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俄罗斯军队政治工作的实践历程和现实启示

2020-11-29 01:25
军事历史 2020年6期
关键词:苏军军队苏联

政治是军队的灵魂,政治工作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苏联、俄罗斯军队的政治工作经验十分丰富,教训也异常惨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实事求是地研究、分析苏联、俄罗斯军队政治工作的实践历程,不但可以使人们进一步探寻其建军治军特点,而且可以为我军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一、苏联、俄罗斯军队政治工作的实践历程

苏联、俄罗斯的军队政治工作,在国内战争的炮火硝烟中产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稳步发展、趋于完善,在苏联后期出现的重大失误中湮没瓦解,在俄罗斯独立后得到恢复、发展和创新。

(一)苏军政治工作的产生(1918—1922)

十月革命前,俄国军队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通过神职人员向士兵传经布道以及在军中大肆宣扬沙文主义来提振士气。但农奴制残余和腐朽没落的沙皇专制制度的压迫使俄军士气普遍低落,士兵厌战情绪十分严重。

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无产阶级军队的政治工作应运而生。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全新的无产阶级革命军队——苏联武装力量①本文为避免用词混乱,将1946年前的“工农红军”和1946年后的“苏联武装力量”统称为“苏军”;将“俄国共产党(布)”“苏联共产党(布)”“苏联共产党”统称为“苏共”。诞生了。苏军自诞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军队的政治工作,列宁亲自领导了苏军的政治思想和组织建设,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军队政治工作”这一概念,并把军队的政治工作视为军事建设的坚强基础之一。此时苏维埃政权正面临着国内战争和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的复杂局面,迫切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制定出军队政治工作的基础方案,并将其尽快地运用于实践。

一是确立苏共对军队的绝对领导。1918年12月25日,苏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军事机关政策的决议》。决议指出:“军事机关的政策同其他部门和机关的政策一样,是准确地执行党中央委员会发出的一般性指令,并接受其直接监督。”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译:《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译本(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2年,第86 页。这份决议确立了党领导国家武装力量这一苏联军事建设的根本原则。此后,苏共对军队的领导被写入苏共纲领。苏共纲领指出:“军事建设的基础的基础,是共产党对武装力量的领导。”②谢力译:《苏联武装力量的党政工作》,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2年,第81 页。党的领导“是苏联军队的力量和胜利的根本源泉之一”③谢力译:《苏联武装力量的党政工作》,第91 页。。

二是建立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制度。在国内战争期间,苏军边打边建,逐步建立了包括党组织、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制度在内的基本制度。苏军组建之初,由于缺乏军事人才,不得不大量吸收了旧俄军队的军官,但“不应当把红军部队的命运完全交给这些人、授予他们一长制首长的权力”④谢力译:《苏联武装力量的党政工作》,第114 页。,要将他们在军队中的指挥工作置于严格的监督之下。因此,1918年4月,苏军建立了政治委员制。只有优秀的革命者才能肩负起政治委员的重任。在新型军队的建设中,他们和指挥员并肩作战,给部队带来了革命精神。政治委员主要负责对军事主官进行政治监督,对部队全体官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党支部的工作,组织部队的行政与经济管理工作,参与决定部队作战方面的一切问题。⑤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译:《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译本(第二卷)》,第940 页。政治机关是在以列宁为首的党中央直接领导下建立的,是建设新型军队至关重要的部分。苏军的首批政治机关——军团和兵团政治部,于1918年6-7月组建于东方面军。⑥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译:《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译本(第二卷)》,第932 页。同年12月5日,苏军第一部政治机关条例颁布。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译:《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译本(第二卷)》,第934 页。为了加强对苏军政治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1919年4月,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处成立,这是苏军总政治部的前身。通过这一系列举措,苏军“建立了统一的政治机关体系”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译:《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译本(第二卷)》,第87 页。。政治机关在政治委员的带领下,成为广大官兵在战斗中的政治引路人。苏军部队中的党组织也在逐步健全。1920年初,苏共中央规定连级单位的党支部是苏军党组织的基本单位,使苏共的影响力可以深入基层、直达士兵。

三是加强军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在领导和建设苏军的过程中,列宁把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他把群众的觉悟看作国家有没有力量、战争能不能打赢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列宁认为,让士兵知道为何而战,是取得胜利的保证,也是无产阶级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有优势。他在总结国内战争胜利的经验时强调:“我们之所以战胜了地主、资本家,是因为红军战士、工人和农民都知道,他们是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而奋斗的。”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列宁军事文集》,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年,第630 页。在充分调动群众战斗积极性的同时,苏军也高度重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动员广大党员踊跃参军,不仅提高了苏军整体的政治觉悟,而且扩大了苏共在军队中的影响,使苏军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在苏共的正确领导下,苏军越战越强,在国内战争中取得了历史性胜利。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是苏联军队坚强的支持者。而这种特有优势正是依靠苏军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才显现出来的。无产阶级军队的政治工作,其作用之显著、威力之巨大,令世人耳目一新。

(二)苏军政治工作的发展与完善(1922—1953)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苏俄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1922年12月,建立了统一的联盟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随着“新经济政策”的恢复以及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苏联在极短时间内就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凭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积累的雄厚国力,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人类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最终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苏联的带动下,社会主义制度越出国界,在亚欧大陆上连成一片。战后,苏联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有能力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和军事强国,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巨大飞跃。苏军的政治工作也在这一历史时期逐步发展与完善起来。为了进一步加强军队政治工作,确保苏共在思想上和组织上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苏联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

一是坚持马列主义在军队政治工作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思想基础,也是共产党领导团结全体人民的重要思想武器,必须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苏军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对军队人员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规定了详尽的教育内容和实施方式,而且对教育时间、步骤和制度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二是用一长制取代政委制。苏军将一长制作为“苏联武装力量建设的最重要原则”①谢力译:《苏联武装力量的党政工作》,第113 页。,而将政委制视为一种临时性机制。因此,当“国内无产阶级专政已经巩固”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译:《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译本(第二卷)》,第854 页。,“党的威信和领导作用已经提高”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译:《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译本(第二卷)》,第854 页。,“红军基本上补足了新的、无产阶级的指挥干部”④谢力译:《苏联武装力量的党政工作》,第114 页。时,苏军已“具备了在苏联武装力量中实行一长制的条件”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译:《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译本(第二卷)》,第854 页。。1924年7月28日,苏共中央通过了在苏军中实行一长制的决议。一长制的主要内容是:军事主官“全权指挥部属并对部队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负完全责任”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译:《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译本(第二卷)》,第853 页。,由他一人“定下决心,下达相应的命令、指示并组织实施”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译:《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译本(第二卷)》,第853 页。;苏军在连以上部队设有政治副职,在军事主官的领导下开展政治工作;部队有党委和党支部,但不是部队的领导核心。后来出于抗击纳粹德国的需要,苏军又先后两次改行政委制,直到1942年10月,当军事主官已经“在政治上经受了锻炼并坚强起来”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译:《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译本(第二卷)》,第940 页。后,苏军才实行完全的一长制。

三是完善军队政治工作体系。苏军从上到下有一套完整的政治工作系统,包括党的组织、共青团组织和政治机关。苏共通过分布在军队的各级党组织和政治机关“对武装力量进行领导和指导”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译:《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译本(第二卷)》,第695 页。。苏共中央通过苏军总政治部领导苏军的政治工作,总政治部“行使苏共中央一个部的权力”⑩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译:《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译本(第二卷)》,第97 页。;苏军各军兵种部队也都设有政治机关;苏军的党组织“不加入苏共的地区组织,而是根据苏共中央批准的《苏军党组织工作细则》进行组建和工作”⑪谢力译:《苏联武装力量的党政工作》,第51 页。;苏军也会适时对军队政治机关条例和苏共军队组织细则进行修订。完整的政治工作体系,使军队政治工作的开展在组织上有了可靠保证。

四是遵循规范的政治工作原则。苏军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政治工作原则,如共产主义思想性和党性原则,思想工作与组织工作协调一致的原则,政治工作同部队当前任务紧密联系的原则,政治工作坚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等。

五是注重对军队政工人员的培养。苏联共产党要求认真挑选有宣传组织才干的人从事政治工作,保持政工干部的稳定,注重提高他们的威信。为了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建设,苏军建立了培养政工干部的院校体系,创办了列宁军政学院、苏军马克思列宁主义大学等军队高等政治院校。政工干部在政治院校学习深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

六是丰富军队政治工作的形式。苏军运用多样化的政治工作形式凝聚军心士气,提高军人的战斗力。苏军大力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文化事业,兴建军官之家、部队俱乐部、列宁室等文化场所,举办理论问题讨论会、讲演会、电影晚会等文化活动,并通过以上形式对官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军人活动的每一个领域,诸如战斗训练、战斗值勤、文化娱乐等,无不受到政治思想的影响。①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译:《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译本(第二卷)》,第660 页。

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对于确保苏军的无产阶级性质,提高部队战斗力以及建设社会主义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极大地促进了包括我军在内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军队的创建与发展。

(三)苏军政治工作的僵化与瓦解(1953—1991)

在苏联中后期,苏联领导层逐渐丢掉了列宁、斯大林时期的传统,思想停滞不前,工作安于现状。虽然此时苏联的综合国力已达到顶峰,但在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方面也遇到许多问题。为了缓解内外交困的局面,戈尔巴乔夫对苏联体制进行了根本性改革。由于改革偏离了正确方向,非但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导致苏共解散、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军队是社会的缩影,所有的社会问题在军队都有所反映,这也导致苏军政治工作出现了严重失误。

(1)苏军政治工作的僵化(1953—1985)

在苏联中后期,特别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军政治工作逐渐变得死板、僵化。尽管苏联在军队政治工作领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收效甚微。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除了受苏联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外,也与苏军自身的原因有关。

一是一长制的固有缺陷暴露无疑。苏军一直认为,一长制“是对军队实行坚强指挥的基础,是保障军队具有高度战斗力的重要条件”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译:《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译本(第二卷)》,第723 页。。但实际上苏军的一长制却存在固有的缺陷。虽然它规定军事主官有“指挥下级的全部权力”③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苏联军事基本情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9 页。,但所有有关政治工作的命令,仍由军事主官与政治副职一起签署才能生效;政治副职是由上级任命,因而只对上级负责;政治副职对本单位所属人员有纪律处分权,但是军事主官却无此权限;由于党委不是苏军部队的领导核心,军事主官和政治副职之间的矛盾无法通过正常的组织程序加以解决。这些自相矛盾的规定使统一指挥成为一纸空文。④参见[美]哈里特·法斯特·斯考特、威廉·法·斯考特合著:《苏联的武装部队》,王学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273 页。此外,由于一长制的实行,苏军政治机关和党组织的设置与职权范围经常处于变动之中,逐步强化了军事主官的个人权威。军事主官在管理部队时一味强调服从,不注意抓思想政治工作,导致苏军管理部队的作风比较粗暴,军官打骂士兵、老兵欺负新兵、新兵报复老兵的现象十分严重,以致到了1970年代中期,“士兵们相互抱团和堕落的社会习气在军营中十分浓厚”⑤[美]威廉·奥多姆:《苏联军队的瓦解》,王振西、钱俊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312 页。。这表明一长制并不能有效履行代表苏共领导军队这一使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苏军的政治工作。

二是教条主义、形式主义愈演愈烈。这一时期苏军政治工作在理论层面鲜有创新和突破,多数情况下只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教条化、简单化的解读和阐释,以此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致使思想理论日趋僵化,不能解决新形势下官兵遇到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已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实践层面,苏军仍旧沿袭着卫国战争时期的政治工作体系和方法,内容老套,方法呆板,政治教育流于形式,理想信念越讲越空。各类会议和文件多如牛毛,但实际上并未得到贯彻落实;政治教育假大空,场面上热闹,实际上却“入耳不入心”。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大行其道使政治工作的权威性和感召力在苏军官兵心中逐渐下降。此外,苏军的唯武器论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治工作,致使苏共在军队的影响力不断减弱。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苏军更多地注重发展军兵种力量和高精尖武器,要求全体官兵必须对其“所装备的第一流技术兵器和武器的威力深信不疑”⑥[苏]И.А.格鲁季宁:《苏联对军事哲学的研究——辩证法与现代军事》,军事科学院外军部翻译组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2年,第163 页。,而政治工作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

三是为霸权主义摇旗呐喊。冷战初期,为了应对西方的军事威胁,加强军事合作,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同盟条约。但随着苏联霸权主义意识的膨胀,这些条约却成为苏联干涉东欧国家内部事务的依据,苏军则成为苏联干涉东欧内政的主要力量。因此,大力宣传苏联控制东欧国家的政策,提高苏军官兵对于出兵干涉东欧国家事务的认识,就成了苏军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协调华沙条约各国的军事力量”①谢力译:《苏联武装力量的党政工作》,第90 页。,加强“对苏联军人的国际主义教育”②谢力译:《苏联武装力量的党政工作》,第90 页。,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理论和“有限主权论”,为出兵干涉东欧国家做辩护。根据这些理论,苏军“既是本国又是整个社会主义大家庭各民族之间的兄弟般友好的军队”③[苏]И.А.格鲁季宁:《苏联对军事哲学的研究——辩证法与现代军事》,第132 页。,“捍卫着整个世界社会主义体系”④[苏]И.А.格鲁季宁:《苏联对军事哲学的研究——辩证法与现代军事》,第132 页。,出兵干涉是在履行“国际主义义务”。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在行使其对内职能时,不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但一定要依靠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兄弟般的援助”⑤[美]德里克·利贝尔特主编:《苏联军事思想》,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第238~239 页。。这些宣传与苏军官兵的亲身经历大相径庭,并不具备说服力,反而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许多官兵对政治工作产生了怀疑和抵触情绪。而长达9年的侵阿战争彻底摧毁了苏联构建的这一整套服务于霸权主义的理论。苏军始终无法在这场空前规模的全民战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往日战无不胜的形象遭到了破坏。这对苏军的士气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苏军官兵对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信心不足,对战斗的残酷感到恐惧,对这场不义之战产生疑问,一心期待尽快结束战争,以便早日回国。为避免不必要的伤亡,苏军部队甚至“在接受作战任务后往往以避免损失为由而不去努力完成任务,甚至假装完成了战斗任务”⑥[俄]М.А.加利耶夫著:《胜利将帅及其军事遗产》,何英玉等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2年,第333 页。,并称之为“神圣的欺骗”⑦[俄]鲍·弗·格罗莫夫:《有限出兵——苏军第40 集团军司令回忆录》,李抒音等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52 页。。而苏军政治军官在介绍阿富汗的局势时却故意误导国内的官兵,声称他们将去阿富汗“执行人道主义任务,如修建房屋、学校和幼儿园”⑧[美]威廉·奥多姆:《苏联军队的瓦解》,第269 页。。部队抵达阿富汗后,这些谎言不攻自破。这使苏军政治工作的威信一落千丈。

(2)苏军政治工作的瓦解(1985—1991)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领导苏联进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大肆推行“新思维”,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行“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军队的性质。就这样,苏联的“军事政治阵地和国防阵地就目标明确地、坚定不移地、一步一步地解除了武装”⑨[俄]雷日科夫:《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徐昌翰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年,第20 页。。随着苏共垮台、苏联解体,曾经辉煌强大的苏军也崩溃瓦解。

一是“公开性”和“多元化”摧毁了苏军政治工作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在“新思维”的大旗下,戈尔巴乔夫大肆鼓吹“公开性”“多元化”,公然放弃马列主义,将党和国家引上了一条改旗易帜的不归路。在他的推波助澜下,军内外的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相互勾结,对苏共及其领导人列宁、斯大林大加挞伐,全面抹煞苏军的辉煌历史和光荣传统,要求改变苏军的性质和建军方向,并极力在社会上煽动反军情绪。面对“自由派”的行径,苏共特别是军队中的党组织不但没有采取坚决有效的反击措施,反而听之任之,甚至是随声附和,致使信仰危机开始在军中蔓延。部队中“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思潮甚嚣尘上,苏共在军队中的感召力已荡然无存。最终,苏军内部刮起了“退党风”。更有甚者,一些军官“示威性地撕毁了党证,并故意大声地给同事讲他们的祖父曾经是白卫军成员或者他们的祖父曾放火烧了苏联最初建立的集体农庄……”①[俄]尼·布兰涅茨:《沉沦之师:俄军总参谋部上校手记》,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 页。同时,苏共的裂变和民族的分裂,更进一步加剧了苏军内部的混乱,导致军心涣散,军纪松弛,派系林立,毁灭性地侵害了党和军队的肌体。

二是政治体制改革瓦解了苏军政治工作的政治和组织基础。戈尔巴乔夫全盘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大力引入多党制和总统制,从根本上取消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地位。1990年3月,苏联通过修改宪法,取消了苏共的领导地位。政治制度的改变必然会给军事制度带来变化。1990年3月,全苏第三次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设立苏联总统职位和苏联宪法(根本法)修改补充法》规定,苏联总统是苏联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和撤销军队高级指挥员②Закон СССР от 14 марта 1990 г.N 1360-I "Об учреждении поста Президента СССР и внесении изменений и дополнений в Конституцию (Основной Закон) СССР" (утратил силу).https://constitution.garant.ru/history/ussr-rsfsr/1977/zakony/185465/,这从法律上剥夺了苏共领导和指挥苏联军队的最高权力。1990年10月颁布的《社会团体法》规定,军人活动不受政党决议的束缚③Закон СССР от 09.10.1990 N 1708-1 (с изм.от 19.05.1995) "Об общественных объединениях".https://legalacts.ru/doc/zakonsssr-ot-09101990-n-1708-1-s/,为其他政治势力在军队中大肆活动提供了机会。同月出台的新版《苏联共产党组织在苏联武装力量中的工作条例》规定,“苏联共产党组织及其下属机构不得干预行政人员和军事指挥机关的工作”④[美]威廉·奥多姆:《苏联军队的瓦解》,第231 页。,使苏共无法在军队中开展政治工作。1991年3月,苏军总政治部更名为苏联武装力量总军事政治部,各级政治机关从事党团工作的业务部门均被裁撤。至此,苏共在军队中的组织被连根拔起、铲除殆尽。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军队政治工作早已名存实亡,“苏联武装力量只是在埋怨不休,没有采取任何积极的行动”⑤[美]威廉·奥多姆:《苏联军队的瓦解》,第1 页。。这支由列宁亲手缔造、领导的钢铁洪流般的强大武装,历经过无数次战火的洗礼、考验,最终由维护苏维埃政权的坚强后盾,变成了摇摇欲坠的“泥足巨人”。

三是“新型干部政策”使苏军军官队伍的先进性不复存在。为确保各级军官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苏军在建立之初采取了严格的军官审查与考核制度。依靠这项制度的优势,苏军培养了一大批忠诚可靠的指挥员和政治军官。可是,为了减少推进“多元化”的阻力,戈尔巴乔夫不但取消了苏共中央及总政治部对军官晋升的政治审查,还以“鲁斯特事件”为借口撤换大批军队高层领导,使更多的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堂而皇之地混入军队内部,并占据重要岗位。戈尔巴乔夫废除军队干部政治审查制度的后果是未经审查考核的苏军军官忠诚度大大降低。“更多的军官并未将入党看作他们的主要理想,而是在很大程度将其视为自身发展所必需”⑥[美]威廉·奥多姆:《苏联军队的瓦解》,第235 页。。这也导致贪腐现象越发严重。大批武器装备被盗窃、被私吞,通过黑市交易流失。“驻东欧的将军们带头进行武器交易,将整船整船的武器装备运出卖给国际军火商,将大把大把的外币装在自己的口袋里。他们还克扣德国政府提供的给军官们在俄罗斯建房的资金。”⑦[美]威廉·奥多姆:《苏联军队的瓦解》,第329~330 页。“新型干部政策”使苏军军官队伍的先进性不复存在。

1991年8月19日,苏共部分高层为摆脱党和国家所处的危险境地,宣布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了震惊世界的“8·19”事件。危急关头,苏军大部分部队以“保持中立”为名,拒绝执行“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命令,一些部队甚至临阵倒戈,给苏联政权以致命一击。结果,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分崩离析,苏共土崩瓦解。“8·19”事件后,苏联共产党被列为非法组织,黯然地退出历史舞台,其数十年来在军队中建立的政治工作体系也随之全面瓦解。

(四)俄罗斯军队政治工作的恢复、发展和创新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面临着重重困难:国内政局混乱,国家存在分裂威胁;国民经济崩溃,综合国力大幅下降;社会矛盾尖锐、暴力事件接连不断;西方落井下石,战略空间大幅压缩。普京执政后,致力于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对内强化中央权力,恢复发展经济,弘扬民族精神,加强军队建设;对外努力维护本国利益,拓展外交空间,恢复大国地位,扩大国际影响。俄罗斯在普京的领导下逐渐走出低谷,走向复兴。在俄罗斯独立建军近30年的军事实践中,俄军意识到了军队政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逐步恢复和完善了军队政治工作体系,拓展了军队政治工作的内涵。如今,俄军政治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为俄军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取消政治工作导致俄军问题丛生

1992年5月7日,苏军的最大继承者——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正式组建。俄军建立之初,继续推行“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虽然在此期间俄军也在官兵中开展了一些教育工作,但由于教育工作更多的只是照搬西方经验、注重灌输“全人类价值观”,所以收效甚微。“非政治化”的做法彻底解除了俄军官兵的思想武装,摧毁了俄军战斗力,致使俄军官兵的政治思想状况日益恶化。军人对现实不满、厌倦服役的思想与日俱增,酗酒、吸毒、挪用公款和盗窃军事设备的行为屡禁不止。由于许多军官不懂得思想教育工作,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俄军中的虐兵现象、自杀现象时有发生。很快地,俄军便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第一次车臣战争充分暴露了俄军的虚弱,由于没有一股能够凝聚军心的力量,俄军思想混乱、士气低落、纪律涣散,“官兵不知为何而战,甚至怀疑自己是真的‘侵略者’”,①李抒音:《俄罗斯军情解析》,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6年,第216 页。士兵开小差现象十分严重,战场上“到处是喝得烂醉如泥的士兵”②李抒音:《俄罗斯军情解析》,第216 页。。此外,由于政治机关被取消,俄军没能对舆情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管控,拱手让出了舆论宣传的主动权。一些被车臣武装和西方势力收买的媒体“近乎病态地拼命公开挖苦军人,甚至让军人出丑”③[俄]特罗舍夫:《我所亲历的车臣战争》,王尊贤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69 页。,成功营造出一种厌战、怯战的社会氛围,危害之大可想而知。最终俄军惨胜如败、折戟而归。

(2)俄军为军队政治工作正名定分

第一次车臣战争的惨痛教训使得俄军认识到了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不得不重新开展曾经被抛弃、摧毁的军队政治工作。自第二次车臣战争起,俄军逐步恢复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开始对官兵进行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教育,在车臣开展群众工作以争取当地民众的支持。最终,俄军仅以相当于第一次车臣战争三分之一的代价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一雪前耻。普京担任俄罗斯联邦总统以后,开始强化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但此时俄军仍不愿沿用“政治工作”一词,而将其称之为“道德心理保障”。2002年8月颁布实施的《俄联邦武装力量及其他军队、队伍和机构向统一军人教育体系过渡纲要》明确提出“军人教育是军队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并强化了对俄联邦武装力量及其他军队、队伍和机构思想教育工作的统一领导。2004年,俄军基本恢复了苏联解体时撤销的政治工作机构,并将道德心理保障视为与后勤保障、技术保障同样重要的内容,作为军队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④李抒音:《俄罗斯军情解析》,第248 页。同时,俄罗斯军事理论界在反思苏东剧变的基础上,对军队政治工作的内涵又进行了拓展。他们认为,军队政治工作不仅是部队凝心聚气的主要途径,也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与文化安全的重要抓手。此前苏联的传统观念认为,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军事手段“起了绝对的无与伦比的作用”⑤[俄]В.С.特列季亚科夫:《21世纪战争》,陈玺、石宝江等译,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年,第64 页。,坚信“建立世界上最好的武装力量,积存数千辆坦克和几千架飞机,数千部导弹-火炮系统,几千艘战舰,增加核武器储备量,这样可永远保障自己安全,不受外来威胁”⑥[俄]В.С.特列季亚科夫:《21世纪战争》,第64 页。,苏军并未意识到“意识形态上无准备和意识形态上无保障的战争时代已经过去”⑦[俄]В.С.特列季亚科夫:《21世纪战争》,第209 页。。也正是基于此,在冷战期间,苏军一直聚焦如何在战场上战胜敌人,却在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面前“处于绝对的毫无准备状态”①[俄]В.С.特列季亚科夫:《21世纪战争》,第64 页。,以致在国家的危难关头无能为力。因此,在认清“当今时代国家安全的外部和内部威胁的界线趋于模糊的现实”②[俄]А.Х.沙瓦耶夫:《国家安全新论》,魏世举、石陆原译,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年,第216 页。之后,俄罗斯开始注重将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等非军事手段与常规军事手段紧密融合,用以保障国家安全。2013年,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大将发表了题为《科学技术在战争规律预测中的价值》的文章,首次阐述了俄军对“混合战争”的理解,指出现代战争所使用方法的重心越来越向综合使用政治、经济、信息及其他非军事措施方向转移。③Ценность науки в предвидении.https://www.vpk-news.ru/articles/2013/02/262014年,俄罗斯颁布新版军事学说,指出“综合运用军事力量、政治、经济、信息和其他非军事措施,并广泛利用民众的抗议力量和特种作战部队”④Военная доктрин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Российская газета,30 декабря 2014г.https://rg.ru/2014/12/30/doktrina-dok.html.]是现代军事冲突的突出特征。这标志着俄军正式接纳了“混合战争”这一概念。混合战争的主要特点是集军事和非军事手段于一体,在军事、政治、媒体和情报等领域多管齐下,对于军队的政治素质有很高的要求。而此时的俄军主要是依托军队文职人员、神职人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但是,文职人员不懂军事事务和军人心理,神职人员地位重要但其影响有限,并不能很好地履行对官兵的教育职责。因此,全面恢复和加强军队政治工作势在必行。

(3)俄军重塑军队政治工作体系

2018年7月30日,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签署总统令,批准成立国防部军事政治总局⑤Указ Президент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от 30.07.2018 № 454 "О внесении изменений в Указ Президент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от 16 августа 2004 г.№ 1082 "Вопросы Министерства обороны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и в Положение,утвержденное этим Указом".http://publication.pravo.gov.ru/Document/View/0001201807300078],开始全面重塑军队政治工作体系。至此,销声匿迹近30年的“政治工作”得以重生。俄军事政治总局局长卡尔塔波洛夫上将曾表示,在现代信息-心理战中进行政治动员和军事教育工作,以及针对敌对势力利用多种手段诋毁俄罗斯的恶劣行径予以还击,是该局的重要职责。⑥«Идет война,мы должны защищаться»:зачем в армию возвращают политруков.В Минобороны рассказали о целях создания воен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ого управленияhttps://www.gazeta.ru/army/2018/09/05/11948803.shtml]在政治工作法规体系方面,俄修订了相关的法律,颁布了《关于俄联邦武装力量军事政治工作的组织命令》等30 多项法规法令,基本构建起武装力量政治工作的法规体系。2019年5月,俄还对《军人地位法》进行修订,开始引入“思想政治状态”指标来评价部队官兵状况,规定部队主官要对所属人员的思想政治状态负责。与以前常用的“道德心理状态”相比,这一指标不仅包括军人的精神与心理状态,还包括军人对国防安全政策的深度认同等内容。⑦Путин подписал закон о мораль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ом состоянии военнослужащих.https://ria.ru/20190530/1555086483.html]在政治工作组织体系方面,俄军已开始在各级单位组建政治工作机关并为之配备政治军官。目前,俄军已完成在连以上单位设立政治副职的工作,未来还将在每个排以及不足50 人的连级单位设立由合同兵或军士担任的编外政治指导员。⑧Развели политруками:настроение бойцов отследят внештатные инструкторы.https://iz.ru/952459/roman-kretcul-alekseiramm/razveli-politrukami-nastroenie-boitcov-otslediat-vneshtatnye-instruktory 2019/12/12这使政治工作真正做到了植根基层、深入一线。由此,俄将形成从国防部至排级单位的金字塔式政治工作组织体系。在政治教育训练方面,俄军建立了覆盖全军的政治教育训练体系。2018年11月,俄发布《2019年俄联邦武装力量军事政治训练大纲》,规定对俄军全体官兵开展军政教育训练,以培养军人崇高的理想信念和英勇奉献的精神。⑨Учебные планы воен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подготовки в вооруженных силах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на 2019 год.https://army.ric.mil.ru/stati/item/150488/2018/11/01俄军还采取将本国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办法,广泛开展社会国情教育,将历史传统教育与现实形势教育相结合,增强官兵的使命感、自豪感。在政治工作人才培养方面,俄军恢复了军队政治工作的高等教育。苏联解体后,包括列宁军事政治学院在内的所有苏军军事政治院校都被裁撤或整编。后来在列宁军事政治学院的基础上组建了俄罗斯国防部军事大学。军事政治总局成立后,俄军主要依托国防部军事大学培养政治军官。①Во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МО РФ станет основным вузом для подготовки специалистов по воен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работе.https://vumo.mil.ru/more/Novosti/item/132369/ 2018/09/282019年,以纪念列宁军事政治学院建院100周年为契机,国防部军事大学对院系和专业进行调整,将培养重心向政工方向倾斜。②Структура ВУ МОРФ.https://vumo.mil.ru/O_VUZe/Struktura

(4)俄军对政治工作的重大创新

在苏联时期,军队政治工作主要是为武装力量提供一种保障,其重点在于确保部队思想稳定,具有浓厚的防御色彩。而俄军的政治工作则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在苏军政治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创新。俄军认为,军队不是与世隔绝的,而是一个与社会有着广泛联系的复杂社会系统,其精神面貌也是国家和社会精神力量的重要反映。脱离了国家和社会大环境的土壤,军队就没有存在的根基,因而“社会的统一、社会精神力量的团结一致在战争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③[俄]В.М.巴伦金:《军事冲突学》,强正德、赵德平等译,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年,第148 页。。没有全社会高度爱国精神的一贯支撑,俄军就很难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因此,俄罗斯军队把政治工作放在国家社会精神培育的大环境下进行,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军民融合的政治工作格局。同时,俄军认为军事文化的承载者既包括军人,也包括社会上所有以实际行动创造、积淀、传扬俄军优良作风的人。所以俄军重视军事文化的构建,将俄军的优良传统升华为军事文化。这使得军事文化易于融汇成公民社会的基本准则,又反作用于公民社会的构建,进而筑牢全民意识形态防线,营造居安思危、拥军爱军的社会氛围。

近年来,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俄罗斯大力开展军事文化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每年开展卫国战争胜利日纪念活动唤起共同记忆,激发情感共鸣,从而凝聚民心、提振士气;通过推动军队节日全民化、推广军营开放制度拉近了军队与公众的距离,提高全社会的国防意识;通过创建“少年军”组织和“爱国者公园”,在社会上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掀起一股军事热,有助于鼓励青少年热爱军事,矢志国防,培育尚武精神;通过举办“军队”论坛、“国际军事比赛”等大型国际交流活动,与俄军频繁的演训、实战行动相呼应,向世界展现俄军的全新面貌。这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充分发掘利用了俄罗斯的历史文化资源,从细节入手,聚沙成塔,润物无声,让教育寓于无形之中,是一种可参与、可感知、可分享、可表达的全民活动,与苏联时期的灌输式、口号式教育形成了鲜明对比。

经过了剧变、震荡、恢复、发展、创新几个阶段,俄军的政治工作体系已逐渐完善,政治工作实践已取得较大进展。俄军部队官兵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实施和抵御“和平演变”的能力大为增强,有力保障了俄军的建设与改革。同时,军队政治工作也树立了俄军的良好形象,提振了民众对军队的信心和青年的服役热情。现在的俄军已经成为一支能够应对任何潜在威胁、随时捍卫国家利益的强大武装力量,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苏联、俄罗斯军队政治工作对我军的现实启示

苏联、俄罗斯军队的政治工作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实践历程,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认真研究、总结和科学分析、论证,这对于我军在新时代保持和发扬自身的政治优势,加强和改进我军的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是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推进强军事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确保人民军队永远跟党走。历史证明,当年苏联解体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苏共放弃了对军队的领导。这启示我们,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关系我军的性质和宗旨,关系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关系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深入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着力提高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自觉和实际能力,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二是大力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政治工作永远是我军的生命线,是我军同一切其他性质军队的最大区别,也是我军保持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军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对。必须紧紧围绕政治工作的时代主题,坚持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和掌握部队,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我军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政治工作对强军兴军的生命线作用,为全面加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有力的人才支持。

三是努力搞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要把坚定官兵理想信念作为固本培元、凝魂聚气的战略工程。采取有力措施,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把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继承好、发扬好。要加强党史、军史和光荣传统教育,引导官兵学传统、爱传统、讲传统,延续红色血脉、当好红军传人。要培养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血性胆魄,教育引导官兵继承和发扬我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发扬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保持旺盛革命热情和高昂战斗意志,时刻准备为祖国和人民去战斗。

四是着力推动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军队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因此,要顺势而为、因势利导,研究把握信息网络时代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用好用活网络平台,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推动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政治工作主动性和实效性。随着我军使命任务不断拓展,政治工作服务保证的领域和功能也要相应拓展,要树立大政工理念,把部队、社会、家庭衔接起来,把军内军外、网上网下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军民融合的政治工作格局。

五是全力打造高素质的军队政治干部队伍。军队政治干部队伍是保障官兵牢固树立“军魂”意识的核心资源,因此,必须加强军队政治干部队伍建设,要把对党忠诚作为政治干部队伍的首要政治本色。加强忠诚度鉴别和政治考察,确保枪杆子牢牢掌握在对党绝对忠诚的人手中。此外,我军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政治干部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要成为政治工作和军事工作的行家里手。因此,政治干部要努力学军事、学指挥、学科技,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要改进优化政治干部培养培训体系,拓宽政治干部选人视野,锻造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高素质干部和人才队伍。同时,政治工作是群众性工作,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一起来做,动员广大官兵积极参与,大家齐心协力开创我军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苏军军队苏联
包围童话镇的“军队”
老照片:苏联儿童的冬季娱乐活动
美要派上万军队阻止“大篷车”
胜利日阅兵(历史老照片)
四位军队党代表直面敏感话题
苏联1991年解体前的最后时光
漫画轻兵器之十三
乌兹别克拆苏军纪念碑引俄不满
雾在做迷藏
坦克挂拖斗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