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理论创新研究

2020-11-28 07:52杨斯奥
商情 2020年21期
关键词:教育方式爱国主义高校

杨斯奥

【摘要】爱国主义在理论上需要创新。但爱国主义在理论上面临挑战,对待传统文化的视觉错位,进化论的滥用和唯物论的庸俗化理解。应准确理解传统文化,要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性倾向。中华传统文化以道德为中心,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精神高度自由的生活方式。爱国主义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随着社会改革进一步深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歌与时俱进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已成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而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爱国主义 高校 教育方式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教育新时期全方位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大学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基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近代史纲要》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在课堂中收获了优异的教学成果,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学方法的突破。参加式教学、考察式教学、主题教学、环境教学、经验教学、研究式教学等等多种方法,这些教学方法不僅仅使课堂上的气氛积极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学习了知识内容,同时,也在授课过程中,有效的接收到学生学习的动向,使教师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二是教学方式的革新。过去的教学方式,单一的教师口口相传和黑板展示,这种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一节课提供的信息含量少,学生对课堂上的反应不高,主要体现为:学生认为上课枯燥乏味,对学习不感兴趣,不愿意完成作业,不喜欢课堂互动,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现在,随着多媒体的广泛使用,教学方式的不断革新,幻灯片,音频,视频、电子白板、图片影响演示,试听冲击强,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立体,能偶打造出思政课所欠缺的的“氛围”。在这样的状态下,大学地爱国主义教育的效率性有待加强。与此同时,爱国主义的创新型与大学生的思想现状仍旧有断层的问题。爱国主义教育是指培养的观念,培养出,对祖国的情感,意志坚定的爱国心年,高尚的爱国行为,以其为目的开展起来的教育实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是激活人们固有的爱国主义情感,把理险化的爱国主义思想观念物化,成为具体的行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选择。但是随着当前市场经济改革的神话,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一些大学生在经济发展浪潮中,失去奋斗目标,和方向,只顾追求眼前的,短期的物质利益,贪图眼下的,不长久的物质虚荣,从而导致精神空虚,出现了爱国主义观念淡薄,只会趋炎附势。如伺深入了解眼下的问题,剖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改变困局,已经成为了当前高校以及全社会,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爱国主义理论创新面临三大挑战

1.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挑战

集体主义长期以来,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课题。当代大学生中,大多数都认同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第一的社会主义根本道德原则。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在论述爱国主义的必要性时,从集体主义价值观出发,强调有.爱国是每个人都要履行,且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此价值观正接受着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冲击。

个人主义,作为一种道德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哲学文化,重在宣传个人的自由和自认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独立的美德”

1、“个人独立”。是一种围绕个人为中心的,对待社会或他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个人主义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一切从个人需求、个人幸福出发,反对统一的社会价值标准。国外的市场经济,法治社会,史与个人主义价值观相辅相成的,伴随着我国射虎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众权利意识不断强化,个人主义价值观在高校学生的头脑中很有前景。个人主义发展到极端,也许会因为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的损害社会和他人。这种观念造成大多大学生在观念上麻木的追崇自己,重视个人观念,独自发展。一些大学生丢掉了,内在的和传统的道义形,精神性价值观念,转为外向的,更为实惠的功利性观念,从而丢得起了爱国主义的精神追求。

2.对待传统文化视觉错位

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逐渐沦为两半国家,与此同时,在国家积贫积弱现状面前,众多优质人民呼吁“富强”,富强已经成为近代以来,全中国人的共同目标。在这样的视界李里,只有富强是终极目标,相对于其他,都只是在加强这个意义上,才具有的附加价值。

3.进化论的滥用和唯物论的世俗化理解

进化论是近代以来,影响广泛的思维模式变革。甲午战争后,西方进化论,逐渐流行起来。进化论在中国传播的第一批推动者是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康有为吸收中国传统变异思想和西方自然科学进化论,把公羊三世说改造为历史进化论。严复翻译《天演论》,对西方进化论加以改造,倡导“天演哲学”。

综上所述,爱国主义再理论上的挑战,大部分是工具主义的思维方式,工具主义思维与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在根本上来说是不同的,以工具主义这种标尺,衡量传统文不饰a现实社会是不公平的。

二、准确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性倾向

所谓文化,意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传召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现实世界,是一种以物质形式存在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所谓的精神的世界,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人的头脑中,因此,文化,就是这个精神世界。文化的价值,不仅仅表现在,促进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人民富足等外在,更体现在,他为生命提供了意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之处,在于树立[毛疾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要充分理解,仔细揣摩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倾向。

综上所述,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构建起来的,以道德为中心的,人间秩序图景,这个途径超越了利益,形成了一套独立的意义系统,历经中华民族2500多年历史的打磨,已经深入人心,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蔓延起到了核心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儒家文化,作为经济社会状况的产物,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信息不发达,儒家文化维护了社会秩序。同时,儒家文化直指人的内心,承认物质财富的价值,追求超越生存,和需求之上的心灵自由。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上形成并发展的,它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以道德为中心,内涵在于: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这四种精神。

三、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创新

1.探究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高效率运作。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可以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运用发展的。从物质方面,每个人都在国家中有一定的角色,国家相对于个人,不仅仅在数量上集合,更是利益共同体,国家反映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才能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回报。另一方面,从精神来看,人的吃穿以哦那个都是一种精神,国家作为个体,无论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作为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精英人才,应该具有物质与精神相统一、个人与国家相融合的价值观念。爱国不仅是责任,更是一种荣誉,爱国是生活的必需,是必然选择。

2.鸦片战争前夕,拿破仑在中国广为传颂的名言:“中国并不软弱、他只不过是一直睡着了的狮子,这只狮子一旦被惊醒,全世界都为之颤动。”一方面,进化论影响,中国人渴望胜利,战胜豺痕虎豹。另一方面,“睡狮”形象反映了中国人缺乏民族自信心,但与此同时,又坚守民族自尊心的毅力。实际上,从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历代传送的英雄楷模,他们最后都失败了。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推崇“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只有符合这些价值观念的人才能够成为历代传颂的英雄。从属性来看,在“美”的层面上看待传统文化,把文化与政治分开,由此高度的确理中华民族自信心。

3:深入挖掘民族自信心的支撑点。民族自信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绵延不绝的文明史。中华民族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这恰恰说明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坚韧顽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漫长的文明史中,带给了中华民族丰富的财富,主要体现在,民族精神上。中华民族精神,以道德为灵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甚至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财富。三是灿烂丰富的文明成果。中国的长城见证了,中华民族的隐忍自已。这些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有能力在苦难中奋起、在奋斗中振兴。

参考文献:

[1]荆学民,信仰在社会及其转型中的地位和作用[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8,(1)

[2]陈德峰,儒学终极价值及其对当代信仰文化建设的启迪[J],求是,2004,(4)

[3]李忠红,王贺,儒学道德终极价值对现代德育的启示[J].求索.求是,2009,(4)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9,(4).

[5]史鸿轩.拿破仑的“中国睡狮论”怎么来的[N].环球时报,2004-02-02

[6]《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新探》.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刘力

[7]《高职音乐专业学生就业分析》.周新友

[8]《电脑音乐制作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丁竹

猜你喜欢
教育方式爱国主义高校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农业院校环艺课程教育方式与考核改革的构建
高中英语的高效作文教学法之我见
基于应用语言的英语文化导入教育方式
浅析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用户信息素质教育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