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中庸》对高职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020-11-29 14:11李雪莹
法制博览 2020年23期
关键词:格物齐家中庸

李雪莹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吉林 长春 130000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历史的各个阶段来看,马克思主义只有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才能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大学· 中庸》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著作,它对提高高职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一、道德的导向作用

词典中对道的解释为法则、规律。老子曾言“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的道是“天道”;孔子的道是“天下有道”,是天下太平、社会和谐、百姓民安居乐业;《中庸》中对道的解释“率性之谓道”也就是遵循天性而行叫做道。那么怎么做到“道”呢?《中庸》给出解释为“道者也,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②也就是“道”是片刻都不能离开的,能离开的都不是道。所以君子即使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也要谨慎警惕,不可疏忽。这与高职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大学生如何提升个体品德的“慎独自律”有异曲同工之处。《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为大学的宗旨是彰显人们光明的品德,继而使人格旧更新,最终到达至善的境界。虽然此“大学”与我们所说的大学不尽相同,但都作为学习的最高学府,“德”的教育仍然十分基础却重要。

高职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道德进行有目的影响过程,目的是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当代大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而《大学》中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循循渐进的从内至外、推己及人、从理论到实践的方式开展道德学习和实践。

(一)“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研究事物的原理和规律,虽说朱熹认为对于获得知识的主体是人心的“知”,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理”是彻底的客观唯心主义,但强调了认识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由于在《大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明德”之善,为此“格物、致知”仍然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意识有指导意义。

(二)“诚意”。《大学》中对于诚意的阐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意思为意念诚实就是不要自欺。作为“八目”中的第二个阶段,对于“格物、致知”有承上的作用,对“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着启下的作用,无论是“格物、致知”还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做到“诚意”才能从认识活动进入到实践活动。曾子曾说“君子必诚其意”,如果想要心胸宽广,身体康泰,就必须回到始点也就是真诚做人。要做到“诚意”最考验人心的就是“慎其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前人后一个样。当今社会各种思潮、各种诱惑扑面而来,想要抵抗住诱惑“慎其独”就成为了高职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针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出“以增强责任意识为重点”。当前,探究传统文化中对诚信的教育为提高当代高职类院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提供了重要借鉴。

(三)“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进修阶梯,需要循循渐进。“正心”的意思为端正心思,进行自我调节,从而能形成平和的心态。“正心”作为“修身”的前提“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只有端正了心态,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修身”作为“齐家”的前提“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只有做到正己,然后才能做到正人。对于“齐家”与治国的关系,《大学》中强调“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意思为只有一个家族和睦,才能教化普天百姓。这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处。“平天下”作为大学之道的最终目标,对个人的要求也越多,例如要以身作则“絜矩之道”、为政以德、以义为利等等。这些思想所诠释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内容正确性的一种印证,是对高职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保证,同时有助于使大学生体会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内容与中国民族文化是一致的。

(四)“中庸之道”。虽然“中庸之道”作为唯心主义哲学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相违背,但“中庸之道”的一些观点对于高职类院校大学生心理平衡教育有着重要帮助。大学生心理平衡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代大学生由于家庭问题、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导致个人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严重的会有极端行为。《中庸》中在什么是真正强大的问题上,孔子说“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孔子认为真正的强大不是体力强大,而是精神强大,精神力量的强大表现为和而不流,柔中带刚。这种思想对于调节当代高职类院校大学生的心态、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有积极作用。

二、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大学》中“格物、致知”的实践观意识主要体现在知行合一。这也是我为何将格物致知重新立为题目的原因,“格物、致知”不单是一种道德导向,还衍生出“知行合一”这种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相一致的思想。朱熹突破了前人只从书本上获取知识的牢笼,强调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穷究事物,这种认识论很有实践色彩。知与行是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学与践两者互相促进,共同推进当代大学生的提升。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亲口吃一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高职类院校的教师要善于进行实践引导,通过实践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明白,真正知识必须靠自己实践,自觉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大学》中关于知行合一的内容有利于发挥高职类院校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促进高职类院校大学生参加教学活动,积极将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近些年来,积极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用以增强高职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成为高职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但从高职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传统文化的实际情况来看,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本文在对《大学· 中庸》认真研读的基础上,以增强高职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着眼点,对高职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优秀传统文化做了进一步细致研究。《大学·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著作中具有影响力的主流文化,其内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高职类院校辅导员应该自觉研习的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进行大胆的尝试,不断创新,为促进高职类院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释:

①韩维志译评.大学.中庸[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②韩维志译评.大学.中庸[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格物齐家中庸
中庸自明
General -lumps,-breathers,and hybrid solutions to(2+1)-dimensional generalized KDKK equation∗
从道德“格物”到政治“格物”——荀子“义”论的新进展
王申勇:“格物”的精神与“动情”的演绎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格物究源 穷理致知——评《中国古代物理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