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的北战线:平绥路东段作战

2020-11-29 01:25
军事历史 2020年6期
关键词:张北关东军张家口

1937年8月发生的南口战役,是抗战初期国民党中央军进行的一次重大作战,更是继1933年之后中国军队的又一次长城抗战。长期以来,关于抗战初期各大战役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七七事变和淞沪、徐州、太原、武汉四大会战上,对于早期国民党中央军在河北地区的作战着力较少,而大陆方面关于南口战役的研究成果已经有一定的积累,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两篇:第一篇是张皓《以空间换时间——蒋介石对南口会战的部属与战略意图》(刊《晋阳学刊》2014年第4 期)。此文用综观全国战局的眼光,对抗战初期蒋介石在华北作战构想进行了比较深刻的分析,论点比较宏观,但对国民党军第13 军的作战情形着墨较少,对于整个华北战局在国民政府抗日战略规划中的位置也缺乏足够的分析,史料大多以大陆方面的文史资料与部分台湾的出版物为主,缺乏日方的资料,而分析的对象也只限于国民党军队方面。第二篇是李明圣《南口战役:中日战略战术比较》(刊《北京党史》2015年第3 期)。此文的重点在于比较中日两国统帅部与前线指挥官对于平绥路东段的作战,尤其是南口为核心的战斗的定位与相关部署,过程中涉及双方指挥阶层一连串的思考辩证与彼此部队在战场上的碰撞较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此文对于第一手史料的运用依然不足,对于日军参战部队不同派系关于此役的争议与战略的转向等问题仍有可以补充之处。

本文试图通过蒋介石档案、蒋介石日记、国民党军编修战史、国民党党史会出版的相关档案,以及日本防卫厅在战后出版的日军在华作战纪要等过去研究较少运用的史料,并参考近年来学者的重要研究成果,将这场战役在整个初期华北作战的地位、经过、影响,以及汤恩伯在这场战役中的作为,作一次初步的研究与剖析。

一、1937年8月华北日军的作战构想与转变

日军于1937年7月底占领平津,随后即以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不断向华北增加兵员,准备扩大战果。根据美国情报单位的估计,当时集结于河北省境内与附近地区的日军总数已经高达16 万人左右。①陶涵(Jay Taylor):《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下),林添贵译,台北:时报出版社,2010年,第165 页。日军的进攻方向主要集中于平绥铁路、平汉铁路北段、津浦铁路北段等三条铁路沿线:

一、第五师团,经北平西方,逐次沿平绥路前进。

二、第六师团,集中于曾预定为第五师团集中地区的南苑以南地区,准备经固安转保定方向作战。

三、第十师团,逐次占领津浦路各要地,准备攻占马厂。

四、规定由独立混成第一旅团及第六师团的步兵第十三联队(缺一大队),担任集中期间的军预备队。

8月7日,经过修正的第二期作战计划如下:

第一 方针

一、本军,寻求侵入河北省之中国野战军,予以歼灭。为此,本军盖将完成集中后企图决战;首先向保定、沧州之线前进。将主决战方面定为沿平汉线之地区,将决战时期预定于九月下旬或者十月上旬。

二、在集中期间,本军使第五师团及铃木兵团,从沿平绥线之地区作战,席卷察哈尔省,推进至山西省北部及绥远方面。为此,应特别与关东军密切协调。本次作战,在主力决战前,至少应占领张家口附近。若状况许可,应迅速将第五师团主力召致河北地区作战。

三、当保定、沧州附近会战时,预定向石家庄、德州之线追击。

四、依状况,规定以后之作战指导。本军第二期作战以后,预料应向山东方面或长江下游方面作战策应。

第二 指导要领

五、本军于8月12日左右,使铃木兵团击灭南口中国军,一举获得八达岭,掩护第五师团之推进。

六、使逐次集中之第五师团,沿平绥线,首先向张家口作战,击灭侵入察哈尔省之中国军;由第五师团长指挥八达岭以西之作战,并使其密切与关东军取得协调。

七、本军以二个师团(第六、二十),自平汉方面,以一个师团(第十),自津浦线采取攻势,向保定、沧州之线推进。……

八、(略)。①林石江译:《日军对华作战纪要:从卢沟桥事变到南京战役初期陆军作战(一)》,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7年,第331~332 页。

日军决定采取多条战线并进的策略,企图沿津浦、平汉路向南推进,以扩大占领区,并向西“扫荡”平绥路,张家口与南口势必首当其冲。自8月初以来,察哈尔南部地区的中国军队活动频繁,逐渐对河北的日本中国驻屯军(以下简称“驻屯军”)侧翼造成威胁,而关东军方面也认为察哈尔方面的中国军队若不加以“扫荡”,也将威胁伪“满洲国”的西部。②参见林石江译:《日军对华作战纪要:从卢沟桥事变到南京战役初期陆军作战(一)》,第332~334 页。所以,驻屯军的作战重点逐渐放在平绥线的几个要点,即打击河北的中国军队,并且与关东军取得紧密协调。同样地,关东军方面也在规划对察哈尔的进攻。七七事变发生后,关东军陆续开拔,向河北、内蒙古方面蠢动,位于热河的混成第11 旅团立即将主力推进至平津附近,暂归驻屯军指挥,以巩固战果。7月27日,又将在热河方面的第3 独立守备队改编为“堤支队”,以准备开拔持续支持驻屯军的作战;伪满军也相继增派部队至古北口、沽源、多伦、林西等地区担任警戒。8月6日,关东军第2 师团派遣1 个大队至沽源附近,继续增强此间的兵力,使得满蒙边界地区已经集结不下10 万之日本和伪满部队。7日,日本参谋本部同意了关东军扩大战线的主张,准备配合驻屯军实施察哈尔作战。9日参谋本部下达如下命令(临参命第72 号):

一、中国驻屯军司令官,应于适当时机,以有力之兵团,扫荡概于张家口以东之中国军。

二、关东军司令官,应以所要部队,自热河省及内蒙古方面使前进之作战容易实施。

三、中国驻屯军司令官,为上述的作战,得依需要,将在其指挥下之关东军司令官隶属之一部予以归建关东军。

四、有关细节由参谋总长指示之。①林石江译:《日军对华作战纪要:从卢沟桥事变到南京战役初期陆军作战(一)》,第333~334 页。

此次作战,日军赋予的正式名称为“察哈尔作战”。其主要的战略考虑,其一,能确保北平为主的中国驻屯军占领区之安全;其二,关东军显然有着更为积极的打算,即试图在这个当口一举扩大其在内蒙古的占领区,所以此役的主力逐渐由中国屯驻军转移至关东军。关东军参战部队于8月8日起逐次向察哈尔集结:堤支队于8日到达张北,大泉支队于14日由哈尔滨铁运沽源,以上两支队都归由混成第2旅团(旅团长本多政材少将)指挥,该旅团主力预计要到19日方能到达张北。关东军第2 师团主力临时编成混成第15 旅团,也将由铁运陆续抵达张北前线。一度划归中国驻屯军指挥的混成第1 旅团(酒井部队)则由通州进行车运,预计于25日前集结于万全,另外关东军第2 飞行团(团长安藤三郎大佐)也将参与作战,以提供空中支持。为统一指挥关东军各参战部队,14日关东军设立“察哈尔派遣兵团司令部”,并且于多伦设立战斗指挥所。②参见林石江译:《日军对华作战纪要:从卢沟桥事变到南京战役初期陆军作战(一)》,第342 页。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的战斗序列如下:

察哈尔派遣兵团司令官:东条英机。

混成第15 旅团:旅团长筱原诚一郎,下辖步兵第16、第30 联队,骑兵第2 联队,野炮兵第2 联队,工兵第2 联队,辎重兵中队,通信队。

混成第2 旅团(配属堤支队、大泉支队):旅团长本多政材。

另有伪“蒙疆自治政府”骑兵约9000 人。③参见林石江译:《日军对华作战纪要:从卢沟桥事变到南京战役初期陆军作战(一)》,第339 页。

而在中国驻屯军方面,自8月11日起就陆续开始投入在南口一线的战斗,并且日趋激烈,其主力部队逐渐被此间作战需求所吸引而来。到8月中旬,其参加平绥路东段作战的战斗序列为:

中国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

第5 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下辖步兵第9 旅团(2 个联队),步兵第21 旅团(2 个联队),骑兵第5 联队,野炮兵第5 联队,工兵第5 联队,辎重兵第5 联队。

独立混成第11 旅团:旅团长铃木重康。④参见林石江译:《日军对华作战纪要:从卢沟桥事变到南京战役初期陆军作战(一)》,第335 页。

至此,参加平绥路东段作战的日军部队集结完毕,总兵力已达6 万以上。在作战态势上,各路日军与伪蒙军对以南口为核心的中国军队呈现为一个南北包夹的态势,将长城各线的中国军队据点压缩在一个狭长的地域上,其居于外线地位,可以集中兵力攻击任何一个要点,故可说极为有利。

此役是七七事变后中日两国第一次真正的大兵团对决,也象征着中日全面战争到此准备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二、中国军队在南口的防御布置

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立即准备将中央军精锐铁运华北参与作战。⑤《蒋中正日记》(未刊稿),1937年7月12日。蒋介石1937年7月17日的日记显示,他一直以来都希望能够打破《塘沽协定》签订后的不利态势,并意图破解日本试图制造华北独立的阴谋:“余派中央军入河北到保定,不惟打击其目前之野心,而且打破何梅协议也!”①《蒋中正日记》(未刊稿),1937年7月17日。然而7月底平津失守,使得蒋介石的企图遭受重挫,7月29日即令汤恩伯所部向南口一线集结,以固守平绥线。

南口,开始成为中日战争的一个热点。南口以及至张家口一线,地处太行山脉、燕山、阴山等三大山系的衔接点,另外也是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四省之交通要冲,可说自古就是华北往大西北的一条重要通道。其位置不但可以俯瞰平津,并且背靠察绥,易守难攻,自古就为京畿北侧的兵家必争之地。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命令驻于绥东集宁、丰镇一带的汤恩伯第13 军(下辖第4、第89 师)进驻怀来、南口一带,②台湾“汤故上将恩伯逝世十周年纪念筹备委员会”编:《汤恩伯先生纪念集》,1964年,第3(甲)页。西北军系统的刘汝明所部第68 军主力第143 师则驻扎在张家口(麾下还有一个旅与察省地方保安队),③刘汝明:《刘汝明回忆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6年,第114 页。以有效加强此间的兵力部署,并皆划归第7 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指挥。汤除担任第13 军军长外,还兼任该集团军前敌总指挥,刘则继续担任察哈尔省主席并兼任该集团军副总司令,以明确整个指挥体系。

从上述部队指挥系统的规划可以看出,蒋介石是希望能将冀北、察南、绥东乃至晋北大同一线,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并且将各派系部队加以整合指挥,以期能利用这一带崎岖艰险的地形与抢先修筑的工事来长期抵抗日军,发挥出最大战力。④参见《蒋委员长中正抗战方策手稿汇辑(一)》,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1992年,第18 页。他于8月4日即告诫汤恩伯:“倭寇必于近日内先攻南口,我军应速构筑阵地固守,一俟兵力集中后再行出击!”⑤《筹笔:抗战时期(二)》,台湾“国史馆”编:《蒋中正总统文物》,典藏号:002-020300-00008-134-001,1937年8月4日。据称,蒋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夕也曾对汤恩伯说:“日军必定南下平汉线、北上平绥线,或者两者同时兼顾。我军目前的战略是南扼沧、保,北守察、绥,为此需要守住南口。……守住南口,则燕山、阴山无恙,察、晋、冀三省亦安。反之,若失南口于寇军,则放任关内、关外敌寇合流,向南威胁太原,向西瞰制包头。”⑥转引自张皓:《以空间换时间:蒋介石对南口会战的部属与战略意图》,载《晋阳学刊》2014年第4 期。可见蒋介石将南口战役视为挽救华北战局的关键所在,而将此一重责大任交付到汤的手中,可谓寄望甚殷。

以南口—张家口一线为核心,南口首当其冲为正面,背靠居庸关;南口与张家口之间的康庄、怀来、土木堡、宣化等为主要防御据点;张家口则是背靠崇礼、张北,都已经在日与伪蒙庞大军力的威胁之下,尤其张北乃是交通要冲,最为重要,日军与伪蒙部队也于8月初挺进至此。怀来县城是前敌司令部所在,用以支撑南口的核心阵地。所以,就整个防御态势而言,可说形成“一字长蛇阵”,在背后的热河、察东等广大地域都已经由日伪势力所支配,并且布置重兵,取得主动地位,所以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将以上中国军队防御的地区视作被压缩在关东军(热河)、伪蒙、北平(中国驻屯军)三者之间,其战略地位上之不利与未来必然的苦战,一目了然。⑦参见《国民革命军战史第四部:抗日》第二册上《初期战役》,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91年,第二篇,第二章。

蒋介石面临着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在各个要点如何妥善布置兵力,二是如何协调各派系的部队作战。因此,在部队的布置上首先必须固守南口到居庸关,这里是瞰制北平,并在战略上牵制日军的关键。蒋介石将战斗力最称完整的第13 军布置于南口至居庸关一线,而南口背后的延庆、怀来则由高桂滋的第17 军一部担任防御任务,以戒备可能由热河方面来的威胁,必要时也可支持张家口。张家口方面,则仍由刘汝明的第68 军主力担任守备,蒋对于这支部队也寄予期待,命令其以主力驻防,并且能与南口一样长期固守。另外,蒋也希望刘汝明部能与傅作义部协同,向张北方面发起一次攻势,制造一个新的战场,牵制南下的日伪部队,以减轻汤恩伯所面对的压力。另外,中央军第21 师(师长李先洲)向康庄开进,傅作义部第72 师(师长陈长捷)则向怀来一带挺进,独立第7 旅(旅长马延守)也向怀来开动,以上三部作为战略预备队以机动支持各个要点的作战。从部队的数量来看,南口到张家口一线有三个完整军,包括了中央军、西北军、晋绥军等不同系统的部队,机动预备队的状况也类似,分属不同派系。所以,这种情况下部队间的协调就显得非常重要,富有对日作战经验的第7 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在编制上就成为此间的最高指挥官,蒋多次要刘、汤等人多与傅作义协调,并且服从他的指挥,①转引自张皓:《以空间换时间:蒋介石对南口会战的部属与战略意图》。另,刘汝明与傅作义对于此次战役的商议与互动,可参见刘汝明:《刘汝明回忆录》,第116 页。蒋也认为傅作义除了必须接应平绥路的作战之外,还必须抽调有力的部队对张北后侧的日军主动进行一次打击,以确保整个战线的稳定。以上的各部队由29日起,陆续向上述地区经由铁、车运和步行的方式跃进,当然掌握空中优势的日军也开始进行猛烈的轰炸,使得交通受到相当的阻挠与损失,日间行进非常困难。②刘汝明:《刘汝明回忆录》,第114~115 页。不过,各部队仍然勉力挺进,大致上都能抵达上述各指定地点,开始构筑工事固守。

汤恩伯在部队开始进发的同时,就做了以下的具体布置:

(一)八达岭、居庸关到南口沿铁路正面,为八九师作战地区。南口车站、龙虎台(又名关公岭)为该师罗芳珪的第五二九团阵地,即正面第一线。

(二)南口东边得胜口、苏林口为第八九师谭乃大的五三○团阵地,即右翼③“右翼”,原文如此,应为“左翼”。一线。

(三)居庸关南边的凤凰台、青龙桥为第八九师舒荣的第五三四团阵地,即正面第二线。

(四)八达岭或三堡车站附近的岔道,为第八九师李守正的第五三三团集结的预备队位置,即五三四团的正后面,为正面第三线。

(五)居庸关西边的横岭城,镇边城,十八家(长城的分段路口)一带是第四师作战地区,即南口左翼④“左翼”,原文如此,应为“右翼”。。其第一线在横岭城以西一带山地,预备队在十八家,后又向前移动。

(六)居庸关以西和横岭城东边(即八九师与四师中间地区)的黄老院、吊明湖、白杨城,为吴绍周支队作战地区,其第一线在吊明湖南边山地,预备队位置在榛子岭。

(七)第八九师炮兵阵地在居庸关以南山地,第四师炮兵阵地在横岭城附近。

(八)第八九师师部位于康庄车站,其前方指挥所在居庸关。

第四师师部在横岭城,前方指挥所在该城南边前进约七华里地方。

吴绍周支队司令部驻榛子岭。

第十三军军部及所属补充团驻怀来。⑤吴绍周:《第十三军南口抗日纪实》,《七七事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149~150 页。

第13 军是汤恩伯的起家部队,在国民党中央军系统中可算作战经历比较丰富的一支。全国抗战开始前,国民政府虽然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协助下进行陆军的现代化,但实际上即使像第13 军这样的部队,其装备与火力依然相当有限。譬如,山地防御作战中,炮兵火力的掩护对于各据点的固守非常重要,然而第13 军的炮兵仅有第89 师配备日制旧型山炮9 门,第4 师也只有几门小炮,以及战防炮2 门(苏联制)。所以,尽管抢先日军一步开始布置战场与构筑工事,但实际上在装备与火力的大幅差距下,苦战势所难免。⑥吴绍周:《第十三军南口抗日纪实》,《七七事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150 页。

这是汤恩伯首次担任一个战场的方面指挥官,而蒋介石也展现了对汤的器重,将此一关系华北战局成败的战役交给他来指挥。但是在当时西方观察家的眼中,第13 军虽属蒋介石嫡系,但其装备与训练远不如此时预备调往上海的德械精锐部队,其他地方部队的忠诚度与战斗力也很有限,所以在日军南北重压的情况下,对中国此间的战局并不表示乐观。①芮纳·米德(Rana Mitter):《被遗忘的盟友(China’s World War Ⅱ,1937—1945)》,台北:远见文化,2014年,第141~142 页。

8月8日,南口战役正式打响,蒋介石于9日在日记中说:“倭寇政略及战略自占领平津以后,已陷入极度不能自拔之境,余非至此不能战争矣。今已至其时,胜算已操于我矣!”②《蒋中正日记》(未刊稿),1937年8月9日。在蒋看来,长期抗战的格局于这一刻已经告成,并自认在战略上已经立于不败之地,而从后续中日之间战事的发展情形观之,他的这一判断显然是过于自信了。此时上海方面,中国军队的精锐主力也已经陆续进发当中,准备向日本租界发起主动攻势,所以南口战役的成败,已然在客观上与淞沪方面构成连动关系,全国抗战的战火至此真正燃起。

三、南口与居庸关的激战

蒋介石认定,日军在平津得手后必然转而将主力用于平绥路,遂于8月6日致电汤恩伯:“今敌军机械兵一中队,唐克车卅辆,野炮八门,与步兵一旅,前日由平运南口,其必积极侵犯南口,青龙桥一带铁路、地碉速炸毁!”③台湾“国史馆”编:《蒋中正总统文物》,典藏号:002-020300-00008-138-001,1937年8月6日。8日,蒋再度叮嘱汤恩伯,必须加强怀来、宣化、居庸关、延庆等地的工事和粮食、弹药储备;此外,再次强调“此时除南口应死守不失之外,无他法”④台湾“国史馆”编:《蒋中正总统文物》,典藏号:002-020300-00008-142-001,1937年8月8日。。

日军从8月初开始,即对平绥路沿线各个要点展开多个波次的猛烈轰炸,给中国军队人员与弹药物资的运送造成极大的阻碍。⑤苗秀霖:《第八十九师南口作战概况》,《七七事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第159 页。第89 师各部在抵达南口正面龙虎台阵地两天后,8月8日,日军的轰炸逐渐增强,当日上午日军独立混成第11 旅团开始向龙虎台一带展开多次猛扑,战况迅即白热化。自10日起,日军不断投入包括坦克、装甲车在内的机械化部队加入攻坚行列。据第89 师军官回忆,日军在中国军队阵地正面列放各种火炮超过数十门,并出动各型战甲车数十辆,装甲列车2 列,⑥苗秀霖:《第八十九师南口作战概况》,《七七事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第160 页。这样的火力可说是自七七事变以来中国战场之首见。中国军队防御工事、壕沟构筑的较为完备,当日军进行轰炸时,官兵都在棱线后方掩蔽,只留下少数监视哨,等到日军步兵展开冲锋后,才进入阵地给予猛烈的还击,使得日军初始的几波攻击不但无功而还,而且付出重大代价。中国军队尽管也伤亡惨重,但阵地依旧没有动摇,甚至夜间师长王仲廉还几度指挥对日军突出的阵地以及战斗疲惫的敌人进行袭击,颇有斩获,击毙日军军官数名。⑦吴绍周:《第十三军南口抗日纪实》,《七七事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第154 页。

13日,见南口方面的战况无以突破,日本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令第5 师团将主力全力投入南口方面的战斗。15日,日军由西侧突破南口正面中国军队阵地,死守该地的第529 团连日苦战之后大幅减员,仍在继续战斗的只有400 余人。⑧吴绍周:《第十三军南口抗日纪实》,《七七事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第154 页。当日,蒋介石继续命令军政部长何应钦,“南口方面各种枪炮应立即派员负责运输补充为要”,希望守军可以坚持下去。⑨台湾“国史馆”编:《蒋中正总统文物》,典藏号:002-010300-00003-019-001,1937年8月15日。但由于减员过多,该团残余官兵不得不在16日晚与第530 团协同向居庸关方向撤退,日军第5 师团步兵第42 联队于17日早晨完全占领南口,并随即于当日下午朝居庸关方向追击,持续深入猛攻。

居庸关城墙坚固而完整,形势更为险要,有了强攻南口损兵折将的教训,日军改用侧翼迂回包抄战术。第5 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奉命将独立混成第11 旅团也纳入麾下统一指挥,由居庸关西侧展开迂回,并且配合猛烈炮火逐次接近。汤恩伯下令第89 师主力集结于居庸关,包括还算完整的第534、第533 团,以及刚退下的第530 团之一部,王仲廉师长移驻关内亲自指挥。该师官兵依凭居高临下的山势,由各种轻重武器组成绵密的交叉火力网,对由坦克掩护突入的日军猛烈射击,日军一时伤亡惨重,并有数辆装甲车被中国工兵用炸药包炸毁。①吴绍周:《第十三军南口抗日纪实》,《七七事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第155 页。日军战史记载,在居庸关的作战“因中国军的阵地坚固,而使战斗未能获得进展”②林石江译:《日军对华作战纪要:从卢沟桥事变到南京战役初期陆军作战(一)》,第342~343 页。。蒋介石在日记中也说:“南口阵地全毁或将失陷,但居庸关尚可守也!”③《蒋中正日记》(未刊稿),1937年8月16日。对于汤恩伯所部连日来的奋勇作战,还是感到甚为欣慰。

日军为突破此间的僵局,甚至使出毒气这样的不人道手段。④吴绍周:《第十三军南口抗日纪实》,《七七事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第155 页。中国军队在连日奋战之下,死伤惨重,甚至将所有的杂役人员(包括炊事员、马夫等)投入战斗,使居庸关在炮火中屹立不摇。日军在多日猛攻后,也逐渐体会到此间短期内难以突破,驻屯军方面命令第5 师团暂时放松对于居庸关的重压,转而与坂田支队会合,向此间西侧深入攻击,以策应关东军由长城北侧所发起的新一波浩大攻势,这也决定了整个战役的结果。

四、平绥路的截断与中国军队的转进

如前所述,此役华北日军将战役的进行由南下转为西进,重要原因是关东军方面试图在察哈尔、绥远扩张,所以必须拔除平绥线的中国军队。在南口—居庸关方面的战况胶着之际,关东军在张北率先发动攻势,以求能在张家口西南地区切断平绥路,一举将中国军队由南口向西延伸的战线截断。19日,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将指挥所移驻至张北附近,同时做出以下的战斗部署:

一、混成第二旅团(配属堤支队、大泉支队主力),于十九日以后,击破当面之中国军,迅速前进至张家口西南地区切断平绥铁路,尔后准备向宣化前进。(配备内蒙军一师)。

二、内蒙军主力集结于张北附近,与大原支队(堤支队的两个中队为基干)合并确保张北、保康附近,掩护兵团的右侧背。

三、将大原支队的步兵一个中队留置于沽源附近,对独石口方面掩护兵团的左侧背。⑤林石江译:《日军对华作战纪要:从卢沟桥事变到南京战役初期陆军作战(一)》,第342~343 页。

察哈尔派遣兵团联合伪蒙军,向张家口发起的强大攻势,对于整个平绥路会战的战局将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张家口至张北一线,由刘汝明部第143 师负责防务,蒋介石在本战役打响之前即已非常重视此间的防御力量,尤其希望在日军主力被拖在南口,关东军尚未集结完毕之时,刘汝明能够先收复于8月初被日军抢占的张北:

张家口刘副主席转汤总指挥、高军长钧鉴:

……现在最急要者为用强大兵力一举先收复张北,……后我军即筑墙固工事守御之,此乃唯一要着,务希兄等即下决定!⑥《革命文献:华北战役》,台湾“国史馆”编:《蒋中正总统文物》,典藏号:002-020300-00008-132-001,1937年8月3日。

同时,蒋介石致电已到张家口的鹿钟麟(不久后接任河北省主席),催促察省各军赶紧对张北发动攻势:

张家口鹿委员瑞伯兄:

察省对敌战略必先攻取张北方能巩固,此为胜负唯一之关键,务请兄督促刘汤二兄从速攻取张北。计划如何?实盼详复。①《筹笔:抗战时期(二)》,台湾“国史馆”编:《蒋中正总统文物》,典藏号:002-010300-00002-052-001,1937年8月6日。

8月14日,在蒋多次催促后,刘汝明部第143 师与骑兵第1 师(师长彭毓斌,属于晋绥军系统)在傅作义第7 集团军的指挥下,②《国民革命军战史第四部:抗日》第二册上《初期战役》,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91年,第二篇,第二章,插表三。才对张北方向发动了攻势,③《国民革命军战史第四部:抗日》第二册上《初期战役》,第45 页。一度也取得相当的进展,击溃伪蒙军李守信部,连续收复商都、德化、尚义而直抵崇礼,进而于20日上午拿下张北城郊的玻璃彩,④刘汝明:《刘汝明回忆录》,第116 页。一度大有达成作战目标的可能。但日军关东军除留置少数兵力协同伪蒙军防御张北,主力混成第2 旅团直扑张家口,这迫使原本也准备投入张北反击,由第7 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亲率之第72 师、第200 旅、第211 旅、独立第7 旅,必须将兵力分散回援张家口与南口。苦战多时的第143 师,在日军陆空火力的猛烈轰击下,营长以上官长多员阵亡或者失踪,已经无力继续挺进,⑤刘汝明:《刘汝明回忆录》,第117 页。只得逐步向张家口方向撤退,张北方面的反攻至此宣告失败。

关东军混成第2 旅团发挥机械化部队的优势,于20日先突进至张家口附近,23日再击破旧万全与神威台附近第68 军所属的察哈尔省保安旅,24日又占领张家口西南高地及孔家庄,将途经此地的平绥铁路截断,至此绥远方面的中国军队已经不可能继续派部队增援此间的战斗。23日,驻屯军第5 师团主力经镇边城向怀来方向大步挺进,虽然第14 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所部之第14 军(军长李默庵)曾奉蒋介石的命令,试图由石家庄向居庸关方面与第13 军取得接触,但最终未能达成目标,⑥《国民革命军战史第四部:抗日》第二册上《初期战役》,第45 页。使得第13 军到此已经同时失去东西两侧所有可能的增援,战况陷入极度不利。26日,张家口失陷,差不多同时第13军也由居庸关向西南方向突围,迅速撤退至桑干河南岸一带。至8月底,平绥路各要点几乎全部失陷,各部队开始向绥、晋方向转进,⑦蒋致电第二战区长官阎锡山,准备于晋北接敌,基本上可以视作本平绥路东段战役结束。参见:《革命文献:华北战役》,台湾“国史馆”编:《蒋中正总统文物》,典藏号:002-020300-00008-169,1937年8月31日。抵达天镇、蔚县一线。日军的前锋最后于9月中旬直抵大同附近,并随即与阎锡山所部晋军展开战斗,但是就长城各口的战斗而言,到此可算是告一段落。

五、结论:由抗日大战略来俯瞰全局

平绥路东段会战,由8月初进行到9月初,大约整一个月的时间,中日两军都付出极大的伤亡。根据中方的资料,南口与居庸关的战斗中,中国军队伤亡高达29736 人,估计毙伤日军约万人(日方统计日军伤亡为2600 余人),另外还罕见地俘虏了日军军官12 人、士兵645 人,缴获马21 匹、步枪471 支、机枪4 挺、汽车3 辆、旗帜126 面;张家口方面中国军队伤亡9000 多人,估计日军伤亡约8000 人;在大同附近战斗中,中国军队也付出约6000 人的代价,日军则伤亡不详。⑧《国民革命军战史第四部:抗日》第二册上《初期战役》,第46 页。此役中国军队不畏强敌的英雄气概,得到全国各方面的交口赞誉,中共中央机关刊《解放》评论说:“不管南口阵地事实上的失却,然而这一页光荣的战史,将永远同长城各口抗战、淞沪两次战役鼎足而立,长久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①《解放》第1 卷第15 期,1937年9月,第1 页。

此次会战,就作战目标而言,日军当然取得了胜利。日军扫除了平津与河北占领区的卧榻之患,又彻底突破了原本隔离驻屯军与关东军、伪蒙军之间的阻碍,使得东北、华北、内蒙古三大块占领区到此打成一片,从此原来胶着于此间的兵力可以得到释放,投入到下一阶段的作战。关东军扩张其在中国东北的统治,扶植并壮大伪蒙政权的意图,在此役之后也得以进一步实现。而中国驻屯军方面,面对属于中央军系统的汤恩伯第13 军,当然必须除之而后快,最后虽然没有能达成与关东军南北包夹,一举将其歼灭的目的,但也的确使之远离平津与河北,也算是一个重大收获。对于中国军队而言,此次会战的几个重要战场——南口、居庸关、张北、张家口等,都以失守或主动放弃而告终,并且死伤相当惨重。简而言之,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虽然十分壮烈,但却无法掩饰最后失败的结果。

而如果从全国战局来加以综观,则又可以有一个不同的视野。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对南京国民政府而言,局势至此已经是退无可退,必须要奋力一搏。有的研究者认为,淞沪会战是国民政府最高当局一次积极的战略布置,试图集中优势兵力对上海的日军遂行一次突击,给予其重大打击,以掌握整个战争的主动地位。②参见滕昕云:《铁血军魂:抗战前期之德式标准新中央军暨淞沪会战评析》,台北:真元堂,1998年。观乎平绥路东段战役,可说也是国民政府最高统帅部策划的重大会战,在中国军队精锐尽出于上海之时,在华北由中央军第13 军,与西北、山西、绥远等北方军系协同牵制了中国驻屯军中的精锐第5 师团与其他各系统的大量部队,这对于当时已经由区域冲突走向全面战争的中国而言,是一次积极的战略作为,让日军在被迫的情况下于中国南北战场同时进行大型会战。这也就是前文所述,当这样的局面达成后,蒋介石自认为中国至此已经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和理由吧。

对日军而言,状况则相反。除七七事变之后在打打谈谈中拿下平津外,对于事变是否扩大,内部仍无法一致,③郭岱君主编:《重探抗战史(一):从抗日大战略的形成到武汉会战》,台北:联经出版社,2015年,第278~282 页。甚至延误了扩大战果的最佳时机,让机动力较弱的中国军队抢先开入冀察,成功布置坚强的阵地于南口至张家口一线,才有这场战役的苦战连连,并且蒙受一定的损失。

此次会战,仍然展现出中日两国军队在现代化程度上的明显差距。物质水平的差距自不待言,部队整体的调度与配合同样展现出极大的落差。例如,收复张北作战是本次会战的一个重要关键,应该在8月初,或者最晚必须在南口方面激战之时就发起攻势,如蒋介石所期待的那样早日拿下并固守这一交通要冲。但是,这个攻势却在蒋不断催促下于14日方展开,已经贻误了最佳战机。而其后,第14 集团军对居庸关的增援,由于来得太慢,最后也只能虎头蛇尾地结束。这些都反映出国民党军队指挥高层在大兵团的调动与命令的执行力上还有很大的不足,当然中国军队本身的机动能力低落也是一大原因。但是日军正好相反,虽然对于在华作战的大战略有所争议与延误,但一旦决定之后所展现的执行力却让人印象深刻,关东军及其附庸的伪蒙部队迅速调动至察哈尔,不但解除了张北方面的危机,并且也迅速给予中国军队几次重大打击。而其驻屯军也展现出敏捷的应变能力,在强攻居庸关多日暂时不下的情况下,果断将主力向西穿插深入,几乎截断了居庸关方面中国军队第13 军的退路。而这些表现,都凸显了日军军事素质和指挥能力方面的优势。

关于汤恩伯本人而言,此役的表现应给予一个较高的评价。蒋介石于本次战役后期的日记中也说:“张家口虽失守,而居庸关汤军仍固守未退,诚为至难,汤诚罕世之名将也!”④《蒋中正日记》(未刊稿),1937年8月26日。蒋称汤恩伯为“罕世名将”固然有些夸张,也可能与此时上海方面战况不利,中国军队转为守势,多处重要阵地已相继失守有关;但汤恩伯在此役中能在南口到居庸关的战斗中面对拥有优势火力与陆空立体作战的日军,坚守达19 天之久,的确已经是难能可贵。最后在友军溃败、战线动摇的情况下,仍能保住部队的核心,成建制地将部队撤出,①苗秀霖:《第八十九师南口作战概况》,《七七事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第161 页。这比起淞沪会战后期的撤退与尔后南京的悲剧相比,也要幸运得多,而且也影响了后续山西方面的战局,以及汤部本身日后能继续在徐州、武汉等重大会战中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

蒋介石将多年来苦心编组的中央军精锐第87、第88、第36 等德械师全部投入上海作战,海空军主力也全部动员参战,自然也希望华北方面能坚持下去,第13 军官兵的奋战,在此时与上海的浴血奋战南北辉映,汤恩伯所部的重要性在此得以凸显。随后,日军在河北得手,主力进入表里山河的山西继续作战,在往后很长一段时间日军将在此间进行长期的鏖战,对整体战局造成很大的影响。日军已经同时被牵制于中国南北两个战场之中。日军赢了这场战役,却还远远没有赢得战争。1937年结束后不久,蒋介石关于长期抗战的概念更加清晰:“如武汉失守,以巴蜀为最后根据地,北固陕、甘,南巩黔、桂、云南,而将重兵扼守平汉、粤汉两铁路线以西,再置相当兵力浙、闽、江西,稳扎稳打,以消耗敌人……”②《蒋委员长中正抗战方策手稿汇辑(一)》,第8 页。

最后,窃认为研究抗战该有一种俯瞰全局的能力。若就以这场战役而言,我们若可以经由史料,对于以中国整体抗战的战略布局,与综观南北战场的开辟之角度来剖析,就可以有更宏观的视野来解读每一场战役的价值,以及在这些战役中每个重要角色的评价与贡献。所以,今日我们探讨南口会战时,必须同一时间思考蒋介石对华北的战略企图和规划,以及日军在事变不可避免走向扩大后的处置上,如此可以更具备意义。

猜你喜欢
张北关东军张家口
冬奥会对张家口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发展策略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张家口专场二)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张家口专场一)
路边
嗨,我在这
保畅通
张家口发布氢能规划
齐齐哈尔日军“忠灵塔”探析
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使用化学武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