苗进入媒体视野,由此开始了持续1年多的舆论监督。最终导致原食药监总局司长等6人因疫苗案被免职、长生公司被强制退市。[1]长生问题疫苗是近几年舆论影响最大的药品安全事件。整个事件广受媒体报道,从中央级媒体《人民日报》、中国广播电视总台到地方媒体,再到各类新媒体都反复进行了报道。

二、广播电视的舆论监督特征

长生问题疫苗事件从媒体曝光到处理结束持续了一年多时间。为便于比较研究,我们选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新闻联播》与《人民日报》的微博账号关于该事件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考虑到《新闻联播》的第一次报道时间为7月22日,且主要集中在此后的一个月内,其他后续报道非常少,虽然《人民日报》微博报道的时间跨度更大,但为了与前者在时间上保持一致,我们把样本时间段限定在2018年7月22日—8月21日。《新闻联播》的有效样本有6个,《人民日报》的新浪微博有效样本为17个,具体详见表1与表2。

从报道数量上看。《新闻联播》数量较少,《人民日报》新浪微博数量多,几乎是前者的3倍。前者报道数量最多的一天是7月23日,有2条新闻,平均到一个月,5天一条。后者报道数量最多的是7月22日、7月24日、8月16日,每天3条,其他时间都是一条,平均下来两天一条。由此可见,在舆论监督的新闻数量上,电视处于劣势,新媒体优势明显。这与媒体的可用空间有直接关系,电视的栏目时间长度比较固定,时间比较宝贵;而新媒体的空间几乎是无限的,可以滚动发布新闻,每天10条、100条也是可能的。

从报道的发布时间看。前者发布时间是固定的,基本都是在每天晚上的7点至7点半播出,错过这个时间就看不到了;而后者的发布时间非常灵活,上午、下午、晚上可以自由选择,单日最晚的一条是8月16日的报道,发布时间是23:39。由此可见,在舆论监督的发布时间上,电视的劣势比较明显,而新媒体比较自由灵活。这种差别可以从媒体特点解释,新媒体比较容易操控,在发布时间上几乎不受时间限制。

从报道的体裁形式看。前者主要包含音频、视频与文字、图表等多种视听要素的新闻简讯,每条新闻的长度基本不超过1分钟,没有长时间的新闻通讯或深度报道;后者以文字、图片为主,文字数量基本不超过200字,但却添加了新闻报道的文章链接或视频链接,大大拓展了新闻空间,点开后可获得更多、更详细、更多元的新闻信息。从舆论监督的体裁形式看,虽然电视视听元素丰富,更为生动形象,但因为不可跳转与延伸,单条新闻的信息含量低,处于劣势。

从舆论监督的影响力来看。《新闻联播》走的是上层路线,6条新闻中有3条涉及国家领导人、国务院,级别高、分量重,社会影响大,对于事件的广泛传播与舆论走向起到引领与导向的作用,但这种影响难以量化比较;后者的报道基本包含了前者的报道内容,但更多的报道是前者所没有的新内容,每条新闻后面都有数以万计的阅读量、转发量、评论量,可以方便地进行量化比较。

由于媒体属性、媒体定位、媒体特点,以及媒体策略不同,电视与新媒体在行使舆论监督功能时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电视在舆论监督上存在劣势,新媒体有优势,但不是绝对的。

三、电视舆论监督的策略

(一)及时报道:舆论监督不缺位

2018年7月21日,一篇名为《疫苗之王》的文章引发了长生问题疫苗的舆论,其实早在7月15日晚上,《人民日报》微博就以转载和发表1条评论的方式关注了该事件,并且报道的基调均为负面的,说明《人民日报》微博从该舆论还未发生就开始关注此事件,并提前开展舆情监测。随着长生问题疫苗舆论爆发和热搜迅速上升,《人民日报》微博开始大力关注及评论。反观《新闻联播》,报道的时间晚、规格低,且主要从正面的视角报道负面事件。这无形中降低了舆论监督的力度与效果,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把自身置于不利地位。电视在舆论监督时,应放低姿态,主动及时回应民众的信息需要,及时、准确地报道事态发展,争取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二)取长补短:电视与新媒体相互配合

虽然《新闻联播》报道较新媒体的报道晚,但并没有忽略此事件。自7月22日开始重视,从报道数量、报道频率和报道的时间安排等都能看出电视对此次问题疫苗事件的重视,表明了国家对严重危害公众身体健康做法的零容忍态度。在《新闻联播》展开长生问题疫苗的报道后,《人民日报》微博也以前者的报道为内容发布信息。这说明,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共同对舆论监督进行引导。《新闻联播》与《人民日报》微博的配合,通过各取所长、合体发力,打造舆论监督的新环境。一方面,新媒体通过迅速发布相关报道抢占舆论话语权;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在后续介入中可以持续发力,通过自由平台和平台的权威性,引导舆论方向,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这种传统模式和新媒体结合的方式,能够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舆论监督模式,提升广播电视在舆论监督方面的公信力。

(三)随机应变:灵活掌握方式方法

在对《新闻联播》及《人民日报》微博对长生问题疫苗的报道中不难发现,在新媒体冲击下,尽管周边的信息环境错综复杂,但是突发事件发生后,大众还是依靠广播电视这类传统的媒体来获得相关信息,电视在舆论监督方面的权威性及公信力是其最大的优势。电视作為民众信赖的权威媒体,在舆论监督上仍然可以大有作为,可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机制,发挥媒体所长,在权威信源、专家资源、辐射能力、新媒体延伸等方面做足功课,以差异化竞争策略化解新媒体在舆论监督报道中的及时、海量、多元信息的优势。

四、创新:如何提升电视舆论监督的能力与效果

(一)内容创新:提升电视舆论监督的深度与广度

电视作为国家支持主办的媒体,其具有向人民群众传达高层动向和意见的作用,在人民群众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发布的消息具有较高真实性,这是与新媒体相比它所具有的核心竞争能力。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电视媒体要加强与党委、政府部门的联系,并且与党中央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在继续增强舆论监督的同时,能够与受众群体开展互动,扩大受众群体的范围。目前,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优势,在扩大公共事件影响力时能够被更多的受众所接受,因此电视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公众接受的特点,充分及时利用新媒体开展舆论监督,通过新媒体获取重要事件的新信息时,电视可以将自己的观点、看法通过新媒体传播出去,助推事件持续发酵,达到引起主管部门关注的目的。电视在获得相关信息后要注重对事件真实性进行考证,并可学习新媒体管理模式,开发App等信息交互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对报道内容进行管理,使得新闻报道既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同时也不会因为管理而存在滞后性。

(二)融合创新:加大电视舆论监督的力度与张力

与广播电视相比,新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影响力,因此广播电视在充分发挥好自身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还要学习新媒体,并与新媒体达到融合。[2]可以通过不断跟进新媒体发布的信息,对其报道的事件进行实地核查,通过与事件发生的当事人或者周边的人员对话,挖掘事件背后的信息,从而对事件进行深层次的报道,提升舆论监督的影响力。还可以邀请专业人士对新媒体发布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对各方意见进行梳理,分析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舆论导向。值得注意的是,在新闻创作、内容编排、报道等方面要进行创新,电视可学习新媒体的运作模式,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开微博、拍抖音等形式,推动电视舆论监督的多样化,让电视既能成为政府向人民群众传达主流声音的传声器,又要能够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反映广大群众的生活和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构建全媒体平台,扩大自身主流媒体的舆论影响力,以社会正能量来引导舆论。但是也要注意新媒体市场化运作可能存在的消极性。因为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新媒体为了自身利益,个别人会将舆论监督作为谋利的手段,想通过金钱来引导和控制舆论走向,因此更加需要加大广播电视舆论监督的权威性,以此来引导新媒体舆论的可信度。

参考文献:

[1]大事记时间轴:“长春长生”问题疫苗事件[EB/OL].http://www.dsj365.cn/front/article/10057.html.

[2]陈琦,严三九.媒体跨界融合的路径与策略:基于四川省媒介融合状况调查[J].新闻爱好者,2019(11).

(作者为周口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总监)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电视舆论监督新媒体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电视如何借力新媒体提升传播力
电视健康节目的受众与定位探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