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11-30 08:31
法制博览 2020年18期
关键词:辅导员课程教育

郑 欣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600

2018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意见中指出“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科技创业,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可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我国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研究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创新创业引领效果不佳

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面授课程普遍由辅导员担任任课教师。专业教师不愿参与创新创业,究其原因,一是多数高校的政策以科研为导向,高校教师更愿意将有限的精力投放到科研上,在职称上搏一搏,二是高校教师缺少创新创业经验,能力上也无法对学生很好地指导。但是,辅导员任课存在诸多弊端:一方面辅导员日常事务琐碎繁多,很难投放精力到创新创业的研究中来,上课时底气不足;另一方面,辅导员普遍没有创业经历,甚至没有企业工作经验[1],无法用自己的鲜活经历去启迪学生,在讲授创新创业课程时,多是照本宣科,授课内容多倾向于就业指导,比如简历设计、面试技巧等。枯燥乏味的课程,毫无底气的教学,必然无法唤起学生的听课兴趣,更无法唤起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

(二)创新创业课程缺少实践,校内双创项目重“样子”轻“里子”

课程设置上,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采用的形式是面授或者尔雅、慕课等互联网课程,虽形式多样但都是教师的单项输出,缺少师生互动和实践教学。目前高校在实践教学上存在以下问题:(1)外部与企业合作较少,一方面没有把企业经验引进来(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没有把学生送出去(去企业实习);(2)内部创新创业项目浮于表面,比如高校设置的众创空间,本是学生实践创业的好地方,但是准入门槛高,手续复杂,让学生望而却步;再如,学期中旬停课一周设置的“创新创业周”惨变自习周,一方面高校缺乏统一规划,“创新创业周”全部下派各二级学院自行安排,缺少效果验收,导致二级学院敷衍了事;另一方面二级学院内部责任划分不清,专任教师与辅导员都认为对方应承担创新创业主体责任,导致双方推诿。

(三)未能打消学生心理顾虑,存在认识误区

提到就业,大多数学生很有底气:虽然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但找到一份工作不难。然而,大多数在校生一谈到创业就缺乏信心,认为创业就是成立公司,需要大笔启动资金,操作难度大,不敢尝试。还有一些同学,虽然想在学校内从小微处创业,比如成立“跑腿公司”或者售卖文具、零食,但碍于面子,觉得为同学提供服务就是低人一等,更害怕创业失败老师同学嘲笑自己。基于以上顾虑,高校中敢于创业的学生很少。

(四)创业信息获取途径不畅,创业政策提供不全

在进行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后,一些同学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但高校未能提供全面的创业信息。学生只能依靠互联网“自力更生”,但互联网上信息鱼龙混杂,在校大学生无法有效辨别真伪,急于创业的学生很可能会被低投入高回报的骗子项目吸引,造成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多数高校未能全面提供创业政策,在校大学生甚至高校教职工对国家、地方的创业政策不甚了解,导致学生创业走弯路。

二、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采用外引内培制度,成立创新创业研究室,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

首先,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引入优秀企业家、优秀校友担任创新创业课程教师[2],一方面,企业家具有说服力和公信力,学生由“信”入“心”,可切实增强课程实效。授课内容上,由于在校生创业规模小,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与之不适用,建议企业家着重讲解在校期间的创业经历或者创业初期的经验,起到榜样作用;其次,参照高校思政部的运作模式,成立校级创新创业研究室,根据本校专业特点设置分支小组,比如设置财经类创新创业教育小组、机械类创新创业教育小组,全校的创新创业课由研究室专任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保证课程质量;创新创业周活动由研究室统一规划,形成闭环,严格验收,保证双创周效果,也可以招募有创业经验的教师作为兼职教师。最后,由于以上调整需要一个过渡期,短期内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由辅导员讲授的现状无法改变,因此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创新创业能力建设,一方面聘请专业团队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宽进严出,培养出一批创新意识强、创业点子多的精英辅导员,另一方面严格控制辅导员授课资质,由高校指派优秀辅导员授课,不能出现辅导员自由报名、“报者皆有份”的情况。

(二)加强科技创新引导,丰富创新创业实践形式

科技创新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多数高校的短板。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来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教育水平:(1)高校应加强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提升教师及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使高校教师及学生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能源、材料、智能制造业、信息化等方面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2)成立校级科技创新社团,由校科研处直管,社团成员不限专业,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高校委派专业教师指导,打造师生互动式创新创业实践;(3)以竞赛促进创新,建立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竞赛选拔流程,适当增加院级和校级比赛次数,让在校生在不断的比赛中得到磨练,发现自身不足,学习其他参赛团队的长处;(4)创办大学科技园,并将学校的实验室、众创空间等全部对学生开放,免费使用仪器设备。设置创新创业专项费用,用于采购学生所需硬件设备。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大力支持学生科技创新。

(三)分层教学,打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鼓励小微创业

分层教学,第一个层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扫盲式教学,普及创新创业重要性,讲授基础知识,主要目的是唤起学生创新创业热情,第二个层次是面向有创新创业想法学生的深入教学,由创业成功者亲自授课,主要传授“实战”经验,打造企业家一对一帮扶创业。与此同时,要在校园文化上下功夫,利用学生社团、校内广播、宣传栏,打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形成宽容理解的氛围,打消创业学生面子上的顾虑,鼓励创业者迈出第一步,不怕遇到熟人,不害怕失败,敢于从小微创业着手,比如创办校园跑腿、摄影工作室、奶茶店等。

(四)开发公共创新创业平台,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

为解决前文提出的创业信息获取不畅、政策了解不全的问题,建议开发公共创新创业平台,该平台建议由计算机学院师生开发,将平台开发也作为创新创业实践的一部分。该平台由校就业处与网络中心共同维护,面向全体师生,教工/在校生凭借教工号/学号均可以登录。该平台集成以下功能:(1)政策公开:国家、省市、校级政策,可根据项目关键词智能推送政策;(2)前沿创新创业资讯;(3)项目管理:包含创新创业项目申请、审批、进度查询、管理等功能;(4)企业家风采:展示成功人士的经验与成果,激励学生;(5)课程学习:外链一些优质学习网站;(6)信息交流:供师生自由交流创新创业经验。

(五)制定有效激励政策,吸引师生参与创新创业

管理学认为激励可以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在高校制定激励政策,能够让高校教师从科研中抽出精力从事创新创业的教学和实践辅导,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具体来说,教师方面,可将创新创业与评优、评职称挂钩,实行加分制,或者在相同条件下的候选人中享有优先权;设置专项奖励基金,对于有突出贡献/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比赛荣誉的教师进行物质奖励。学生方面,将创新创业纳入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根据创新创业项目的等级,置换成高中低三档的学分;在综合测评中进行加分,并在评优评先中享有优先权(相同条件下),同时可设置创新创业奖学金。

三、结语

国家经济的稳健发展离不开创新和创业,这就需要高校进行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为祖国源源不断地输送创新型人才。但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师资力量单薄、机制不健全,整体水平有待提升,这需要高校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和奋斗,同时,大学生也需要时刻谨记自己的时代使命,实现科技强国,民族复兴。

猜你喜欢
辅导员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