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中国在明朝”
——纪念《别了,皖南》战歌诞生八十周年

2020-11-29 01:25
军事历史 2020年6期
关键词:敌后皖南新四军

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指使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的名义,致电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和新四军军长叶挺,强令黄河以南八路军、新四军在一个月内全部开到黄河以北。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皓电”。11月9日,中共中央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名义,发出了致何应钦、白崇禧的复电(即“佳电”),历陈八路军、新四军团结抗战、御敌保国、收复失地的事实;揭露国民党妄图以内战代抗战、以分裂代团结的险恶用心;拒绝其强令八路军、新四军全部开到黄河以北的无理要求;为顾全大局,答应皖南部队仍遵照国民党当局的命令北移长江以北。

就在国民党“皓电”发出后的第12 天,即1940年11月1日,袁国平在《抗敌》杂志上发表《新四军成立三周年纪念感言》①《袁国平文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373 页。,对国民党当局进行了有力的批驳。

袁国平在这篇文章中,一开始就用铁的事实,证明新四军“三年抗战中,我们经历着惊人的困难与危险,但是任何困难与危险,均不能阻止我们胜利进军。凭着布尔什维克的正确拥护,与全军指挥员战斗员的艰苦奋斗和英勇牺牲精神,我们在大江南北争得了三千多次战斗的胜利”。“在三年伟大胜利的斗争中,我们有万千的战士为国家民族支付了血的代价,……。最值得我们悼念的,是我们已经牺牲的艰苦卓绝的干部。在这里我们能记起他们光荣的姓名的,有纵队司令鲁雨亭同志,纵队参谋长桂芳洲同志,团长邱金声同志、徐绪奎同志,纵队政治部主任龙树林同志,团政处主任肖国生同志、刘震英同志,副团长吴焜同志……还有许多共产党员、英勇战士,也像他们一样,为国家民族实践着‘杀身成仁’的光荣志愿。”

袁国平接着写道:“三年来的铁的事实,完全证明了新四军是忠勇于神圣抗战的。……三年抗战中,我们一贯坚持着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一贯拥护着国民政府及最高领袖所规定的抗战国策。我们一切行动都证明着实践了中共关于为彻底实行三民主义而奋斗,停止土地革命,取消暴动政策,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开赴前线抗敌等一切诺言,我们一言一行都未超越三民主义与抗战建国纲领的范围。”“忠勇抗战与三年抗战的战绩是实践了民族主义的最好证明。尊重民意扶植民权是实行了民权主义;重视民主改善民生是实行了民生主义;动员民众组织民众是实行了孙总理唤起民众的遗教。”袁国平接着具体针对“皓电”的无理指责,对国民党的诬蔑进行了反驳。

事隔一个月,袁国平又于1940年12月1日发表了《声讨亲日投降派》②《袁国平文集》,第380 页。一文,矛头再次指向何应钦、白崇禧及以他们名义所发出的“皓电”。袁国平在这篇文章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从汪精卫、陈公博以至今日暗藏汪逆余孽,之所以拼命破坏团结抗日的真实原因”,是他们“宁赠敌国、勿与家奴”的汉奸意识,以及从敌人鲸吞鳄掠中舐得些剩骨残羹的“亲日派”。他从九一八事变谈到“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从塘沽协定、何梅协定谈到淞沪协定,从中共中央发表的“八一”宣言谈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从一二九运动谈到西安事变,揭露了亲日投降派的丑恶嘴脸。此外,袁国平还在《抗敌报》上先后发表《论保卫皖南的防御战》《日本法西斯的哀鸣》《为创造铁的新四军而奋斗》等文章,批驳国民党顽固派和汪精卫对新四军的造谣中伤,揭露日本法西斯的政治危机,深刻指出:“团结下去、抗战下去中国必胜!分裂下去、妥协下去中国必亡!这就是每一个中国人民应该确信的真理,从敌人这些苦恼的哀鸣中,应该更加强我们抗战的自信和反证这一真理的正确性。”①《袁国平文集》,第353 页。

此后袁国平亲自动手,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写了一篇洋洋洒洒五六千字的动员提纲,即《向敌后进军宣传鼓动大纲》②《向敌后进军宣传鼓动大纲》原件现存于笔者手中。,是新四军北移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其核心内容是,向干部、战士、群众进行解释,说明新四军皖南部队离开皖南是为了顾全大局,为了粉碎亲日投降派挑拨内战的阴谋,为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袁国平在《大纲》中列举了向敌后进军的五大意义:为了扩大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为了打击投降派挑拨内战的阴谋;为了战胜顽固派反共限共的企图;为了争取中间派的同情和支持;为了猛烈地发展进步力量。他写道:“打到敌人后方去,会合八路军和新四军全部队伍,学习八路军百团大战的模范,也来展开一个新四军的百团大战,把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把投降派吓得头昏眼花,把顽固派逼得惟命是从,把中间派乐得欢天喜地。那时投降危险自然容易克服,胜利的光明前途就要到来。”撰稿完毕,袁国平即交给他的秘书汪海粟付印,很快就于12月1日分发皖南全军。③汪海粟:《袁国平同志在皖南事变中》,《纪念皖南事变中50周年专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91 页。

时任新四军教导总队第四队政治指导员的陈念棣回忆说:“我得到过这份宣传大纲,并据以对部队反复进行动员教育。当时袁国平同志是新四军政治部主任。他是我党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且精通文墨,才华出众。他每次讲话都不用讲稿,而每次讲话的速记记录,不用修饰就是一篇好文章。据我所知,这份宣传大纲不仅是袁国平同志坚持搞的,而且是他亲自动手写的。我还清楚地记得,这份宣传大纲就是以一首歌词作为结尾的。”④邵凯生主编:《皖南事变回忆与思考》,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16 页。

12月中旬,袁国平在一座草盖的大棚下,举行政治工作会议,听取各部队向敌后进军动员教育后的思想动态。袁国平听完各单位汇报后,作了简明的总结发言,要求大家要做好打仗的准备。袁国平说:“我们的进军歌一开始就唱了前进号响,大家准备好,子弹上膛,刺刀出鞘。……这次进军不是旅次行军,而是战备行军。三战区为什么要从浙江调兵来?仗可能是要打的。原来准备在皖南打,看我们在皖南工事修得好,不敢动手。有没有可能在路上打?我们要有准备。”⑤李维贤:《皖南事变前的一次政治工作会议》,《袁国平纪念文集》,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第280 页。皖南部队北移前夕,以袁国平撰写的《向敌后进军宣传鼓动大纲》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有声有色,指战员摩拳擦掌,士气高涨,到处都展现了人人时刻准备奔赴敌后抗日战场杀敌卫国的生动景象。此时,袁国平没有忘记难分难舍的皖南人民。据新四军老战士丁公量等回忆,袁国平专门创作了一首《告别皖南同胞》歌,以凤阳花鼓调传唱,当时歌词以大字写在皖南新四军驻地的各个墙面上。其歌词大意是:

寄语皖南老百姓,我军走了情形变,

一切言行要小心;顽固分子也来听,

倘若对我有成见,切莫戕害老百姓!⑥丁公亮:《袁国平同志在皖南》,《袁国平纪念文集》,第132 页。

《向敌后进军宣传鼓动大纲》的结尾,是一首鼓动性很强的自由诗:

前进号响了,

大家准备好,

子弹要随时准备上膛,

刺刀要随时准备出鞘。

别了,三年的皖南!

目标,向敌后抗战的大道。

顽固派滚开,

投降派打倒,

日本鬼子碰到了,

打完子弹拼刺刀。

不怕山又高,

不怕路又遥,

山高总没有雪山高,

路遥总不比长征遥,

敌后进军胜利了,

自由的中国在明朝。

这首诗慷慨激昂却通俗易懂,并将东进的目标、意义以及怎样一路克服艰险都写到了,而且有令人振作的大气魄,鼓动力极强。此诗不需改动,就是一首好的歌词。时任教导总队俱乐部主任毛中玉,就按此诗原词谱写了一个曲子,定名为《别了,三年的皖南》①邵凯生:《云岭交响曲》,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265 页。。新四军军史专家、中国音乐协会理事邵凯生同志在《云岭交响曲》一书中说,此曲一开始是号召性的,“前进号响了,大家准备好”,接着便出现了行军的节奏,分明有力,体现了这支向敌后进军的队伍意志坚定、雄姿勃勃的形象。在以相当壮烈的气势唱出“打完了子弹拼刺刀”之后,曲调的情绪转向对胜利充满信心。最后歌声越来越激昂,逐渐把全曲推向高潮。曲调一气呵成,顺畅自然,令人印象深刻。以至于陈念棣几十年后还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这首歌是新四军皖南部队东进江南的号角,北上抗日的誓言;是一曲音调铿锵,气势磅礴,告别皖南人民,激励部队士气的慷慨悲歌。

此后,袁国平又对这首诗作了修改,找到著名音乐家任光,并对他说:“同志们对皖南很有感情,我们即将北渡长江,得给同志们打打气,以振作精神,到江北开辟新的根据地。”②李诗源:《一首悲壮的战歌〈别了,皖南〉》,《光明日报》2008年10月23日。听了这番话,任光很感动,全力投入创作。他在妻子徐彻的协助下不几天就完稿。

1940年的冬天,在皖南,北风阵阵凛冽,严寒紧锁大地。寒风中又飘来了一首战歌,她和《别了,三年的皖南》一起,像冬天的太阳,拨开乌云,带来光明,给人温暖给人力量,振奋人心。陈念棣说:“凡是亲身蒙受皖南事变这一千古奇冤而今仍健在者,大概都会唱一首难忘的歌。”那就是袁国平作词、任光谱曲的《别了,皖南》:

前进号响,

大家准备好!

子弹上膛,刺刀出鞘!

三年的皖南,别了!

目标:扬子江头,黄河新道。

哪个来拦路,哪个被打倒!

冲过重重叠叠的封锁,

穿进日本鬼子的窝巢。

我们一定胜利!

我们一定达到目标!①邵凯生主编:《皖南事变回忆与思考》,第215 页。

邵凯生说,这是一首进行曲。与一般进行曲不同的是,它在雄壮中有着悲壮的色彩,在坚定中包含炽热的深情。它是一首告别曲,也是一首进军曲。尽管新四军将士几乎每一个人都感到“难分难舍是人民”,但是它绝不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格调,而是在难分难舍的别离中,满怀必胜的信念踏上奔赴前线抗日的征途。

这首歌的歌词,是袁国平在《别了,三年的皖南》的基础上的一次再创作、深加工。他针对国民党顽军途中可能的破坏,旗帜鲜明地提出:“哪个来拦路,哪个被打倒!”明示谁敢阻挠我挺进敌后抗日,谁就是敌人;更加明确北上的进军目标“敌后抗战的大道”就是“扬子江头,黄河新道”;进军路上不仅仅有“山高、路遥”,还要“冲过重重叠叠的封锁,穿进日本鬼子的窝巢”。最后一句“坚信我们一定胜利!我们一定达到目标!”它是新四军军部和皖南部队东进苏南、北上抗日的誓言。这首歌配以鼓声、喇叭声,气势磅礴,铿锵有力,英勇悲壮,大大激励了部队的士气。

1941年1月4日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将士,高唱着这首英雄战歌奔赴敌后抗日的战场。当袁国平、任光、毛中玉激情满怀地写下告别皖南的壮歌时,他们绝不会想到,这两首新四军战歌竟成了他们生命的绝唱,也成为祭奠皖南事变中牺牲烈士的哀歌!

值《别了,三年的皖南》《别了,皖南》诞生暨皖南事变八十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仅以此文纪念袁国平、任光、毛中玉等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革命先烈和所有参战新四军已故前辈,并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

猜你喜欢
敌后皖南新四军
张 勤
袁国平:以为民情怀打造“铁的新四军”
新四军华中抗战
新四军统战纪念馆隆重开馆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皖南印象》
治癌,深入“敌后”包抄
临阳联队的敌后抗日斗争
黄山石潭现唯美壮观云海
敌后抗日游击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