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电力仪表设计

2020-11-30 08:38张伟平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0年17期
关键词:边缘计算无线通信云平台

张伟平

摘  要:基于目前多场景的电力运行数据监测的需求,该文开发设计了一种面向分布式、离散监测场景的无线电力监测单元,简称“G表”,提供解决该场景传统电力监测方案弊端的方案。该产品融合了传统全电量电力监测仪表的功能,同时还具备了无线数据传输、边缘计算、温度湿度监测、漏电流监测,复费率计算、谐波监测、需量监测等功能,所有数据接入云平台,有效覆盖分布式、离散监测场景电力监测的各层次需求。

关键词:无线通信;电力仪表;边缘计算;云平台

中图分类号:TP216              文献标志码:A

0 引言

为响应习近平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国家电网提出“三型两网、世界一流”的战略目标,其中泛在物联网是发展目标的重要一环。协同推进智慧物联是泛在物联网建设的主线之一,打造“云边协同”资源共享共用、数据互联互通。智能电力监测设备是未来泛在物联网的数据协同的重要节点。

1 需求分析

传统电力系统覆盖地理分布广泛,供电对象的差异明显,负荷节点分布呈现“点”或“面”的分布状况。传统电力监测方案较好地解决了“面”状分布的电力设施的需求,采用仪表+管理机+SCADA系统的方式,集中采集多电力设施状态,通过统一的传输路径在SCADA系统中集中显示监测数据。“点”状分布的负荷节点呈现分布式、离散化的特点,空间上不集中、数据间勾连性不强,采用传统电力监测方案存在施工难度大、系统造价高、无法用等效节点替代监测的问题。接入无线通信是简单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2 难点分析

传统电力监测方案,主要采用局域网以及有线的方式连接,数据采集受限于通信协议及总线设计。数据传输速率延迟最高可达百毫秒级,数据传输量无任何限制,满足一般的供配电数据模型的描述精度要求。

基于无线通信的监控方案,则面临有别于传统电力监测的巨大挑战。数据传输路径长,综合传输延时比较严重,存在描述模型数据有效性的问题。另外,长期需要定期预付数据资费,限制了数据的传输量,也不符合现有电力用户的消费习惯。由于通道的限制,不得不针对传统的数据采集传输模式进行优化。“G表”在设计过程充分考虑了无线监控方案存在的痛点。

3 产品设计

“G表”在设计初始就需要考虑分布式、离散的应用场景存在的通信问题与监测内容问题。采用集成化的思路,对电力系统运行所需的相关领域的监测信息进行集成,形成单节點的综合解决方案。“G表”产品外观如图1所示。

3.1 外部接口设计

“G表”硬件接口设计包括三相电能采集、漏电流监测、开入量监测、开出量控制、温湿度采集5类基础项目,如图2所示。

三相电能及漏电流采集采用计量专用IC,独立计算电能的基础信息。避免占用MCU资源,减少外围A/D电路环节存在的元件品质差异问题,在减少硬件设计的同时,又提高了采集精度。在实现常规电能信息采集的基础上,利用计量IC资源进行复费率、需量等能效管理应用的计算,以及谐波、三相不平衡度等电能质量管理应用的计算。同时利用计量IC漏电流检测资源,设计漏电流采集功能。

设计多路开入、开出量,并使其具备可编程能力。既可以单独采集开入信号,远程控制开出量动作,又可以进行开入、开出量功能的关联设置。既满足了常规监测的需要,又可满足一般的联动控制需求。

温湿度采集采用数字通信接口接驳专用的温湿度传感器,温湿度采集的A/D转换在传感器内部实现,方便根据使用环境更换不同的传感器。

接口功能满足了常规电能的运行数据监测、能效管理、电能质量、电气安全的功能要求。同时充足的开关量监测接口,既满足开关柜状态监测要求,又可以满足其他监测装置的状态接入要求。

3.2 通信设计

分布式、离散场景的供电、负荷节点是传统电力监控方案中的难点。存在网络拓扑设计复杂、通信施工难度较大、成本高等问题。无线通信的引入使该场景的监控数据采集变得十分便利,借助密布的运营商基站,监测点数据在无形的通道中畅通无阻的传输。

但是无线通信由于资费问题,存在传输数据量受限的问题。电力设备状态数据具备典型的大数据特征,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数据来源多。2)数据体量大、增长快。3)数据类型异构多样。4)数据关联复杂。其与通信资费控制的思想相悖[1]。为了解决该问题,“G表”对数据列表进行了区分,将数据分类成了冻结数据、累计数据以及瞬变数据3种。冻结数据为按照一定规则计算保存、一定时效内固定不变的数值,例如月度能耗、最大需量。累计数据受时间因素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累加变化,例如实时电能。瞬变数据为不受时间因素影响的数据,主要有电压、电流、频率、功率、功率因数等,每一时刻的数据均存在波动可能性。

冻结数据采取云平台主动采集的策略。按预设时间自动执行数据召唤或者进行手动召唤,丢失或无响应时,重新进行召唤,确保数据能够成功采集。

累计数据由“G表”按时上送云平台,用户根据管理所需采集精度,自行在“G表”中设定上送时间。这样可以减少云平台下发的任务,减轻云平台的运行压力。

针对瞬变数据,除了可以选择定时上送云平台,还可以选择数据突变上送。其原理是单次数据采集变化区间超过设定阈值时,将数据主动上报云平台,当数据变化未超过设定阈值时,则不进行数据上报。依照对数据观测的敏感度,用户可以改变阈值设定,从而获得所需精度的数据变化,以此来描述电力系统的运行工况。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类管理策略,“G表”减少了数据传输的数量,依然可以确保客户所需数据的精度。

3.3 边缘计算

无线通信为了压缩数据量,发送给后台的数据与传统电力监测方案相比有限。同时通信连接也受到比有线通信更多的干扰因素的影响,而丢失数据导致判据不足,出现无法进行计算的情况。基于物联网结构产品设计思路,“G表”具备边缘计算功能。在边缘计算模型中,网络边缘设备具有足够的计算能力,以此来实现源数据的本地处理,并将结果发送给云计算中心。边缘计算模型不仅可以降低数据传输的带宽,同时也能较好地保护隐私数据,降低终端敏感数据隐私泄露的风险。解决了一部分数据有效性及降低数据发送量的问题[2]。

“G表”采集所得的数据直接由MCU进行计算,可以实时或更快地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而不像传统的电力监测手段,数据的处理分析全部依靠后台系统执行。

在某些场景下需要立刻对信息做出反馈时,经由无线传输数据后,再由云平台下发命令,解决了存在较高综合延时的问题。此外,存在多种原因导致数据或命令无法正确传送,造成反馈任务失败的问题。因此,边缘计算对于无线传输方式来说十分重要。

3.4 配套管理平台

平台设计基于两点中心思想构建,即设备管理和大数据监测分析。

设备管理是描述“G表”与对应管理组织的勾连关系,包括了用户组织架构下“G表”的添加、修改、删除,同时还具备设备流量监管功能。用户通过简单的数据录入,就可以很方便地对仪表使用进行管理。

将“G表”的管理方式抽象成组织架构的管理模式,适用于绝大多数的分级管理方案,例如按地域劃分管理、按部门划分管理、按产线划分管理等。基于该思想设计的架构,可以方便地进行离散单点的横、纵向数据对比,组织结构之间的横、纵向对比。此外,还针对主流关注的参量信息,制定了不同的分析策略。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进行便捷的数据分析。

4 结语

该文提出的无线电力监测单元“G表”,提供了分布式、离散监测场景的全套电力监测解决方案。其功能满足了常规电能运行数据监测、能效管理、电能质量、电气安全、状态监测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分类数据的无线通信以及边缘计算的功能。同时,该产品配套定制开发的管理平台,为用户解决了一站式数据存储的问题。产品有别于传统电力监控系统烦琐的建设、调试过程,安装即用,满足分布式、离散场景电力监控的绝大多数需求,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和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江秀臣,盛戈皞.电力设备状态大数据分析的研究和应用[J].高电压技术,2018,44(4):1041-1050.

[2]施巍松,孙辉,曹杰,等.边缘计算:万物互联时代新型计算模型[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7,54(5):907-924.

猜你喜欢
边缘计算无线通信云平台
边缘计算下移动智能终端隐私数据的保护方法
从“边缘计算”看未来企业办公场景
无线通信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企业云平台建设研究