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罗荣桓在山东的军事斗争艺术研究

2020-11-29 01:25
军事历史 2020年6期
关键词:罗荣桓根据地斗争

自1939年3月1日,罗荣桓等率领八路军第115 师领导机关和第686 团,以东进支队名义经河北、河南交界地区越过黄河抵达鲁西鄄城县,至1945年10月24日离开山东奔赴东北解放战场,罗荣桓共在山东战斗生活了近6年零8 个月。作为山东敌后抗日战场的主要领导人,罗荣桓先后担任山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书记,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115 师政治委员、代师长,山东分局委员(主持军事工作)、书记,抱病担负山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一元化领导的重任。在刘少奇和朱瑞、黎玉、陈光等的领导或支持协助下,他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以高超的政治、军事才能,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团结带领山东抗日军民,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坚决战胜国民党顽固派,使山东成为华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乃至坚持全国抗战到底的重要战略基地,为夺取山东和全国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毛泽东曾评价说:“山东只换上一个罗荣桓,山东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①黄瑶主编:《罗荣桓年谱》,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64 页。在此期间,罗荣桓组织指挥了许多著名的战役战斗,形成了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为“政工巨匠”打上了浓浓的战将底色。

一、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战略决策

抗日战争时期的山东地区,处在尖锐复杂的日、顽、我三角斗争中。一部分未来得及逃走的国民党军队勾结地方势力,假借“抗战”名义重新建立反共统治;而其中的亲日派则勾结日本侵略者,建立伪政权,公开叫嚣反动口号,组织反动武装。蒋介石为加强对山东的统治,先后组织了山东省政府和苏鲁战区,派东北军于学忠部入鲁,并限制八路军活动,取缔中共领导的地方武装,甚至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反动磨擦。面对如此复杂严峻的斗争形势,八路军如何站住脚,如何扭转劣势,如何谋求发展,如何减少磨擦,如何争取和推动友军、顽军团结抗日,成为摆在罗荣桓等人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罗荣桓根据中共中央、毛泽东明确的战略部署和斗争方针,结合山东实际,卓有成效地领导了这场斗争。

(一)科学研判形势任务。在率部开赴山东前,罗荣桓参加了扩大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会议规定了党在抗战新阶段的任务,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进行了全面战略规划,同时还强调游击战争“占据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①《毛泽东选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52 页。。罗荣桓认为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敌后游击战争的广泛发展是敌人的心腹之患,为此敌人加强点线,试图隔断我游击区,先“扫荡”平原,再围攻山区,导致兵力分散,所以八路军有广大的回旋区。进入山东不久,罗荣桓就明确指出,当前总的任务就是坚持平原游击战,创造泰山西端的抗日根据地,依山傍湖发展。为完成这个任务,罗荣桓还提出帮助地方发展武装、发展党组织和广泛开展地方群众工作等具体要求②《罗荣桓军事文选》,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第29 页。,并指挥部队取得首战樊坝、摧毁汶河据点,开辟津浦路西、汶河以南根据地等胜利,鼓舞了山东抗日军民的士气。1940年9 至10月,在桃峪村召开的八路军第115 师高级干部会议上,有人认为八路军在山东的武装力量已能同日伪相持,同国民党顽军比较初步取得优势,战略上倾向于建设正规化的主力兵团,提出要打大仗、打运动战(或称运动游击战)。罗荣桓等人认真分析山东的斗争形势,认为八路军对日伪军总体上仍处于劣势,对国民党顽军也没有形成优势,组建正规兵团、打运动战的条件尚不成熟,因此强调仍应坚持游击战③《罗荣桓传》,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第141 页。,后来又提出开展“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的游击战”④《罗荣桓军事文选》,第157 页。方针,确保了执行中央战略决策的不偏移。至1943年秋冬,山东抗战形势明显好转,罗荣桓及时研判形势发展实际,适时提出攻势作战任务,自1944年春至1945年夏,指挥发起数次攻势作战,歼敌12 万人,解放县城18 座,将解放区面积扩大到山东津浦路以东地区的80%以上,山东部队发展到21.7 万余人。毛泽东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主席团会议上说:“这几个月我们的作战,特别是山东有很大发展。”⑤梁必业、苏静:《敌后抗战功著山东:缅怀罗荣桓元帅领导山东军民进行抗日斗争的历史伟绩》,《解放军报》1995年8月19日,第2 版。

(二)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会议总结上着重讲了统一战线及战争和战略问题,他批评了“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错误口号,强调“我们的方针是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既统一,又独立”⑥《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539~540 页。。1939年四五月间,罗荣桓分别向中共泰西区委和中共山东省委传达了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并结合实际着重阐述了关于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他在向山东省委传达时,发生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博山县太河镇突然袭击八路军过路干部的太河事件。罗荣桓引导与会人员结合这一事件进一步肃清在统一战线中只讲联合、不讲斗争的错误影响。针对此前曾有与国民党军石友三部共建山东抗日根据地、与国民党临沂专员张里元共建共同根据地的设想,但没有成功的教训,罗荣桓认为在对敌斗争中不能放弃党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的领导地位,要像党中央、毛主席要求的那样,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建立由党独立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为此,他率部进入鲁南后,立即提出并着手建立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先后抽调大批干部、组建工作团深入基层做好发动群众的工作,建立峄县、郯城、费县、临沂、临沭等县和鲁南地区抗日民主政权,发展和巩固抗日武装,迅速打开了鲁南的斗争局面。毛泽东随即肯定了山东的做法,并指示一定把发展自己的力量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对此,罗荣桓高度重视,在同日伪军的斗争中特别注意抓住巩固和发展抗日武装力量这件大事。八路军第115 师进入山东的部队,包括1940年7月由晋西入鲁的独立支队,以及鲁西、鲁南、苏鲁豫、冀鲁边等地区的地方武装均在战斗中不断壮大,到桃峪村第115 师高干会后部队统一整编时,已发展到6个教导旅,共18个团,计7 万余人。⑦《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暨山东军区战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7年,第96 页。

(三)灵活运用各种斗争策略。1940年3月11日,毛泽东在延安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的报告《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中,针对斗争会破裂统一战线的错误思想强调,“以斗争为达到团结一切抗日势力的手段”,“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并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①《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745 页。。罗荣桓在贯彻落实时,注重把斗争的坚决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采取不同斗争策略对待进步力量、中间派别和顽固派,使党和军队逐步掌握了斗争的主动权。他亲自做团结鲁南地方实力派万春圃、孔昭同的工作,促使他们接受中共领导,投入抗战的伟大历史洪流。他注重团结争取东北军,经常派干部或依靠在东北军中工作的共产党员,向其官兵宣传团结抗日的道理,并互通敌情,策应其对日作战,使东北军大部能与八路军友好相处或保持中立。他按照毛泽东提出的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对顽固派开展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挤走李长胜、三打甲子山、阻李仙洲部入鲁等,取得了一系列斗争的胜利。1940年10月,罗荣桓在《第115 师入鲁后的工作》的电报中,将进入山东后发展方式作了6 点归纳:①隐蔽偷运,由边沿伸入腹地,造成既成事实,以争取合法地位。②对敌伪采取打、统(收编)、反、争、插、挤方针。③由点联成块,再发展成大块并互相打通。④自上而下开展工作。⑤利用多种名义发展武装,争取改编地方武装。⑥社会统战工作,上层为第一位,孤立外来顽固派,分化地方势力,争取瓦解伪军,改编伪军,最有决定作用。②《罗荣桓军事文选》,第98 页。其中“打、统、反、争、插、挤”6 个字,分别对应对日、伪、顽的6 种斗争策略,即:打就是打击日军和汉奸武装,统就是同国民党军队特别是驻鲁南的东北军疏通团结、保持统一战线,反就是反“扫荡”、反磨擦,争就是广泛发动群众、争取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插就是插入日伪军和国民党军队之间的空隙地带,挤就是挤掉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反人民的顽固势力。这既是对山东地区过去两年战争实践的总结,也成为此后开展军事斗争的指导方针。

二、冷静清晰地把控战场全局

兵法云:“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③《孙子兵法》,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64 页。罗荣桓特别重视调查研究和战前的情报侦察,注重做好包括军政训练在内的各项准备工作,对战局进行周密思考、冷静判断和全面分析。

(一)全面了解掌握战场情况。罗荣桓非常注重对敌情、我情的了解,强调应加强战略侦察,严密监视敌人,经常开展农村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到知己知彼。1939年8月取得梁山战斗胜利后,日军集结重兵进行报复“扫荡”,八路军主力部队化整为零,指挥机关也暂避于东平湖内的小岛。罗荣桓一进岛,就带着警卫员到岸边观察地形,和老乡攀谈,了解附近情况。他指示作战参谋,弄清敌人用什么船、使用什么火器,研究如何在湖里与敌人周旋。同时,把保卫部的侦察员派到泰安、滋阳、济宁、肥城一带,直接监视敌人的行动,再加上鲁西地方的情报站和当地老百姓不断送来情报,使罗荣桓对周围的敌情了如指掌。

(二)清晰判断战局发展动向。罗荣桓认为,“敌人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是有来龙去脉的”,指挥员“要看得远一些,深一些”④中共临沂市委编:《三帅在沂蒙》,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第103 页。,因此主张越是敌情紧张时,越要保持冷静镇定,“在敌人围上来的时候,要弄清它的意图再行动。敌人离得近一些,它的意图就看得更清楚一些”⑤《罗荣桓传》,第108 页。。在1942年秋季反“扫荡”中,面对日伪军将重兵“扫荡”滨海根据地的情报,罗荣桓冷静分析,认为若日军“扫荡”滨海,则四面敌情必有异常变化,可目前在滨海地区的北面、南面并未发现任何异动,因此判断这个情报可能是敌人故意抛出的诱饵,主张先不急于转移,待看清敌人的动向后再行动。结果事实证明罗荣桓判断正确,部队避免了被日军合围的危险。

(三)沉着果断进行战场指挥。罗荣桓经常强调,在敌后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情况下,指挥员特别要沉着自如、果断坚决,决不能粗枝大叶、主观盲动,甚至是慌乱犹豫。1939年8月1日,罗荣桓突然接到情报,日军第32 师团和伪军各一部共400 余人向梁山方向进犯。他没有马上作出决策部署,而是首先分析战场情报。据侦察,这股敌人孤立无后续部队,也无其他路敌人策应。梁山一带并无敌人据点,外围地区敌人也没有增兵。当时己方兵力虽只有师部4 个连,但梁山南面的独立旅相距不过15 公里,可随时增援,且青纱帐已起,便于隐蔽接敌,战机形成。随后,他带领指挥人员观察地形、选定设伏战场。激战至深夜,最后一股敌人退守车马店负隅顽抗,八路军战士久攻不下,担心天亮后敌人援军赶到。在这关键时刻,罗荣桓命令部队向敌人发起猛烈进攻,不要给敌人以喘息之机,要不顾一切消灭敌人。至次日清晨,最终彻底消灭了敌人,取得了在平原地区、双方兵力相当、日军火力处于很大优势的情况下全歼日军的战果。

(四)发扬民主充分集思广益。在作战指挥上,罗荣桓特别强调要集思广益,尊重集体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他指出,“主观地处理问题,判断情况,没有不失败的”①《罗荣桓传》编写组:《回忆罗荣桓》,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第351 页。,“战役指挥员要充分注意发挥下一级指挥员的自主性”②《罗荣桓传》编写组:《回忆罗荣桓》,第352 页。,启发基层干部、战士的自觉与智慧,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与创造性。同时,要求指挥员下达决心时,应征求政治委员的意见,并争取政治工作人员的协同,以使下达的决心更周密。③《罗荣桓传》编写组:《回忆罗荣桓》,第351 页。每逢讨论重大作战计划和处理一些重要问题时,罗荣桓都要作广泛调研,并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报告山东分局,如果时间允许还要征求有关领导同志的意见。1944年春,经过连续奋战,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形势有了很大改善,罗荣桓指挥山东部队发起了一连串的战役攻势。在战役发起之前,他多次召集山东军区的领导人反复研究,并专门安排参谋处处长前往鲁中,向鲁中军区司令员王建安、政治委员罗舜初通报将要开展较大规模进攻作战的设想,并让他注意听取收集一线指挥员意见,同鲁中军区的领导人一起制定具体作战方案。④《罗荣桓传》,第193 页。1944年1月21日,春季攻势率先在滨海军区拉开序幕。随后,鲁中军区根据罗荣桓指示,投入6 个团,加上滨海军区第6 团和地方武装与民兵一部,组织多路梯队发动攻势,进行第三次讨伐吴化文部的战役,打赢了春季攻势中这场重中之重的战役。

三、机动灵活实施作战指挥

罗荣桓用兵不拘常法,总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形势,从实际出发机动灵活地运用战略战术夺取胜利。因此,他要求各级指挥员都要具有智勇双全的指挥艺术,既能够以敌人的规律去治诸敌人,利用敌人空隙或麻痹松懈敌人,使之受治于我⑤《罗荣桓军事文选》,第261 页。,又能够既充分发挥我之有利条件,善于变不利于我之条件为有利于我之条件,使我之劣势转化为优势,从而实现灵活机动的、战斗的自主与进攻⑥《罗荣桓传》,第206 页。。他领导山东抗日军民先后创造了三五成群、忽聚忽散的“麻雀战”,“歇人不歇枪,歇庄不歇枪”的“车轮战”,虚张声势、巧装主力的“神经战”,“民兵引,主力打”的“玩灯笼战”,一处打响、四方驰援的“蜂窝战”和防不胜防、躲不胜躲的“地雷战”等“打赚钱仗”的多种精彩战法⑦《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暨山东军区战史》,第179 页。,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

(一)出其不意选取斗争方向。在山东战场上,由于长期与日军存在实力上的悬殊,八路军经常面临敌人的包围和“扫荡”,如何成功跳出包围圈,安全地从内线转到外线,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战术课题。罗荣桓不但注重贯彻毛泽东的“保存军力,待机破敌”要求,还善于从战场实际出发,“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剑走偏锋打破敌人包围。其中最著名的当属1941年冬的留田突围。当时,5 万日军对山东沂蒙山地区进行规模空前的“扫荡”,八路军第115 师和山东分局被敌人层层包围在留田一带,身边只有一个特务营和一个特务连的战斗部队,情况十分危险。在研究突围方案时,大家提出:一是向东,过沂河、沭河,进入滨海根据地;二是向北,与山东纵队汇合;三是向西,进入蒙山;四是不能向南,因为那里是敌人的大本营临沂所在的方向。罗荣桓分析认为,既不能向东,因为敌人已经预料到我们可能要到滨海,早已布下口袋阵;又不能向北,因为那里不但有日军,还有国民党的顽军,一旦遭受夹击,后果不堪设想;更不能向西,因为那里靠近津浦铁路且碉堡林立,有利于敌人机动,我们的火力达不到强攻的可能;唯有向南,敌人不会料到八路军会选择该方向突围,而日军兵力又多向北集中到沂蒙山区,后方势必空虚,一举插入敌人的腹地,势必逼其回师救援,这样整个战场的主动权就又回到八路军手里,从而调动敌人,取得反“扫荡”的胜利。定下决心后,罗荣桓组织部队利用夜色掩护,找到两股敌人不到1.5 公里的封锁缝隙,未费一枪一弹、未损一兵一卒,从敌人眼皮底下安全突围。

(二)因势而动选择斗争方式。古人常把用兵比作流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罗荣桓在山东的指挥作战中,紧紧围绕战争“形”与“势”的新变化,采取针对性的斗争方针和策略。比如反“扫荡”作战,按照以往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经验,是采取“敌进我退”和“诱敌深入”的战术,将敌人放进根据地,凭借熟悉的有利地形,通过不断地消灭孤立之敌从而打破敌人的“围剿”。但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采取的“蚕食”“囚笼”“铁壁合围”“梳篦清剿”等野蛮战术和“三光”政策,极大地限制了八路军的机动空间,如果贸然把日军引入根据地,敌人放开手脚进行破坏,八路军将会进一步丧失坚持抗战的生存基础。为此,罗荣桓在坚持毛泽东关于敌后游击战争战略思想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敌打到我这里来,我打到敌那里去”①《罗荣桓传》,第167 页。的“翻边战术”,即面对日军将要到来的“扫荡”,把主力部队部署在与敌人接近的边沿地带,当敌人“扫荡”开始后,八路军不是“敌进我退”,撤向根据地中心,而是“敌进我进”,在弄清敌人特别是当面之敌动向后,趁敌包围圈尚未紧缩,尚有较大空隙时,选择敌之弱点,由根据地经边沿游击区,“翻”到敌人后方去,打乱敌人部署,粉碎敌人“扫荡”。前文提到的留田突围,也成功证明只要实现内外线作战相结合,主力部队及时跳到敌人后方去,挫败敌人的“扫荡”是完全可能的。1942年,罗荣桓正式提出“翻边战术”,之后又多次成功运用这一战术打击敌人。其中部署教导第2 旅于1942年11月在滨海根据地发动的海陵反“蚕食”战役和1943年1月的攻克郯城战役都是运用“翻边战术”的范例。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这一战术,说:“敌人蚕食了,是面向根据地,还是背向根据地?罗荣桓的翻边战术不是战术,是战略。他掌握山东局面以后,敌人越蚕食,根据地越扩大。”②黄瑶主编:《罗荣桓年谱》,第895 页。

(三)军政结合展开全面斗争。罗荣桓一贯注重政治和军事的紧密结合。一方面,强调政治工作的保证作用,指出“党对各部门工作的领导,是以党的组织、政治工作去保证的”③《罗荣桓军事文选》,第120 页。,强调做好政治工作必须首先发挥政治干部的表率作用,要求政治干部不仅要懂政治,而且要懂军事,了解战争。1940年前后,罗荣桓让政治部的人员兼做司令部的工作,组织部兼作战科工作,敌工部、保卫部兼侦察科工作,宣传部负责训练群众进行游击战,把机关干部、战士剧社演员和机关勤杂人员,分别组成游击小组,有的担任警戒,有的外出侦察敌情。另一方面,强调了解政治攻势的正确意义,主张必须把政治攻势与军事活动结合起来,不能机械地把两者分离对立。在应对日军采取“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策略加紧对山东抗日军民的政治进攻时,罗荣桓认为最好办法是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政治攻势为主,游击战为辅”原则①《罗荣桓传》,第166 页。,明确指出,“分散性游击战争问题,就不仅是军事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反敌人特务斗争问题”②《罗荣桓军事文选》,第177 页。,在最困难的1942年应以政治攻势为主,强调在具体的进行中,我们的斗争“一方是公开(在根据地,在部队中)、一方是隐蔽(在敌占区、在群众中),一方是流血、一方是和平,一方是打、一方是拉,要善于在各方面都采取这种不同的斗争方式”③《罗荣桓军事文选》,第177 页。。根据这些指示,山东各地利用敌占区的士绅、商人、伪军家属等关系,以“深夜上课”、点“红黑点”、设“生死簿”、记“善恶录”、“唤子索夫”等办法,对伪军、伪组织人员展开有力的政治攻势,并派员深入伪军王道、莫正民、张希贤等部作争取工作,仅1943年一年共瓦解伪军7000 人,在伪军内部建立了1000 多个秘密关系。同时,还加强对日军的争取和瓦解工作,依靠在山东的“日本解放联盟”和“朝鲜独立同盟”成员,在火线上、敌人碉堡前喊话,散发慰问袋、宣传品,控诉日本法西斯罪行,激发日军厌战思乡情绪,削弱其效忠天皇、宁死不降的武士道精神,日军被俘投降人数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1942年有17 人,1943年有27 人,1944年增至292 人。日军在其内部通报中惊呼:“中共反正谋判工作在各地推进,逐渐奏效”,“各据点连续发现日本解放联盟喊话宣传,应严加戒备”。④《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暨山东军区战史》,第192 页。

(四)斗争中敢于进攻与冒险。罗荣桓在长期的战斗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在分散游击战争的条件下,“战斗要积极求得自主与进攻”⑤《罗荣桓军事文选》,第261 页。,才能同优势敌人坚持持久战,才能积小胜为大胜,从而改变敌我力量悬殊的局面。在1944年6月15日至10月1日召开的山东军区军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罗荣桓要求,必须改变一成不变的战斗方式,打破敌我边沿的界线,极力隐蔽自己、麻痹松懈敌人,适时地集中力量包围、孤立、打击和歼灭敌人,从而“摆脱自己之不自主,争取自己之自主,束缚敌人之自主,使之成为不自主”⑥《罗荣桓军事文选》,第260 页。。攻击时必须集中于敌人弱点,要速打速决、速分速散,时张扬旗鼓,时收拢锋芒,使得敌人摸不到我们的规律,搞不准我们的行动,从而迟钝敌人的感觉,错乱敌人的指挥,造成于我有利的战斗空隙和时机。会上,罗荣桓还对指挥艺术中的冒险问题作出精辟阐述,强调“军事的冒险是要有的,但不要冒险主义,否则我们就不会有果敢的行为,实现‘敌进我进’方针,也就不会取得自主与进攻性。因为情况的了解,只能求得一般的规律性,不可能完全搞得一点都不差,敌人毕竟是不受我们指挥的,故我们的进攻必须带有冒险性、果敢的行为”;“军事上对某些小的个别的疏忽,战术动作的弱点、缺点,如情况一时查不清楚被迫投入战斗,动作不灵活、机敏、迅速,而失掉效能,是可以宽恕的”。因此,他要求每一个指挥员要有果敢的行为、细致的指挥艺术和刻苦的学习精神,胜利不骄傲、失利不灰心,养成沉着果敢的品质、智勇双全的指挥,这“是我们每一个指挥员必须有的特点”⑦《罗荣桓军事文选》,第262 页。。

猜你喜欢
罗荣桓根据地斗争
建立自己的写作根据地
不搞特殊的罗荣桓
罗荣桓与罗生特
领导干部要勇于斗争
强迫症患者的孤独斗争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窗台上的妈妈
以斗争精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罗荣桓:珍藏救过他命的银元南征北战
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印钞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