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沿线抗美援朝遗址遗迹考察综析

2020-11-29 01:25
军事历史 2020年6期
关键词:抗美援朝战争鸭绿江烈士陵园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援助朝鲜人民,保卫国家安全而被迫进行的一场反侵略正义之战。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同时派第7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并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1950年10月,在朝鲜人民处于极端困难,中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朝鲜劳动党和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

中国与朝鲜两国相毗邻,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与朝鲜仅一江之隔的中国城市便成为了抗美援朝战争总后方的最前沿。本文将以抗美援朝纪念馆遗址遗迹考察组近年来对鸭绿江沿线的志愿军过江地点、志愿军空军机场与基地、志愿军高炮指挥所工事与阵地、志愿军烈士陵园等方面的考察调研结果为依据,对部分重点遗址进行论证,从而进一步为军事设施建设、抗美援朝战争历史研究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重要的史料支撑。

一、志愿军过江遗址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主要通过鸭绿江沿线的丹东、长甸河口、辑安及临江四地过江,集中在辽宁、吉林两省,其中辽宁丹东境内的丹东鸭绿江大桥、长甸河口大桥以及在丹东段鸭绿江江面上搭建的木结构列柱铁路桥和临时搭建的浮桥等是志愿军主要过江地点。吉林省的辑安和临江两地虽在过江人数和规模上不及辽宁省的丹东和长甸河口,但也是重要的过江地点。

(一)丹东市区

丹东,原名安东,地处中朝边境,对岸是朝鲜新义州市,朝鲜战争爆发前是中朝贸易口岸。丹东地区的志愿军过江地点分布在丹东市市区(共5 座桥梁,包括鸭绿江上人们熟知的两座大桥,以及沙河口木结构列柱铁路便桥、振安区鸭绿江街燕窝村木结构列柱铁路便桥、振安区九连城镇马市村鸭绿江便桥),以及丹东市宽甸县长甸镇河口村。

1.鸭绿江断桥(也称鸭绿江大桥下桥)。它是鸭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1905年,日本为了侵略战争的需要,着手修建京义(日本东京—朝鲜新义州)铁路。同时,在中国东北铺设安奉①安东(丹东)—奉天(沈阳)。铁路。为了把鸭绿江两岸的铁路贯通起来,确定在鸭绿江上架设一座大桥,并根据铁路、公路并行的方针进行设计。经过勘探设计,于1909年动工兴建,1911年建成通车。大桥全长944.2 米,宽11 米。桥的上部钢梁为曲弦式,共12 孔,朝鲜一侧1—6 孔,每孔为60.96 米;中国一侧7—12 孔,每孔为91.44 米。桥面为钢梁,木板铺设;桥墩为钢筋水泥浇筑,外砌花岗岩石块。桥中间“开闭梁”是这座大桥的独特结构,开闭梁以9 号圆柱型桥墩为轴,上架旋转钢梁一孔,可以随时开闭,既能保证铁路畅通,又能适应大型船舶顺利通航。

鸭绿江大桥上桥建成后,下桥的“开闭梁”随即失去它的原有作用与功能。同时,下桥按设计要求已使用期满,日本人将铁轨拆除,铺设木板,改为公路桥。桥的中间是公路,两边是人行道,左侧为去朝鲜的通道,右侧是来中国的通道。

朝鲜战争之初,美机虽然不断轰炸东北城乡,但还没有对鸭绿江沿岸的过江桥梁实行大规模封锁和破坏。当迅速北进的“联合国军”遭志愿军入朝部队打击后,美国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开始了阻止中国继续增兵朝鲜的行动。1950年11月8日,美军发动了以轰炸鸭绿江上所有桥梁及朝鲜北部军事设施与交通线路为主要目标的两个星期的“空中战役”。“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命令投入朝鲜战场的空军“全部出动”,“如果情况需要,作战飞机的飞行人员可以飞到油干力竭的时刻”,“以最大的力量摧毁在满洲边界的朝鲜一端的全部国际桥梁”和鸭绿江以东地区“所有交通工具、军事设施、工厂、城市和村庄”。就在这天,鸭绿江大桥下桥被炸断。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朝鲜将被炸断的下桥朝方所属的6孔及中方2 孔的铁路残骸拆除,只有桥墩还留在水中。中方所属的4孔残桥带着累累伤痕,完整地保存下来。1988年,“鸭绿江断桥”被列为丹东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碑志记。2006年6月,“鸭绿江断桥”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鸭绿江大桥(鸭绿江大桥上桥)。鸭绿江大桥上桥是现在仍在使用的鸭绿江大桥,是鸭绿江上的第二座大桥,位于鸭绿江断桥上游100 米处,也称为鸭绿江上桥,建于1937年4月,1943年4月竣工,是日本为修建安沈(安东至沈阳)复线铁路所建。桥长946.21 米,宽10.5 米,为4 联12 孔双轨铁路桥。自朝鲜江岸起6 孔为等跨62.6 米的平弦连续桥梁,由朝鲜管辖。靠中国江岸6 孔为等跨94.2 米的吊弦连续桥梁,由中国管辖。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上桥一直由中、朝两国共管,是两国交通的重要口岸。1990年10月25日,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40周年之际,丹东市政府和朝鲜新义州市政府联合将鸭绿江大桥定名为“中朝友谊桥”。

这两座大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是美军攻击的重点目标。据统计,从1950年8月至1951年8月,美机空袭鸭绿江大桥共5391 架次,多则每天3 次以上,大机群轰炸达10 余次。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第一批入朝部队第40 军第119、第120 师,第39 军第115、第116 师从鸭绿江上、下两桥秘密过江,紧随其后的第50 军、第66 军也是从这两座大桥上过江的。1950年11月8日鸭绿江大桥下桥被炸断后,上桥也遭到严重破坏,经修复后仍保障通车,后续入朝的志愿军第19 兵团、第3 兵团、第20 兵团,以及铁道兵、炮兵、工兵等大批部队则是从鸭绿江大桥上桥过江的。

3.沙河口木结构列柱铁路便桥。丹东市郊沙河口木结构列柱铁路便桥,位于丹东市郊鸭绿江大沙河入江口,距鸭绿江大桥约3 公里,目前仅存水下遗迹。这是一座为增加通往朝鲜的运输力量而修建的便线铁路桥,战后则被拆除,便桥也在战争结束后不久被洪水冲毁,加之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地形、地貌都发生很大变化,所以现在知道这里曾经有一座桥梁的人并不多。

这是一座与铁路相连通往朝鲜的桥梁。1952年绘制、1954年出版的辽东省地图,清楚地标明了这座通往朝鲜的桥梁。目前只有在高空俯视状态下才能看到水中的遗址,或在风平浪静时可以看到江水被水下的障碍物阻挡而发生的水流变化。2009年4月,鸭绿江水位下降,水下的桥墩露出了水面,经考察发现遗存桥墩10 余座,并有建桥木桩留在水中。

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抗美援朝战争铁路抢运史》记载了这座桥的位置,也记载了修桥及修建铁路便线的过程。书中的“安东江桥保卫战”一节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为粉碎美机轰炸封锁,多路沟通,东北军区决定修建鸭绿江便桥、便线。1950年12月,沙河镇第1 便线、便桥由安东分局和工兵分头施工。1951年1月基本完成便线土石方。1951年4月19日,东北军区命令铁道兵第2 师以两团的力量抢建第1、第2 便线、便桥,铁2 师全力以赴,昼夜连班作业。5月11日,第1 便线、便桥建成通车。不久,又由安东分局完成了金山湾第2 便线、便桥。”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抗美援朝战争中,在现在鸭绿江大桥的上游修建了两条铁路便线、便桥。第一便线、便桥就是从沙河口通往朝鲜的,而第二条便线、便桥是由金山湾通往丹东市振安区鸭绿江街燕窝村的。

4.燕窝村木结构列柱桥。该桥位于丹东市振安区鸭绿江街燕窝村,隔江相望的是朝鲜的丘商岛。这是鸭绿江沿线上仅存的由志愿军工兵部队用圆木搭建的一座临时性木结构桥梁。全长约500 米,宽15 米。燕窝村木结构列柱桥在沙河口木结构列柱铁路便桥上游3 公里处,现存19 座木结构桥墩留在水中。这座木结构列柱桥规模很大,每个桥墩均用111 根直径30—50 厘米的圆木集群而成,横排15 根,纵排7 根,左右各3 根,整座桥共有20 个桥墩,每个桥墩的下部以石块堆积加固。从遗留的桥基规模和桥墩的结构来看,可以确定这是一座木结构列柱桥。

1954年出版的安东地区地图标明,沙河口桥、燕窝桥与铁路相连。燕窝桥的铁路在中国境内,从燕窝村的江边起经套外村、邢家沟,在金山站并入安沈线(今沈阳至丹东线)。这说明燕窝村木结构列柱桥与沙河口木结构列柱铁路便桥一样,都是铁路桥。《抗美援朝战争铁路抢运史》记载:“安东铁路分局、工兵和铁道兵在抢建沙河口第1 条铁路便线、便桥后不久,又由安东分局完成了金山湾第2 便线、便桥。”燕窝村过江桥,正是与金山湾第二便线铁路相连的,而朝鲜境内尚存的铁路路基也可证明这一判断。

沙河口铁路桥、燕窝村铁路桥两座便桥均是为抗美援朝战争的铁路运输而修建的,是志愿军过江和作战物资运送的重要桥梁,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鸭绿江大桥遭到美机轰炸阶段,这两座桥梁在保障前方运输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两座便桥的遗址遗迹是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历史见证,具有历史和研究价值,是难得的历史遗址。

5.马市村鸭绿江便桥。马市村过江便桥地点现已无法找到任何蛛丝马迹,如若不是与历史照片对照,很难发现这里曾经有过一处志愿军过江地点。

由志愿军战地记者黎民拍摄的著名照片《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堪称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最为经典的照片。这张照片是1951年2月志愿军部队过江时拍摄的,拍摄地点就是丹东市九连城镇马市村便桥过江地点。照片上,志愿军过江队伍的排尾到江边桥头有一段开阔地带,当地人称为江滩。马市村过江地点从江边到大堤就有很开阔的江滩,只是这里有个采沙的沙场,原来江滩的位置因挖沙会有些水。一位名叫王胜的沙场工人很明确地指出了过江的位置,并说对面的朝鲜境内有一个铁牌,标明这里就是过江桥的位置,而且挖沙工人还在桥址挖出过建桥的木料。村里一位名叫刘福源的老人证实了马市村确实是志愿军过江的一处地点,并且现在的村路也是当年为志愿军部队过江和运送物资所修建的,只是当时是一条沙石路,现在铺上了柏油。据刘福源老人回忆,马市村附近的鸭绿江上,有一座便桥,是志愿军入朝前由部队组织民兵搭建的,桥的规模不大,也很简陋,连桥栏都没有。桥的中间有一处起拱,是为了让打鱼的小船通过。他亲眼见到一批批的志愿军从这里过江。除了采访当地村民,通过实地的考察与对比,从现在对马市村对岸朝鲜拍摄的照片来看,虽然历经多年风雨沧桑,但江对岸的山形、地貌几乎与历史照片完全吻合。可以确定,这里也是志愿军过江的一处重要地点。

马市村距丹东市区东部30 公里,对岸是朝鲜的西湖洞。经论证,马市村志愿军过江地点的便桥修建于1950年10月,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徒步从公路便桥入朝参战的唯一一处过江地点,此处的过江桥梁是志愿军与当地民兵共同修建的一座公路便桥。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由于鸭绿江大桥上、下桥目标较大,是美军飞机攻击的重点目标,这座便桥地处偏僻乡村,比较隐蔽,很少遭到美机空袭,大批的志愿军后续部队从这里过江,众多的作战物资也从这里运往前线,这座便桥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随着志愿军部队陆续撤离丹东,此处临时过江地点便失去了作用,了解这座桥情况的人也越来越少。后因鸭绿江汛期洪水,这座临时便桥被洪水冲毁,难觅踪影。此处过江地点的确定,在研究志愿军过江遗址的领域中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二)宽甸河口

宽甸县河口村,位于丹东市东部50 公里处,鸭绿江对岸是朝鲜的青城郡,这里是志愿军过江的又一处重要地点。志愿军首批过江部队的第40 军第118 师、第39 军第117 师,以及后来的第3 兵团一部、第20 兵团一部、第23 兵团等都是从这里过江的。河口过江地点的重要性还在于这里是支前和作战物资运输的主要地点。河口村分为上河口和下河口,当时有一座公路桥位于下河口,一座铁路桥位于上河口,两桥相距3 公里。此外,志愿军工兵部队还架设了木结构列柱桥一座和随建随撤的浮桥两座。

1.下河口公路断桥。下河口公路桥,建于1942年。桥头记有“青城桥”“昭和十七年建”字样,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所建。桥长605 米、23 孔,桥宽6 米、高25 米,载重60 吨。钢筋水泥结构。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该桥是志愿军过江的主要桥梁之一,也是美国空军攻击的主要目标,曾多次遭到轰炸。1950年11月8日,美国空军实施“空中战役”期间,该桥被严重破坏,经广大支前民工和志愿军工兵部队的修复,以及在沿江防空部队的保护下,至1951年秋该桥一直保障通车。1951年8月至1952年6月,美军实施“绞杀战”,再一次对该桥实施大规模轰炸。1951年11月中旬,美军大批B-29 轰炸机飞临该桥上空,投下大量炸弹和定时炸弹,虽然沿江防空部队奋力反击,但仍未能保住这座桥梁。桥的中间9 孔长约200 米被炸断,桥面落入水中,无法修复,成为鸭绿江上的又一座断桥。现中国岸边尚存9 孔,朝鲜岸边尚存5 孔,水中有三座桥墩尚存。1994年8月9日,宽甸县政府将该桥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经持续考察、论证和申报,下河口公路断桥遗址于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上河口铁路桥。上河口铁路桥,位于下河口公路桥上游约3 公里处。该桥原名鸭绿江青水火车桥,建于1938年,是日本侵华时期为掠夺中国资源所建。桥长637.5 米,宽3 米,高26 米,28 座桥墩,共29 孔,其中中国负责407.5 米,朝鲜负责230 米,该桥为水泥桥墩,钢梁结构。该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一直是铁路运输的重要干线,始终保障作战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朝鲜前线。由于地处深山,两岸地形复杂,加之志愿军防空力量保护,该桥仅在1952年3月23日被炸坏一次,并很快得以修复。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此铁路线停运,该桥闲置不用,目前该桥保护完好。

3.苏甸沟门木结构列柱桥。1951年11月,下河口公路桥被炸断后,志愿军工兵部队在河口村苏甸沟门架设了一座木结构列柱桥。桥长541 米,宽4 米,距水面高3 米,承重15 吨。该桥建成后即替代了被炸断的下河口公路桥,承担公路桥的作用。

为了保障前线军用物资的供应,志愿军工兵部队还在下河口公路桥上游1 公里处和下游2 公里处架设了两座灵活轻便的舟桥。为防止美机轰炸,舟桥每日黄昏架设,车辆及部队夜间通过,清晨即撤收。刚开始架设与撤收一次各需两小时左右,几个月后,仅需半小时即可架设或撤收完毕。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河口村共有5 座桥梁通往朝鲜,除下河口公路桥被炸断无法使用外,其余桥梁在战争中均保证了正常通行,确保了作战物资及时运往前方。

(三)吉林地区

经考察论证,吉林沿江地区的大桥、浮桥、便桥等不仅是志愿军入朝参战的重要过江地点,同时也是重要的后方补给转运站,在入朝物资的运输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后方战略地位仅次于丹东地区。

1.集安鸭绿江大桥。集安鸭绿江大桥(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区东15 公里,是连接中国与朝鲜的三条铁路通道之一,集安(原辑安)对岸为朝鲜的满浦市。集安鸭绿江大桥是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后,出于扩大侵略和掠夺资源的需要,于1937年始建,1939年竣工,大桥全长589.23 米,宽5 米,高16 米,共有桥墩19 座,桥孔20 个。大桥桥墩跨度不同,靠近朝鲜一侧的4 个桥墩跨度较大,且桥墩较粗,上方有钢架稳固;余下桥墩跨度较小,无钢架。以中方起第11 座桥墩中心接轨线为界,中朝双方各自负责本方一侧的维护和警卫,其中中方324.23 米,朝方265 米。

据史料记载,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主席签署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后,10月11日,志愿军后勤第一分部从辑安渡过鸭绿江,进至朝鲜江界以南的别河里、武坪里地区,设置兵站线。这是首支过江的志愿军部队。随后从1950年10月19日起,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 军、42 军、50 军、20 军、26 军、1 军先后约42 万名志愿军,17.2 万余名随军担架队员,由辑安鸭绿江大桥或由附近的浮桥进入朝鲜。同时,从这里过江的还有运输军用物资、部队的火车75908辆,运送筑路材料的火车15810辆,其他往返51782辆,其中运送伤员回国18.2 万人,接待难童及陪行人员8 千余人。

1950年10月27日,美军出动B-29 型轰炸机12 架,向大桥投掷了大量重型炸弹,大桥南侧两座桥墩损坏严重,经当地群众和志愿军共700 余人经过三天三夜的艰苦奋战,最终修复了大桥。为了防备铁路桥再次遭到美机偷袭,在此桥的上游和下游又架起了许多浮桥,保证了人员和物资的运输。

2.集安沿江水下桥。集安鸭绿江大桥下游不远处水面上一处由石头堆砌的岸滩显得格外突出。在调研采访中发现,这里以前有一座水下桥,曾有志愿军从这里过江。在水下桥后方的山坳里有一座仓库,主要用于存放弹药与物资,所以这里同时也是重要的物资转运站,每天都有很多弹药物资从这里运往一江之隔的朝鲜。白天美机轰炸,桥身隐蔽在水面下,等到晚上,志愿军将桥拉起通行,天亮再重新沉入水中,美机很难发现。战争期间,这种水下桥很多,这是志愿军智慧的体现,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为争取最后的胜利创造出许多实用的方法。

据当地村民李占龙称,下羊鱼头村(今下解放村)二组的一间屋子,曾是村里的学堂,抗美援朝期间改为了志愿军的指挥部。战争期间,上、下羊鱼头村都接收过志愿军战士,还接收过朝鲜难童,在村子后面的山坳里建有弹药库。他说,在大桥附近志愿军还建了两座水中桥,上桥位于下羊鱼头村,下桥位于上尖子村,桥墩为红松木,已经被江水冲走,现在落潮时还可以看到铁丝网。

3.临江鸭绿江大桥。临江市是吉林省白山市代管县级市,它背倚长白山,面朝鸭绿江,与朝鲜中江郡辖属的中江邑隔江相望。中江邑向朝鲜内部深入便是朝鲜战场上条件最为艰苦的东线战场,他们是狼林山脉、盖马高原、白茂高原等,再向南深入便是著名的长津湖地区,这些地区地势险要、气候寒冷,作战环境极为恶劣。在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第9 兵团于1950年11月7日从辑安、临江等地渡过鸭绿江,隐蔽开赴朝鲜东线战场,与“联合国军”展开殊死较量。从临江过江的志愿军部队只有第9 兵团辖属的第27 军,但后续有众多物资和弹药从这里运送到朝鲜战场。抗美援朝期间,临江县共有703 人参军赴朝作战,1300 余名民工入朝支援前方。

临江鸭绿江大桥,又称国境大桥,公路桥,由日本人始建于1932年,1935年竣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桥身长496 米(中方256 米,朝方240 米),宽6.5 米,高14.5 米,共有18 个桥孔,朝鲜一侧有3 组钢架。据临江边检工作人员介绍,1950年8月,美军出动数10 架飞机侵入临江上空,向临江鸭绿江大桥及附近的大栗子火车站进行狂轰滥炸,大桥靠近朝鲜一端被炸毁落入江中,当时经过简易修复后重新使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1955年大桥经过全面修复后至今仍在使用。

位于临江的大栗子火车站是美机首次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点。那是一栋黄色的平房,始建于1938年,是鸭大线的终点站,原是日本为掠夺东北丰富的矿产资源输出而修建,1940年投入使用,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该站为后方重要的交通枢纽。火车站坐西朝东,砖石结构,平面为长方形,长32 米,宽11.8米,高4.2 米。房基为青石垒砌至1 米高,上砌红砖至3.2 米,白灰罩面,房顶为硬山顶,覆红瓦。正门宽3 米,高2.5 米,上遮有木制雨搭。门左侧长19 米,有窗口7 个,右侧长11 米,有窗口3 个;南北山墙长11.8 米,分别有3 个窗口。房屋背面有一凸出的耳房,长5.5 米,宽2.23 米;耳房左侧长21 米,有窗口6 个,门口3 个;右侧长5.5 米,有窗口1 个,门口1 个。整栋房屋除窗口、门口有的用红砖封堵,有的已经更换铝合金窗户外,其余保存基本完整。据当地人称,大栗子火车站2000年之前还在使用。

在抗美援朝纪念馆馆藏文物中,有两份关于美机轰炸临江的文物,其中一件是1950年9月7日第242 期《火车头报》,另一份是徐国臣的控诉材料,根据两份文物的内容,加上考察记录,能够清晰地了解到美机轰炸临江的史实与全国爱国模范徐国臣的英雄事迹。我们一般了解的徐国臣的英雄事迹是发生在临江大栗子火车站,徐国臣将机车开入附近的望江楼隧道保住了机车。但是根据文物显示和考察结果发现,徐国臣的英雄事迹是发生在临江机务段,而且临江机务段附近并没有可以隐藏机车的山洞或隧道,即使是大栗子车站附近也没有山洞或隧道,距离这里最近的望江楼隧道也要5 公里以上。所以徐国臣是从临江机务段将机车开走,引开了美机的扫射,并且是在明知无隧道可隐匿,机车会暴露的情况下,奋不顾身的保住了停靠在机务段的另外两台机车。可见,对于遗址遗迹的实地考察有更正史料的作用,为更加准确的还原历史与传承英雄精神提供了支撑。

通过对照史料,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27 个军另1 个师中,从集安鸭绿江大桥及便桥过江的志愿军部队有第38 军、第42 军、第50 军一部、第1 军、第9 兵团辖属第20 军、第26 军,以及志愿军炮兵第61、第63、第62 师一部;从临江鸭绿江大桥过江的志愿军部队只有第9 兵团辖属第27 军。其余志愿军部队均从安东和长甸河口过江,其中安东鸭绿江大桥为过江志愿军部队最多的地点。

二、志愿军空军机场与基地

为了遏制“联合国军”的空中威胁,志愿军空军于1950年12月进行参战准备。从1950年12月21日起,志愿军空军陆续进入朝鲜战场,进行战前训练,随后参加实战,并在战斗中日益发展壮大,创造了辉煌战绩。

志愿军空军参战前期,抢修和扩建了几处在东北的重要机场,并在朝鲜北部抢修了几处机场。但由于美军飞机的连续轰炸,朝鲜北部机场无法使用,志愿军空军便放弃了进驻朝鲜机场的计划,均使用在中国境内的机场,主要为丹东及东北地区的机场,而用于作战的机场大都集中在丹东地区。

(一)丹东地区

1.浪头机场。丹东浪头志愿军空军机场,位于丹东市浪头镇西5 公里处,是志愿军空军进驻最早的机场。这里离鸭绿江最近,是志愿军空军与苏联空军入朝作战使用频率最高的机场。志愿军空军联合司令部地下指挥所就位于这个机场北部的山坳里。机场主跑道长2500 米,宽50 米,主跑道位于东侧;副跑道长2000 米,宽20 米。主、副跑道相距200 米。机场为南北方向。在副跑道西侧,建有三处大的停机广场。

志愿军空军英雄李汉于1951年1月21日从这里起飞,在清川江桥上空击落美军F-84 型战斗轰炸机,首创志愿军空军击落美机的空战记录。抗美援朝战争中,这个机场诞生了张积慧、王海、赵宝桐等著名战斗英雄和许许多多的志愿军功臣。

2.前阳机场。前阳志愿军空军机场,抗美援朝期间称大东沟机场,旧称刘小园机场,位于丹东市前阳镇以南,与浪头志愿军空军机场相距14 公里。机场主跑道2200 米,宽50 米;副跑道长1700 米,宽20 米,主、副跑道相距300 米。机场为稍偏东北-西南方向,主跑道在西侧。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机场闲置,现周围是大片农田。

据当地老人回忆,当年他们在政府的统一指挥下,都参与了大东沟机场的修建和维护。那时各个生产队都组织基干民兵和群众,赶着大车赴大东沟机场参加战勤。机场修好后,最大的困难就是扫雪。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安东县(现东港市前阳镇)政府承担境内大孤山、前阳等多个机场的冬季扫雪任务,县、区联合组成的机场扫雪委员会根据机场所在位置,将全县家住机场附近的61200 多名民工编为4 个大队,67 个中队,381 个小队,各级队长分别由县、区、村领导担任。扫雪队以雪为令,随下随扫,昼夜不停。有的群众甚至自愿徒步30 多里路来到机场,用扫帚、铁锹把机场跑道上的雪打扫得干干净净,以确保志愿军战机随时起飞,不误战机。

3.大堡机场。凤城大堡机场始建于1950年,1952年建成,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隶属志愿军空军第4 师。机场位于凤城火车站东北,距凤城市大堡镇西南方约2 公里,距中朝边境42 公里,海拔63.5 米。机场主跑道在东面,主、副跑道并行,两端与两端的300 米处有四条通道连接主、副跑道。机场为西南-东北方向,两面呈目字形,在副跑道的西北方向,有三条通道,通向多个飞机掩体。

这里群山环绕、位置隐蔽且靠近边境,是理想的空军基地。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凤城大堡机场为志愿军主要前线机场,韩德彩、蒋道平两位击落美军王牌飞行员的志愿军空军英雄便是从这里起飞,创造了卓越战绩。首支入朝参加空战的空4 师,其主战机场设在更靠近中朝边境的浪头机场,但浪头机场紧靠边境、地形开阔,不利飞机的隐蔽。为防止敌人破坏及保障作战的需要,凤城大堡机场被选定为备战机场。

1963年凤城大堡机场改隶空30 师。1989年9月,空30 师第88 团进驻场站,场站由飞行保障变为机场看守,机场停止使用。在机场的东北部,有一处志愿军空军烈士陵园,安葬着23 名志愿军空军烈士。

4.大孤山野战机场。大孤山野战机场位于丹东东港孤山镇大姜家村。志愿军入朝后步兵英勇作战,很快将“联合国军”打退到“三八线”以南,但美军拥有强大的空军,控制着战场的制空权,志愿军急需空军参战。据当年参与修建机场的姜信和老人回忆,当时敌情紧迫,志愿军空军为尽快参战,选在大孤山建设临时野战机场。之所以叫野战机场,是因为机场的跑道不是一般常见的水泥地面,跑道和停机坪均是从外地运来的钢板直接铺设在耕地上改建而成的。由于当年曾亲身参与过机场的修建,姜信和老人至今对当时的场景仍记忆犹新。据老人讲,机场的跑道在农田上改建的具体工序是,先把耕地铲平,然后在上面铺上碎石子,压平后再铺上一层装满沙土的沙包,之后才在上面铺设钢板。战后,钢板被撤去,机场跑道又重新恢复成耕地。

除了当地人的口述,机场一侧留存的地下指挥所也可以证明,这里曾经的确是一个野战机场。地下指挥所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露出地表部分高约3.5 米,长10 米,宽4 米,呈长方形,出入口有两处,较为隐蔽,指挥所顶部约有厚达1 米的钢筋混凝土浇筑的防爆层。进入指挥所掩体约两米处有一道铁门,因铁门上锁及地下指挥所内部充满积水,无法进入内部实地勘察,故对其内部结构及相关功能尚无法做出确切结论。

5.青椅山机场。青椅山机场始建于1953年,位于丹东市宽甸县青椅山镇,距宽甸县火车站西15.5公里,距中朝边境34 公里,属于战备机场。机场为西北-东南方向,两面呈目字形,主跑道在东侧,两端和两端300 米处有通道连接主、副跑道,两条跑道相距250 米。主跑道长2000 米,宽60 米;副跑道最宽处50 米,窄处20 米,长2000 米。在副跑道西南侧有停飞机掩体17 个,另有3 条通道向西南方向延伸,每条通道上有6 个飞机掩体。机场导航楼为二层小楼,现保存完好。距副跑道200 米处有飞机维护维修区,有大型维修车间及附属设施。

在机场西南方2 公里处有空军部队营房,有各类用房43 所。营区中心有多边形花坛,房屋建筑围绕花坛布局,此处为机关办公区。在中心区的西南和东北各有一处平房区,呈规则的横排式布局。西南部的为8 所,东北的为18 所。

青椅山机场地处深山,地势隐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主要作为备用机场。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机场闲置多年,跑道上的水泥已经破损。营房与机场现由空军部队管理。1954年起,青椅山机场成为航空兵第15 师驻地。1969年改隶航空兵第30 师第90 团。1985年机场停止使用,改为备降机场。

(二)吉林地区

东北老航校旧址。通化是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简称“东北老航校”)的诞生地。1946年3月1日,东北老航校在通化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被誉为“中国空军的起飞地”。东北老航校是新中国空军的摇篮,涌现出了王海(航校二期学员)、刘玉堤、张积慧、李汉、王天保、高月明等空军飞行员,他们是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空军的骨干力量,面对美军王牌飞行员临危不惧,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东北老航校旧址现为通化市第二中学,由于城市升级改造,已难觅老航校踪迹。为纪念东北老航校,目前,通化市第二中学的一间教室成为由中共通化市委宣传部、东北老航校研究会、通化市第二中学等单位主办的“纪念东北老航校成立72周年——通化二中东北老航校陈列室”。透过那些老照片,依稀可以看到当年先辈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艰辛。据该校老师介绍,学校操场下是防空洞。

三、志愿军高炮指挥所、工事与阵地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内战进行武装干涉后,在大肆轰炸朝鲜北部的同时,自1950年8月起,对鸭绿江沿线中国东北边境城乡不断进行轰炸和扫射,地处鸭绿江边的丹东、宽甸、临江等地区更是重灾区。面对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滥杀无辜,志愿军高射炮部队曾部署在中国境内的鸭绿江沿线,保卫鸭绿江沿线的各个桥梁,以确保入朝参战的志愿军部队和作战物资安全运往前线。因此,在鸭绿江沿线留下了许多高炮阵地遗址。

(一)丹东地区

1.棋盘山志愿军高炮防空指挥所工事遗址。东港十字街镇太安村志愿军高炮防空指挥所工事开凿在棋盘山半山腰处。棋盘山山势陡峭,有些地方甚至与地面成90 度,为将防空指挥所进行隐蔽,工事的入口开在山腰的一个隐蔽处,洞口高2 米,宽1.5 米,嵌入山体约1 米,周围杂草树丛密布,从空中很难被发现。

从入口进洞直行约10 米,有一座内嵌式碉堡,碉堡朝入口方向开有30 厘米×30 厘米的瞭望口,在碉堡前的地面开有一个50 厘米×50 厘米的陷阱。这是一个兼具陷阱与排水功能的两用设施,陷阱上原有一个水泥井盖,平时用于排水,防止雨水倒灌。战时,撤走井盖就是一个十分隐蔽的陷阱。当时敌特活动猖獗,沿海一带常有敌人空投的特务四处活动,这些特务的任务就是搜集志愿军沿海一带的机场、国防工事以及兵力部署等情报。当初设计这些陷阱就是为了防备敌特。

碉堡前的陷阱是进洞后的第一处陷阱,碉堡的位置正好堵住前面的通道,设计者在碉堡的左侧设计了一个半圆形的通道,从左侧的通道可以进入碉堡内部,从里向外望去,可以看到进来的路。

碉堡后有一条深邃的通道,过碉堡约10 米后右转,在转弯处又出现第二处陷阱,与第一个陷阱的形制规格相同。转过第二处弯,前面是一个长达10 余米的通道,通道右侧有一个10 平方米的小屋。整个防空工事均为钢筋混凝土构筑的永久性工事,只有通道两侧的小屋为砖石结构。之后,每隔10 米左右就有面积等大、约10 平方米的小屋。通道的左侧墙上分布着一排铁钩。随后,又陆续发现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处陷阱,每处陷阱都设在通道的转弯处,很有规律。工事内部弯道角度不大,但变化极不规则,112 米长的通道根据走向共有7 段,工事的另一处洞口已被砖石封堵。

2.窟窿山大型地下战备工事。窟窿山大型地下战备工事位于丹东东港长山镇,这里地处海滨又是港口所在地,是敌军可能登陆的区域,因此也是志愿军重点设防的地区。

从1950年起,志愿军工兵部队便在窟窿山构筑国防工事。整个山体内部被掏空,用作指挥所及高炮隐蔽所。当年修筑时,依山势走向及山地脉络将山体内部分成两个部分,后部用作军事指挥,前部用作隐蔽高炮。

为在打击美机侦查与轰炸的同时保存自身,高炮平时被藏在山脚的防空洞内,洞口宽4 米,高2.5 米,开凿于山壁内侧,较为隐蔽,在洞外修有固定炮位的圆形水泥地盘炮台,炮台直径3 米,通过9 米长的轨道与洞内连接。战时将高炮推出,用于打击从海上侵入中国领空的美机。

在窟窿山山顶筑有用于警戒瞭望的碉堡两座,碉堡高约1.5 米,直径4 米,碉堡外部呈土黄色,与山体颜色接近,同时出于战时安全考虑,在山体的山腰、山脚等处开有7 处出入口。

3.河口志愿军战备防空洞。河口志愿军战备防空洞是1950年志愿军为储存作战物资及军民防空疏散而修建的。为了将作战物资及时运往前线,需在过江口岸处储存足够的物资,以保证及时对前线进行补给。许多作战物资运到河口后,需先存放在这里,然后再分批运往前线。为防止美机轰炸,志愿军在河口村山上修建了两条战备防空洞。两洞均位于河口村北部山上,相隔约1 公里,在山腰处开凿,以主洞贯穿。第一洞长154 米,平均洞高2.3 米,平均洞宽1.6 米,在主洞两侧有耳洞5 个。第二洞长202.6 米,平均洞高2.3 米,平均洞宽1.8 米,在主洞两侧有耳洞8 个。两洞内均有水井。山洞开凿后没有进行装修,洞壁、通道均保留开凿后的原始状态。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山洞闲置,由于地处深山,人迹罕至,目前保存完好。

4.河口志愿军高炮阵地遗址。河口志愿军高炮阵地遗址,设在河口公路桥中国岸边的一个山头上,现阵地已被杂草树木覆盖,但阵地的基本轮廓仍清晰可见。距高炮阵地500 米处有一处观察哨遗址,现有地基尚存。

1950年10月中旬,志愿军高炮第1 团奉命守卫鸭绿江沿线桥梁。10月18日,高炮第1 团率第1 营、第3 营(欠第3 连)入朝参战,在鸭绿江对岸的朝鲜境内开设阵地,保护河口公路、铁路两座大桥。第3 营第3 连则奉命留守在河口保护公路、大桥的对空安全。当时第3 连装备比较落后,全连只有4 门日式75 毫米高炮。在保卫大桥的过程中,3 连多次同美机作战,并击落美机,有效地保护了志愿军部队安全过江及作战物资的运输。在1951年8月粉碎“联合国军”发动的“绞杀战”过程中,志愿军部队将高炮第506、第508 团部署在安东与长甸河口,保卫鸭绿江江桥与河口的几处过江要点。

5.拉古哨志愿军高炮阵地遗址。拉古哨志愿军高炮阵地是在抗美援朝时期为保卫水丰大坝而修建的。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军多次派飞机轰炸水丰大坝,在防空部队的保卫下,大坝得以完整保留。此处高炮阵地遗址分三部分:大坝下游山头保留6 个完整炮位;大坝正面山头保留6 个完整炮位;大坝上游山头及以上两个山头保留为数众多的土坑炮位,并留有部分房屋、弹药库、战壕、掩体等遗址。

(二)吉林地区

集安“八连阵地”。考察采访中发现,在集安鸭绿江大桥下游水下桥东北处,曾是志愿军某部八连的高炮阵地,村民们称之为“八连阵地”。一心想要破坏志愿军运输补给线的美军发现集安鸭绿江大桥及其附近水下桥的重要性后,不断侵扰并投下炸弹妄图炸毁桥梁,志愿军高炮部队便在此地部署了高炮部队。下一阶段,考察组将以吉林地区的高炮阵地遗址为重点考察对象,进行深入的考察研究。

四、志愿军烈士陵园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志愿军烈士,大部分被就地安葬在朝鲜境内,但也有一部分安葬在中国境内。除沈阳烈士陵园外,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志愿军烈士在国内的陵园主要分布在鸭绿江沿线地区,且多集中在过江地点附近,安葬的烈士大多为受伤运送回国抢救医治无效或途中牺牲的,以及根据中共中央要求,牺牲的团级以上干部、营级以上立功人员、战斗英雄等。

(一)丹东地区

1.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坐落于锦江山北麓,占地面积14000 平方米,始建于1951年5月,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最早的烈士陵园。后经1971年、1984年、2000年三次大型修缮和绿化,使陵园始终保持完好。陵园正面,是一片苍松翠柏,中央是志愿军烈士纪念碑,碑高20 米,花岗岩建造,呈方形,汉白玉贴面,上面镌刻着“抗美援朝烈士永垂不朽”。园内还有一座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纪念塔,是1951年志愿军第50 军修建的。陵园两侧设有烈士事迹展览室两处,陈列面积280平方米,展出陵园内安葬的烈士事迹。纪念碑的周围为烈士墓区,安葬着264 位志愿军烈士。其中一级英雄、二级英雄及特等功臣13 位,牺牲的团级以上干部8 位,特等功臣、一级英雄陈德忠就安葬在这里。

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定为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命名为“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实干基地”,2006年被命名为“丹东市未成年人教育示范基地”。

2.丹东市元宝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丹东市元宝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位于丹东市仁忠前路67 号,修建于1952年,始建时为散葬墓。1997年4月,丹东市委、市政府领导指示“抓紧对七道山烈士墓进行整修,还革命烈士安心长眠地下的优雅环境”。改建工程于2000年清明节破土动工,同年7月27日竣工。2009年,元宝区投资54 万元,对陵园再次进行大规模维修改造,工程于同年10月25日竣工。陵园总占地面积4100 平方米,纪念广场占地1220 平方米。陵园内安葬着志愿军烈士689 位,园内种植了689 棵黄杨树,象征着689 位烈士的英灵万古长青。

经过三次大规模的维修改造,现在的元宝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环境整洁优雅、庄严肃穆、绿荫掩映、溪水潺潺。特级英雄黄继光、杨根思和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的遗骸从朝鲜运回国内后,曾暂厝元宝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之后迁移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元宝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于2006年12月被丹东市政府授予“丹东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

3.宽甸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宽甸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位于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长甸村。全镇共有12 个村15 个组安葬有志愿军烈士177 位,但没有修建一处集中的烈士陵园,其中以长甸村、拉古哨村安葬的烈士较为集中。根据《民政部、财政部关于加强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建设管理保护工作的通知》精神,2012年宽甸县对长甸镇零散烈士墓地进行了普查,对陵园建设进行了选址,最后选定长甸村三组建设宽甸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陵园坐落于长甸村三组山坡上,占地面积15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9000 平方米。迁葬长甸镇及周边乡镇零散烈士241 位。陵园坐东朝西,距公路100 余米,距离镇中心800 余米,东西长300 余米,南北长50 余米。陵园于2013年5月开工建设,10月末完成全部土建工程,平整场地8000 平方米,修建陵园台阶30 步,广场硬化7000 平方米。一级广场用天然石材铺设,作为社会各界人士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场所;二级广场安葬从本地及周边4 个乡镇迁入的241 位烈士,其中有名烈士78 位,每座烈士墓用天然理石制作,两座烈士墓之间种植一棵冷杉树;三级广场修建合葬墓两座,安葬无名烈士163 位。陵园影壁墙用天然理石挂靠,上刻陵园碑记,陵园东侧影壁墙用浮雕挂靠。整个陵园用1600 米天然理石栏杆围成,绿化面积600 平方米。

4.凤城大堡志愿军空军烈士陵园。该陵园位于丹东凤城大堡镇原志愿军空军大堡机场北端,占地面积500 平方米。陵园正面为烈士纪念碑,碑高8 米,碑体为花岗岩修建,呈方形。碑的正面书写“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的左侧镌刻安葬在此陵园的23 位志愿军空军烈士姓名;碑的右侧是志愿军空军的战绩及志愿军空军的伤亡情况;碑的背面简述了志愿军空军的作战历史。碑的左、右及后面是烈士陵墓,陵园周围有围墙圈护。

丹东区县烈士陵园尚有振安区烈士陵园、振兴区花园革命烈士陵园、振兴区瓦房烈士陵园、凤城革命烈士陵园、前阳和宽甸北山革命烈士陵园、大川头烈士陵园、灌水烈士陵园等,共计安葬1500 余名志愿军烈士。

(二)吉林地区

1.集安市革命烈士陵园。集安市革命烈士陵园,位于集安市大禹山北坡西部,占地面积11600 平方米,建设面积10000 平方米,烈士墓区占地面积3000 平方米。陵园始建于1950年,1961年迁至现址,1988年被吉林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单位。2011年至2016年,集安市人民政府分批次对陵园进行大规模整合修建。陵园现为集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安葬的是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戍边在集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烈士,以及为抢救人民生命财产而牺牲的革命烈士。陵园目前共有599 座墓碑,其中590 座抗美援朝烈士墓碑(含52 位无名烈士)。陵园山下的集安第五医院是通化市206 医院分院,抗美援朝时期接收在朝鲜前线受伤回国治疗的志愿军。陵园由两代烈士遗属管理21年,据守园人曲福林、曲贵仁口述,陵园埋葬的多为抗美援朝时期从朝鲜满浦受重伤或冻伤回国治疗,未能救治成功而牺牲的志愿军烈士。

2.通化市东昌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通化市虽不是志愿军过江地点,却也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重要后方。通化市东昌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隶属于通化市东昌区民政局。东昌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建于20世纪50年代,占地36000 平方米,建于密布苍松翠柏的山坡上,采用草坪式墓葬,安葬着1076 名革命烈士。陵园中央甬道上方建有10.25 米高的烈士纪念碑,黑色大理石上刻有“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永垂不朽”13个金色大字。2008年,东昌区烈士陵园被通化市委、市政府命名为“通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被吉林省政府命名为“吉林省国防教育基地”;2011年被吉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纪念广场“革命烈士”一侧碑墙刻有312 名烈士姓名(有档案可查的烈士),“永垂不朽”一侧碑墙刻有284 名烈士姓名,另有无名烈士792 名(数字不断更新)。陵园中安葬了558 名抗美援朝烈士,大多为在朝鲜战场上受伤回国,因医治无效而长眠的烈士,其中有名烈士221 人,无名烈士337 人。

3.四保临江烈士陵园。四保临江烈士陵园是临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始建于1947年,占地面积33170 平方米,由烈士纪念碑、烈士墓群、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等组成。地处陵园最高点的纪念碑主体高14.6 米,是烈士陵园的标志性建筑,纪念碑正面镌刻着陈云同志题写的:“人民烈士浩气长存”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陵园内安葬着四保临江战役中牺牲的东北民主联军第4 纵队第10 师师长杜光华、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东北抗日联军第1 军第2 师师长兼政委曹国安、四保临江战役中牺牲的温士友团长和著名战斗英雄李安仁烈士,以及抗日战争、四保临江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713 位(含8 位日本籍烈士),其中,有名烈士403 名,大多为抗美援朝烈士。

陵园内许多烈士来自志愿军第26 军、第27 军。在朝鲜东线战场极度严寒的长津湖地区,志愿军第9 兵团与美陆战第1 师展开殊死较量,给予敌人沉重打击。但由于临急入朝,未及发放寒区服装,志愿军出现大量冻伤甚至有很多战士冻死在阵地上,故陵园内大多志愿军烈士是在朝鲜战场上严重冻伤被运回国内治疗的重伤员,由于伤势过重牺牲,被安葬在这里。

鸭绿江沿线中国境内分布的众多抗美援朝时期遗址遗迹,它们真实地记录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伟大壮举,记录了这场开国之战、立国之战,记录了备受欺凌的中国人民终于扬眉吐气的一战,记录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真相,它们是重要的历史物证,是研究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历史的重要依据。它们有着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所以如何更加全面地考察、开发、保护,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遗址遗迹,使它们成为对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抗美援朝战争鸭绿江烈士陵园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鸭绿江》杂志经典插画巡礼之二十三
欢迎订刊《鸭绿江·华夏诗歌》
普兰店区唐房革命烈士陵园
沙岭战役烈士陵园
大石桥市烈士陵园
铁岭市烈士陵园
当年跨过鸭绿江
抗美援朝战争与东北地区“百日建厂”运动
领悟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